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用性的课件设计

来源 :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de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件教学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形式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与制作方面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1)用户界面上喧宾夺主,冲淡了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在切换过程中的配音和动画打断了原本流畅的教学过程,影响了教学效果。(2)课件内容上不加选择,将有些并不适合做成课件的课程内容写入课件,如将一些实验操作改用动画演示,造成实验缺乏说服力;将一些推导过程事先写入课件,淡化了学生的思考过程。(3)技术设计上流于表面,使用价值不高,没有真正体现教学技术改革的初衷,反而对学生的独创精神、主体意识等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由此,我们引入可用性理论来纠正如上问题。
  
  ● 可用性理论概论
  
  在IS09241-11认证中,可用性定义为: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下,特定用户使用特定产品完成特定的任务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主观满意度。可用性并不是用户界面的一个单维属性。可用性具有多种成分,传统上与易于学习、高效、易于记忆、错误少以及主观满意五个可用性属性相联系。通俗地讲,可用性也就是要求产品设计要易于学习、理解和操作,并且能够达到用户使用产品的最初目的,同时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用户没有受挫和不适的感觉,而是有轻松愉悦的体验。
  
  ● 基于可用性理论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
  
  基于以上五个可用性属性,我们总结出六方面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以下,我们将以课件《春》的设计和实现为例来具体说明。
  1.根据用户需求设计
  课件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可用性问题是设计者往往按照教师的方便来设计,而很少考虑教学目标。因此,必须依据用户即学生的需求来设计课件。具体原则为:(1)语言、设计、规划要根据特定用户的需求和教学目标。(2)每个图标的含义应清晰明确。(3)语言使用、导航、课件的整体感觉和视觉效果保持一致。(4)遵循通常的课件设计惯例。
  根据教学目标,课件《春》包含如下内容:(1)在“课前准备”中,设有对作者朱自清的简介、关于“春”的图片欣赏以及课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的介绍;为了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朗诵”中设有《春》的配乐朗诵。(2)在“生字生词”中提供了生字、生词的音、形、义。(3)在“课文分析”中,提出了《春》的课文结构,并按照迎春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进行讲解。(4)在“巩固提高”中,设有课堂训练和课后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阅读题、讨论题等,内容均是课文的重、难点。(5)在“知识拓展”中,设有关于“春”的词语、诗歌,并选取了几篇描写四季的散文。
  2.导航设计
  导航是课件可用性的重要内容。课件提供良好的导航功能,用户才能找到完成任务的路径。导航设计的具体原则有:(1)完成任务的步骤要清晰且具有逻辑性。(2)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尽量提供详细的上下文信息。(3)提供前进和后退路径。
  根据教学目标,课件《春》的链接标准一致,以使用户可对链接目标节点进行预测,并在内容相关的节点之间建立数量相当的完备链接,以方便用户跳转并减轻用户的认知负荷。具体框架如图1。
  3.系统状态的可视性
  可视性含义的三个重要内容是:用户曾访问过的界面、用户现在的位置、用户完成了的操作。这样,用户就能知道自己在课件中的位置,而不至于迷路。保证系统状态的可视性具体应做到:(1)将用户的访问路径明确地表示出来,通常利用链接颜色、选中颜色等技术实现。链接颜色技术是指把用户访问过的链接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选中颜色是指被选中的链接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以明确用户当前的位置。(2)确认用户所进行的操作。用户需要反馈信息或确认自己的操作,以肯定自己达到了目的。如果没有任何形式的反馈确认,用户往往因无法肯定自己是否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而重复操作或放弃、离开课件。
  
  为了增强课件的可视性,课件《春》在设计时采用了以下方法:(1)在图标的设计上,本来的颜色、鼠标置于其上的颜色、选中后的颜色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颜色,并配有不同的轻微的声音,以方便用户区别。(2)图标依次采用一级图标、二级图标、三级图标三种类型,并另外单独制作了一个“返回”图标,以示区别。(3)在课件右上角显示用户当前所在的位置。如用户进入“作者简介”,则右上角显示“作者简介”。
  4.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的具体原则有:(1)设计简洁、有逻辑性。一个好的课件应利用关系模型,将主题信息分成易于浏览和理解的几部分。(2)内容范围明确。这些内容应是对教学必不可少的,并逐步展开细化。(3)对界面上出现的各种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动画)以及声音应作出既符合教材要求又突出多媒体特征的布局。
  课件《春》在界面设计方面主要以简洁为主(如图2),主要特点有:(1)为了突出重点,便于发挥人机交互的作用,把教学内容放在屏幕最显著的位置,而把图标等操作信息放在屏幕最上面和最下面。(2)为了方便教学者控制教学进度、学习者控制学习进度,在关键地方都设置了“继续”和“下一步”按钮,需单击鼠标方可继续运行。(3)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整个课件全采用绿色的背景,并把颜色设置得较淡,以突出教学内容,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屏幕上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上,同时淡绿色的背景也让学生感觉自然、清新。(4)课件的内容是逐步细化的,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所需的内容。
  5.错误信息提示
  课件应提供适当的错误提示信息。设计错误信息提示的具体原则有:(1)信息提示简单明了,并提供避免错误的有效帮助。(2)课件中若有习题或需要输入数据时,数据的输入格式应明确定义。(3)错误提示信息明显可见,并指出错误的位置。
  课件《春》对用户的误操作提供如下必要的反馈信息:(1)在退出课件时,将出现对话框,明确其是否真的要退出课件,以防止因为误操作而退出课件。(2)在首页的右上角,设有一个关于本课件的必要说明的链接。(3)在需要数据输入时,明确提示是需单击鼠标还是需按键操作;对输入的格式也明确界定,如有无大小写的区别,有无空格的区别等。
  6.效率
  课件设计要保证能适合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在使用上不可太复杂。为提高课件的效率,设计时应做到:(1)课件操作对于新手来讲也足够简单,用户无需帮助就可以浏览和使用课件。(2)应提供给操作熟练的用户某种快捷方式。(3)帮助信息易于查找,其信息内容应基于用户任务,并列出可能的具体执行步骤。
  为了提高效率,课件《春》在设计中着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课件简单明了,富有逻辑。就算是新手,使用起来也很顺手、简单。(2)课件内容都与教学目标相关,没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3)导航清晰,用户在短时间内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其他文献
分析了JBPM工作流引擎的系统架构和流程运转过程,结合实际案例对JBPM工作流引擎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及探讨了使用JBPM工作流引擎进行工作流程的实现。
阐述了阀控铅蓄电池早期容量损失的3种模式,即PCL-1、PCL-2和PCL-3;试验了常温和高温固化VRLA电池在不同循环制度下的循环寿命.试验结果以及对试验后电池的解剖分析均表明: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