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把语文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便于学生参与的语文活动,语文课堂因此而变得活泼起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不成功的、无效或低效的。具体说来,目前语文课堂中的活动存在着三种很不好的倾向:
其一,盲目照搬
模仿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把看到、听到的一些精英教师的课不清头绪、不明就里、拿来就用、生搬硬套,这样的机械模仿必然是东施效颦,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华应龙说:“用别人的教案上出来的课有一种飘飘然、不踏实的感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目标缺失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课堂上,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是为了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应该先确定好自己的教学目标,然后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进行不同的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从而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你哪怕觉得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再吸引别人的眼球、再精彩也应该坚决舍弃。总之,你的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要围绕你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千万不可“离题万里”。
其三,脱离本色
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还有一大忌,那就是脱离语文学科的本色。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必须在教学中将语文放在首位,显现出“语文”的自我来。
由此看来,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活动应该是深刻而不复杂、热烈而不喧闹、激动而不冲动的。简而言之,语文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怦然心动,散发生命的光辉,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灵参与、没有感情投入的机械行动。“行”动不如“心”动。语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心”动,大致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展开:
其一,以情动心——把握好情感体验的深度
“感人心者,莫乎情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情是文章的灵魂,情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文章的内容,以情激情,通过精心设计的导人语、过渡语等把情感传送给学生,以自己的真情感悟感染学生,还可以设置一系列启发性的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文章蕴涵的感情。笔者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首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如课一开始,我神秘地描述着:“小朋友,知道吗,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有个可爱的小精灵就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人间。她就是——”孩子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小露珠”,我高兴地问:“谁来甜甜地呼唤她?”引来了一声声深情的呼唤,简单的读课题变得饶有趣味。在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语文课堂活动需要的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有时,教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便概括出课堂活动的要点,有时。教师一两旬精彩的评价语言便点评出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的种种表现,这样的语文课堂活动起码已经成功了一半。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内心“动”起来,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拥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你才能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下方寸不乱,才能“泰山崩于前而不眨眼”,才能在教学中拥有足够的吸引力。
其二。以知动心——把握好知识掌握的主线
学生内心的“动”,绝不仅仅是停留在情感的体验上,语文知识以及技能技巧的掌握也需要孩子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也是孩子内心“动”的一种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做到深入浅出,“蜻蜒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在语文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方式正确,孩子们一样可以全心地投入,从中收获成功与快乐,我们不能片面地将孩子内心的“动”仅仅理解为情感的体验。
其三,以读动心——把握好以读感悟的张力
除了语文情感的体验与技能技巧的把握之外,语文内容的朗读更需要孩子的内心真正地投入进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纵观各式教改流派: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于永正等等老师,在他们多姿多彩的教学风格中,最突出的也是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为读而狂,为情而学,我们可着力用导读、品读、研读、诵读等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这样的朗读活动就不仅仅是为了“活动”而存在,它最终指向了孩子语文能力的发展。
其一,盲目照搬
模仿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把看到、听到的一些精英教师的课不清头绪、不明就里、拿来就用、生搬硬套,这样的机械模仿必然是东施效颦,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华应龙说:“用别人的教案上出来的课有一种飘飘然、不踏实的感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目标缺失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课堂上,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是为了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应该先确定好自己的教学目标,然后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进行不同的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从而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你哪怕觉得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再吸引别人的眼球、再精彩也应该坚决舍弃。总之,你的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要围绕你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千万不可“离题万里”。
其三,脱离本色
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还有一大忌,那就是脱离语文学科的本色。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必须在教学中将语文放在首位,显现出“语文”的自我来。
由此看来,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活动应该是深刻而不复杂、热烈而不喧闹、激动而不冲动的。简而言之,语文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怦然心动,散发生命的光辉,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灵参与、没有感情投入的机械行动。“行”动不如“心”动。语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心”动,大致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展开:
其一,以情动心——把握好情感体验的深度
“感人心者,莫乎情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情是文章的灵魂,情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文章的内容,以情激情,通过精心设计的导人语、过渡语等把情感传送给学生,以自己的真情感悟感染学生,还可以设置一系列启发性的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文章蕴涵的感情。笔者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首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如课一开始,我神秘地描述着:“小朋友,知道吗,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有个可爱的小精灵就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人间。她就是——”孩子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小露珠”,我高兴地问:“谁来甜甜地呼唤她?”引来了一声声深情的呼唤,简单的读课题变得饶有趣味。在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语文课堂活动需要的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有时,教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便概括出课堂活动的要点,有时。教师一两旬精彩的评价语言便点评出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的种种表现,这样的语文课堂活动起码已经成功了一半。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内心“动”起来,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拥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你才能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下方寸不乱,才能“泰山崩于前而不眨眼”,才能在教学中拥有足够的吸引力。
其二。以知动心——把握好知识掌握的主线
学生内心的“动”,绝不仅仅是停留在情感的体验上,语文知识以及技能技巧的掌握也需要孩子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也是孩子内心“动”的一种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做到深入浅出,“蜻蜒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在语文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方式正确,孩子们一样可以全心地投入,从中收获成功与快乐,我们不能片面地将孩子内心的“动”仅仅理解为情感的体验。
其三,以读动心——把握好以读感悟的张力
除了语文情感的体验与技能技巧的把握之外,语文内容的朗读更需要孩子的内心真正地投入进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纵观各式教改流派: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于永正等等老师,在他们多姿多彩的教学风格中,最突出的也是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为读而狂,为情而学,我们可着力用导读、品读、研读、诵读等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这样的朗读活动就不仅仅是为了“活动”而存在,它最终指向了孩子语文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