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四大“本领恐慌”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66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社保、医保、房屋拆迁等群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解决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干部有过硬的本领来解决问题。然而调研发现,不少干部常遭遇“本领恐慌”。
  干部四大“本领恐慌”
  据近期媒体报道,有干部到扶贫联系点指导工作,一位因病致贫的群众向其咨询市里大病统筹报销政策,这位干部支支吾吾说不清,只好以“我查查,回头再告诉您”搪塞。这位干部可谓是遭遇了“本领恐慌”。
  而据记者最近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基层调研发现,不少干部在面对群众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时,常会遭遇四种“本领恐慌”。
  首先,有知识贫乏的恐慌。面对国内外多变的局势、复杂的社会环境,有些干部感到自身的知识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在调研过程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各级干部感慨工作中常遇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的状况。比如,当前的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有的干部也想有所作为,但因知识水平低,在工作中没有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扶贫方式仍是“慰问式”,对贫困户“输血式”扶贫多,“造血式”扶贫少。
  其次,有工作经验不足的恐慌。有些领导干部基层历练不够,缺乏基本的危机应对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干部,既需要知识又需要经验。”北京市大兴区一位从事多年组织工作的干部说,“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干部队伍,年轻人占大多数,基本是从学校到机关,他们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经验较少。”
  第三,有环境不适应的恐慌。当前干部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外在挑战多。有些干部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职级的提升,原有的能力素质与新岗位、新角色的需求之间会出现新的不适应,不能适应新岗位、胜任新工作。
  第四,有服务水平难满足群众需求的恐慌。在现实中,有的乡镇干部下村,常常和村干部约个时间、定个地点,匆匆忙忙握个手,三言两语就往回走。有的县里干部,下乡就是“到此一游”,群众问个政策他含含糊糊,求个指点一问三摇头。
  事实上,这些干部并非不想跟群众多交流,也并非不想帮群众多解决困难,而是因自身素质能力有限,实在帮不上忙,说不上话。
  78年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本领恐慌”
  “本領恐慌”是毛泽东在延安学习运动中提出的。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说:“现在我们的队伍里面发生了这样一个矛盾,就是我们的干部不学习便不能够领导工作……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在南开大学教授齐善鸿看来,干部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低,产生“本领恐慌”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
  “学习是干部消除‘本领恐慌’的重要途径。”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谈方说,“干部‘本领恐慌’是长期存在的。随着形势的变化、问题的出现,过去的本领如果不及时更新,必将落后于时代。”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迫切要求着重提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引导舆论的能力等。
  把脉干部学风“漂浮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全党倡导大兴学习之风,且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但有些干部依然存在学风不正的现象。
  “偌大的豪宅里,却遍寻不见一本书。”深圳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蒋尊玉落马后,广东省纪委办案人员搜查其住所时有这样一个深刻印象。
  据办案人员透露,作为一名正厅级领导干部,蒋尊玉家中书柜里摆放的并非图书,而是名贵烟酒、玉器、字画等。放在床头的唯一一本书刊还是“少儿不宜”读物,甚至还布置了一间佛堂,供奉了十几尊佛像。蒋尊玉作为“不读书干部”的典型,值得警醒和反思。
  干部学风“漂浮症”,表现在工作繁忙“不愿学”、碌碌无为“不爱学”,或装点门面“不真学”、急功近利“不深学”。虽然有些干部学历年年看涨,文凭越拿越高,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
  这也再次提醒,干部任用要防止年齡和学历搞“一刀切”,对干部能力的考察应重于对学历的考察。
  “能上能下”倒逼加压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对干部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及时补齐干部能力上的“短板”。
  首先,干部自我施压。“干部在工作中,宜以学促干,学干结合。”谈方说,博学才能多识,干部既要精于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理论知识,又要善于向群众多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甘当小学生,“不耻下问”,以谦恭的态度,真心向基层群众要经验、要方法,才能“积跬步而致千里”。
  其次,增加培训机会。要对干部开展有实效性、针对性的培训,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干部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基层干部素质缺什么就补什么,补精神之“钙”,开思想“总开关”,创工作“新实效”。
  第三,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要结合‘德能勤绩廉’等项指标全面客观地综合考核评定,重学历但不能唯学历。”齐善鸿说,只有让干部真正“能上能下”,才能避免庸官懒官长期在位而无察的现象发生。
  (《瞭望》2017年26期)
其他文献
长大后的我们好像总觉得自己了不起,总喜欢去责怪父母,怪他们不会取高铁票,不会独自坐飞机,不会换乘地铁,不会用手机银行,不会科学育儿,不会这个,不会那个……但你又是天生就会这些的吗?  我们在已经结婚生子之后,感觉小家庭的鸡毛蒜皮消磨了我门所有的耐心,所以即便知道了为人父母的不容易,可就是忍不住把最差的耐心和最坏的脾气都给了深爱我们的父母。  记得刚教爸妈用微信的时候,他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找
期刊
相信不少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忙得一团乱,不是被人呼来喝去,就是把别人呼来喝去,但是晚上回想起今天的工作,卻觉得一团乱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你有没有想过,应该怎么去管理时间,让自己做到忙而不乱?  勤,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过去,人们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孜孜不倦视为勤奋的标准,但在这个快节奏效率的信息时代,勤奋需要新的定义了,它要勤在点子上(最有生产力的地方)。  如果想改变现状
期刊
延安时期领导干部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其行为和品质创造了边区政府闻名中外“只见公仆,未见官”的清风正气。“官风正则民风淳”。抗战时期延安清廉的党风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尽管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特别是溃退,严重挫伤了国人的信心。当时的共产党武装只有5万人,其战绩却不乏亮点。例如1937年11月出版的《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
期刊
去日本不需要签证  甲午战争(1898年)之后,中国人去日本变得像去上海一样容易,因为不需要签证。而且到日本的船票又便宜,到横滨最贵的头等舱不过五十四银元,到长崎最便宜的三等舱才六银元。  当时,张之洞等封疆大吏提倡国内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此后六七年间,数以万计的中国学生从上海或天津上船,往日本的福冈、长崎、东京进发。那么多的中国学生到了日本,日本有那么多学校可上吗?何况大多数中国学生没学过日语,
期刊
拿到2017年第23期《新传奇》杂志的那一瞬间,尽管还未来得及翻阅“目录”,但我已被《来自父亲的荣耀:有国才有家》这幅精美的封面照及婉丽细腻的文字说明所深深吸引并感动。天下为父者都疼爱自己的儿女,儿女也同样热爱自己的父母。但作为肩负着保卫祖国神圣使命的共和国军人,他们要“心无旁骛仗剑走四方,練兵备战聚力谋打赢”,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尽享天伦之乐,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因此军人与家庭成员间的每次短暂相逢就
期刊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攻占广州后,为什么没有挥师香港?原来,毛泽东、周恩来早已制定出长远的战略方针……  耐人寻味的按兵不动  早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新生的人民政权就在开国大典上严正宣布,将审查中国历届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并且根据条约内容分别予以承认、废除、修改或重新谈判。不言而喻,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那几个有关香港问题的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是没有必要承认的。  
期刊
1945年,经历了十四年抗战的血与火,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然而,十里洋场中,绑架、暗杀接连发生,社会治安一塌糊涂。1946年4月,首富荣德生被绑架,绑匪开出了令人咋舌的赎金价码50万美元,上海的恐怖气氛被推向了顶点。  这场轰动一时的绑架首富大案,从案发到案破,不仅像警匪片,更像是坐实“官匪一家”坊间传闻的活报剧。  首富被绑  1946年4月25日上午10点,荣德生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餐,
期刊
“天下”一词的人文情怀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對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
期刊
许多朝鲜观察家认为两国关系紧张,但尚未达到战争边缘,因为特朗普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都明白,战争的成本是巨大的。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曾表示:“如果美朝问题通过军事途径解决,将带来一场令人难以想象的悲剧。”  22岁美国大学生的死亡对美朝日益紧张的关系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今年上半年,朝鲜无视国际压力,数次进行导弹试射,美国发出的多次警告似乎并不奏效。观察人士指出,最近一段时间,朝鲜、韩国、中国、美国
期刊
派官盗抓童男童女  嘉定戊寅年(公元1218年)的冬天,自广西递往首府临安的一道奏折,打破了苟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平静,奏折上所述之事,实在骇人听闻且匪夷所思:钦州知州林千之竟然是个身负无数条人命的食人狂魔——而且专门吃孩童!  这可谓是南宋首屈一指的惊天大案,全过程被详细地记载在宋代笔记《鬼董》一书中。书中虽然那些跟鬼神有关的记叙,多属荒诞不经之列,但其他写实方面的内容则颇有史料价值,比如林千之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