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辽宁本《洛神赋图卷》的叙事手法巧妙和图像意涵丰富,画家不仅擅于运用人物动态来塑造人物心理,也把握住了场景中静止与运动的关系,使画面的铺陈极富变化。此外,画家还试图在创作中表现出时空的观念,尤其是画卷末端描绘了曹植的“回首”,它将整个故事的空间性串联起来,使观者的视线再次被拉回到洛水河边,带领人们重温洛河边上这段短暂而伤感的恋情。这种视觉的轮回方法,是中国古代图像叙事中常用的观看方式。
关键词:《洛神赋图卷》;曹植;图像叙事;六朝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课一画”高职美育通识教育微课课堂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071]
六朝时期,中国的政治混乱,但绘画史却极其繁荣,美学观的诞生、独立画家的出现、人物画的发展、山水画的萌芽,种种迹象表明,六朝时代的作品,深刻影响着中国往后的艺术发展形式。其中,《洛神赋图卷》为六朝时期人物故事画的精品,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与模仿,该手卷图像叙事的手法,开启了绘画史上图文互动与空间转换的新模式,其构图原则、空间设计和人物表现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洛神赋图卷》是根据曹植在黄初年间所做赋文《洛神赋》而画的人物故事手卷,《洛神赋》一文共176句,辞藻华丽,极富音乐性。曹植在该赋中,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他在黄初四年从京师返回洛阳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被她的美艳脱俗所吸引,两人暗生情愫,互相倾慕,并互赠礼物,但稍后,曹植顾虑于人神不能相恋,改变了相恋的初衷,洛神有感于这个变化,几经徘徊后伤心地离去。曹植见状遗憾不已,苦心等待但已于事无补,后来只有驾车东归,但仍念念不忘这段哀伤的恋情。该赋故事感人,形象生动,作为千古绝唱受到历代文人的关注。从4世纪开始,就有画家以此为题,将赋文加工创作成为人物故事画。其中,相传为顾恺之所画的《洛神赋图卷》为最原始的祖本,本文将最接近祖本的辽宁本《洛神赋图卷》(宋摹本)进行研究讨论,试图还原六朝时期的图像美学与绘画手法。
一、辽宁本与其他《洛神赋图卷》的传世版本
目前,《洛神赋图卷》原作早已遗失,但由于名气过大,历代仍有摹本流传至今。据初步统计,历代摹本至少有九件,在这当中,属于宋代摹本的应有七件,其中辽宁省博物馆藏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件,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两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七件摹本包含六件设色,一件白描。这七幅画从人物造型、场景设置、构图方式均保留着魏晋时期的画风,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另外两幅从绘画风格上已无魏晋时期的古风,亦加入后代画家的创作臆想,属于元明风格的摹本。在存世的九件《洛神赋图卷》的摹本当中,以辽宁本《洛神赋图卷》为最早,辽宁本承袭了六朝故事画的图文风格,每段画面都附相关的赋文来说明故事的发展情节,符合图像与文字互相结合的六朝美学特色,其物体块面、线条感及人物服饰也符合六朝的风格特色。辽宁本是与原作最接近的摹本,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洛神赋图卷》的图像叙事过程
纵观辽宁本《洛神赋图卷》,作品整体以人物为主,山水、题字为辅,通篇大气连贯,线条优美。可惜,由于岁月的摧残,部分绢质破损缺省,但仍不影响其整体构图大要。下面按该赋剧情脉络的发展,将该卷轴画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一)河边邂逅
该部分描述了曹植离京赴洛阳,某日夕阳西下之时在杨林中偶遇了洛神的情景(图1)。将画幅慢慢展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洛神赋》赋文的38句开篇,分为20列小楷书,虽为楷书,但每列长短不一,极富韵律感。底下的配景亦然,两棵杨柳与九株银杏,及几块石头,作者苦心经营,开篇没有一个物体的高度是在一个水平面上,暗示的是后面故事的跌宕起伏。
紧接着的一幕是画面中的第一个高潮,人神邂逅的一幕。画面主要出现两组人物形象。右边是曹植和八位随行侍从,左边是洛神与八组由她幻化而成的图像:“惊鸿”“游龙”“秋菊”、“春松”“轻云蔽月”“流风雪”、“太阳升朝霞”“芙蓉出绿波”。在这个画面中,画家处理图文的转译,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右边如实描绘了贵族出行的礼仪,曹植左右由两个侍者搀扶双臂,后面一人撑伞,一人提袍。第三排也绘制两位随行的侍者,因绢地残破,已无法分清侍者手中所持物件,推测应为唾壶一类。第四排描绘一位侍者夹“棋子方褥”,供曹植坐地之用。最后描绘了一位头梳双髻、手持羽扇的女童。这部分描绘的出行礼仪,按尊卑长幼排序,代表的是有规矩的人间社会。而在画面的左边,则描绘了另外一个仙境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洛神为中心,旁边饰以鸿雁、游龙、菊花、松树、山峰、芙蓉等图像,这些是赋文中形容洛神美艳动人的化身。比如画面中的两个受到惊吓的鸿雁,对应赋文中的“翩若惊鸿”;腾空的飞龙,对应赋文中的“婉若游龙”,等等,作者用直译的手段,将赋文中所出现的具象形象,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加以文字说明。这种按图索骥的直译方法,是将抽象文字具象化的最直接办法。作者紧密地串联了文字与图像的互动关系①,将图像进行错落有致的穿插,在这个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凌波微步、飘然若仙的女神在洛水河边缓缓而来,与岸边的曹植情深对望。这种非同寻常的相遇,不仅塑造了浪漫的剧情高潮,也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我们可以读出,人活在一个有礼仪制度的社会,行为受到一定约束,而神则可以变幻莫测,亦人亦神亦物,暗含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两者的冲突暗示着这段不平凡的传奇爱情即将揭开。
(二)情定洛河 该部分是一个浪漫的情节,既表现了洛神天真嬉戏的场景,又表现了男女主人翁赠物定情的场面。若按正常的推理,该画面应是作者着墨最多、画风最美的一个部分,然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尽量节约画面空间,有意识地将洛神“嬉戏”中的“遨嬉”与“采芝”的画面,用上下构图的方法穿插在画面当中。上半部分描绘衣带飘扬的洛神在彩旄和桂旗游戏,无论从旗帜还是衣带中,作者都强调了风的动感,增强了嬉戏部分的生命力。下方则描绘洛神围绕在群山河畔中,微微弯腰采芝草的静谧,一动一静,姿态万千,以此来渲染出洛神的美丽(图2)。此外,我们看到画面中最高的一座山峰出现在该部分,画家有意识加重的山水画在画面当中的比例,在六朝的人物故事画当中,当时人们热衷于道家尊崇自然的思想,特别喜欢运用山及树木的配景题材来表现出空间的深度。画面用连续性山水画构图穿插的方法,像电影“蒙太奇”方式一样,有转幕的功能,讲述故事发展的种种情节,而且,也用大山大水的画面暗含了男女情爱的自然性与私密性。
接着是曹植与洛神定情交换信物的一幕。按照剧情的发展,曹植深为洛神的美貌所打动,于是解下身上的玉佩相赠,洛神也开启了人间情窦,指着深深的流水为期许,并以琼相报(图3)。但很快曹植想到郑交甫曾遇神女背弃忘情之事,于是心生疑虑,洛神察觉并伤心离开。在这一幕中,剧情像是由热到冷的转变,画面中,曹植与三个侍从居左边,我们看到,侍从从原先的八位减少为三位,空间已由原先的公众场合转化到私人场合,曹植手持一长串玉佩,正欲赠予飘然而至的洛神。洛神居右边,与曹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手持羽扇,依旧衣带飘然,是喜是悲在人物中神态与表情中无从读取,这是早期中国人物画表现的局限性。互赠定情信物,原本是波澜壮阔的内心活动,整个画面的处理却令人感到异常的平静祥和,这是作者高明且值得玩味的一个处理手法。据台湾陈葆真教授考证,作者还在此运用隐喻的方式,设定一个侍从四分之三侧面背向观众的形象,此卷仅此一例,以此来象征曹植的“背信”,这也是该部分非常巧妙的隐喻表现方法。
(三)徘徊留恋
这一幕表现了洛神知道曹植的疑虑之后,心神徘徊,思绪万千,忽然怅然哀吟,声音哀婉而悠长,引来了众神纷沓(图4)。在画面中,作者首先描绘了众神灵活动的场面,如赋文描述,神灵出现的场景是“戏清流”“翔神渚”“采明珠”和“拾翠羽”,但可惜画作仅存“戏清流”和“翔神渚”两部分。这两组嬉戏飞翔的神灵,人物发型、服饰和动态均极为相似,而且,画面中持羽扇的神灵也犹如前面出现的洛神形象,这种不断雷同重复的现象,可视为人物绘画史上形象模式化的一个表现。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故事画的阐述功能远重要于它的创作功能。
接着,画面的主体又回到了曹植身上,这时,曹植坐在炕上,身后五个侍从,其中一人撑伞盖,另外两个侍从撑着大羽扇护卫身后。所有眼神均面向洛神,望着洛神徘徊留恋不忍离去的情景。洛神持一种离去的姿态,但是身上的飘带方向却都向曹植方向而去,这体现了洛神身上挣扎的情绪,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成功塑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不舍分离
该幕包含了“神灵施法”与“驾车离去”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绘制了风神屏翳、河神川后、水神冯夷及女娲作法使河面风平浪静,为洛神的离去做好准备。按照图像的顺序,第一组画面是风神屏翳飞在空中,正张开大嘴,用力吸风,使得狂风收敛。接着,河神川后右手拿着钓杆,左手也向下摆出施法的样子,让水波平息。此处,水波的起伏表现得极为平缓,与其它地方的水波大相径庭,表现出了法力的无穷。而女娲则作人身兽足状,创作者将女娲集合了美与丑的化身,她穿着长裙却遮不住裙底的兽足,正发出清冷的歌声。最后则是“冯夷击鼓”。绘制了一个穿着袍裙,头系发冠的女神形象正在击鼓,众所周知,水神冯夷应为河伯,相传也与洛神有一段相恋故事,此处作者却将冯夷的身份改换为女性应是有意而为之。属于刻意回避古代的志怪传奇,对冯夷进行性别置换,借此来否定以往的传说,以求塑造一个更纯粹爱情故事。
接着画面描绘了洛神在众多神灵的守护下,乘驾云车离开曹植的情景。这是整卷画面中,着墨最多的地方,也是该故事发展的高潮。此处八列赋文将人神两界左右分开,左边是洛神跟神灵同坐在云车之内驾车归去,右边是曹植与三位侍从站在杨林岸边望着洛神的远去。该部分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作者抓住表现人物的心理,仙女与洛神在驾车前进时,洛神仍不舍回望远方的曹植。而曹植也大步迈前,身子前倾,右手前伸,一幅要追随洛神的姿态。这是多么令人不舍的分离,可惜,前方却被骑着凤凰的女神阻挡,这些画面经营,表达了人神的爱恋不可能有实质上的接触,也突出了赋文中“恨人神之道殊兮”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洛神所乘的云车归去的场景中,画家的用笔有着六朝的细腻,风格上承袭了汉朝的画风,如画面中造型怪异的文鱼、玉鸾也都张开嘴巴鸣叫呼唤,加上细细描绘的波涛汹涌的河面,分离的哀伤气氛瞬间被渲染出来,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在这部分进行苦心经营,用心刻画出画卷的高潮,细致而富有神韵,表现出人神分离的哀伤场景。
(五)追逐思念
这是画卷的最后一部分,包含了“御舟”“夜坐”“归去”三个部分(图5)。画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表现出该篇章追寻、思索与悔恨的主题。第一景描绘了涟漪的河面上,曹植乘舟追寻洛神的情景。曹植乘搭在双层的木舟之上,船篷上的垂幔迎风飘动,浪花拍打着船身,表现出木舟行驶的动态感。画面中一共出现五个人物,上层是曹植坐在船上,身后站着两位侍女,下层是有两位船夫撑蒿前行,画家刻意将曹植的画面安排在船只的上方,视野更加开阔,表现出曹植悔恨当初的决定,渴望再见洛神的心理。第二景描绘了曹植在树下夜坐,夜深而不寐的情景。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曹植前后仅两位仆人陪伴,在他身旁点着两只蜡烛,曹植彻夜未眠,“沾寒霜而至曙”,思念远去的故人,画面极为安静而富有禅意。经过一晚的思索,曹植命令仆夫准备就驾,决定东归藩国。画面中前方的仆人身子朝前,双手合拢,但头却转向后方,面向曹植,像是听着曹植发布东归的命令。画家再一次最大程度地将创作呼应了赋文的需要。第三景是曹植驾车东归的场景,描绘了一队车马驶离洛川,恰好与绘画起始相互呼应②。该景描绘了四马拉车,由一位侍女驾车,曹植坐在车内。身边四个骑士护卫着四个角落。马儿奔驰踏步、旗幔随风飘扬,正如散场谢幕一般驰骋而去。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画家描绘车中的曹植,虽驾车东归,却仍回头张望,追寻洛水河边那如梦一般的过往,此次回头贯穿了整个故事的起始,将整个故事的空间性串联起来,提醒观者在看到画卷的最后部分时,能够随着曹植的眼神去追寻过往,再次品味那洛水河边的恋情故事。这种高明的观看方式,无疑是本卷中人物处理最精彩的地方。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画家依据赋文剧情的发展,从右到左创作了不同的情节组合,犹如连环画一般环环相扣,不仅有静止与运动的关系,而且画家还试图表现出时空的观念,如“太阳升朝霞”“夜耿耿而不寐”的情景。可以说,六朝时期绘画的时空观是流动的,当人们阅读该卷轴时,故事随着卷轴画的铺开而慢慢发展,当读到曹植驾车东归时,画面又随着曹植的回首,使故事回到了起始邂逅洛神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有意思的是,在同一时期的《女史箴图卷》上我们也能读到这种视觉语境的偏好。回首是一种时空的观念,不仅作为画面中首尾呼应的符号,也能指引观者重温整个故事。在古代诗词中,“回首”常常作为高频词入文,至今在中国人的视觉语境中,它甚至作为一种仪式被婚礼、丧葬等一些重大节日广泛应用。《洛神赋图卷》中曹植的回首,已经不再是一个故事的终结,而是改变了人们的视觉视线,带领人们重温洛河边上相遇时的美好。这种模式,就像是视觉的轮回,带领观者重返过去,重温美好,追求幸福,这是中国古代图像叙事中常见的视觉观看方式。
注释:
①陈葆真.《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6.
②唐勉嘉.文本到绘画:《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6页.
参考文献:
[1]陈葆真.《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巫鸿.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洪安全.曹植与洛神[J].故宫文物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83.
[4]辽宁省博物馆编.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选辑[M].沈阳:辽宁省博物馆,1962.
[5]唐勉嘉.文本到绘画:《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1
关键词:《洛神赋图卷》;曹植;图像叙事;六朝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课一画”高职美育通识教育微课课堂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071]
六朝时期,中国的政治混乱,但绘画史却极其繁荣,美学观的诞生、独立画家的出现、人物画的发展、山水画的萌芽,种种迹象表明,六朝时代的作品,深刻影响着中国往后的艺术发展形式。其中,《洛神赋图卷》为六朝时期人物故事画的精品,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与模仿,该手卷图像叙事的手法,开启了绘画史上图文互动与空间转换的新模式,其构图原则、空间设计和人物表现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洛神赋图卷》是根据曹植在黄初年间所做赋文《洛神赋》而画的人物故事手卷,《洛神赋》一文共176句,辞藻华丽,极富音乐性。曹植在该赋中,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他在黄初四年从京师返回洛阳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被她的美艳脱俗所吸引,两人暗生情愫,互相倾慕,并互赠礼物,但稍后,曹植顾虑于人神不能相恋,改变了相恋的初衷,洛神有感于这个变化,几经徘徊后伤心地离去。曹植见状遗憾不已,苦心等待但已于事无补,后来只有驾车东归,但仍念念不忘这段哀伤的恋情。该赋故事感人,形象生动,作为千古绝唱受到历代文人的关注。从4世纪开始,就有画家以此为题,将赋文加工创作成为人物故事画。其中,相传为顾恺之所画的《洛神赋图卷》为最原始的祖本,本文将最接近祖本的辽宁本《洛神赋图卷》(宋摹本)进行研究讨论,试图还原六朝时期的图像美学与绘画手法。



一、辽宁本与其他《洛神赋图卷》的传世版本
目前,《洛神赋图卷》原作早已遗失,但由于名气过大,历代仍有摹本流传至今。据初步统计,历代摹本至少有九件,在这当中,属于宋代摹本的应有七件,其中辽宁省博物馆藏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件,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两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七件摹本包含六件设色,一件白描。这七幅画从人物造型、场景设置、构图方式均保留着魏晋时期的画风,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另外两幅从绘画风格上已无魏晋时期的古风,亦加入后代画家的创作臆想,属于元明风格的摹本。在存世的九件《洛神赋图卷》的摹本当中,以辽宁本《洛神赋图卷》为最早,辽宁本承袭了六朝故事画的图文风格,每段画面都附相关的赋文来说明故事的发展情节,符合图像与文字互相结合的六朝美学特色,其物体块面、线条感及人物服饰也符合六朝的风格特色。辽宁本是与原作最接近的摹本,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洛神赋图卷》的图像叙事过程
纵观辽宁本《洛神赋图卷》,作品整体以人物为主,山水、题字为辅,通篇大气连贯,线条优美。可惜,由于岁月的摧残,部分绢质破损缺省,但仍不影响其整体构图大要。下面按该赋剧情脉络的发展,将该卷轴画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一)河边邂逅
该部分描述了曹植离京赴洛阳,某日夕阳西下之时在杨林中偶遇了洛神的情景(图1)。将画幅慢慢展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洛神赋》赋文的38句开篇,分为20列小楷书,虽为楷书,但每列长短不一,极富韵律感。底下的配景亦然,两棵杨柳与九株银杏,及几块石头,作者苦心经营,开篇没有一个物体的高度是在一个水平面上,暗示的是后面故事的跌宕起伏。
紧接着的一幕是画面中的第一个高潮,人神邂逅的一幕。画面主要出现两组人物形象。右边是曹植和八位随行侍从,左边是洛神与八组由她幻化而成的图像:“惊鸿”“游龙”“秋菊”、“春松”“轻云蔽月”“流风雪”、“太阳升朝霞”“芙蓉出绿波”。在这个画面中,画家处理图文的转译,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右边如实描绘了贵族出行的礼仪,曹植左右由两个侍者搀扶双臂,后面一人撑伞,一人提袍。第三排也绘制两位随行的侍者,因绢地残破,已无法分清侍者手中所持物件,推测应为唾壶一类。第四排描绘一位侍者夹“棋子方褥”,供曹植坐地之用。最后描绘了一位头梳双髻、手持羽扇的女童。这部分描绘的出行礼仪,按尊卑长幼排序,代表的是有规矩的人间社会。而在画面的左边,则描绘了另外一个仙境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洛神为中心,旁边饰以鸿雁、游龙、菊花、松树、山峰、芙蓉等图像,这些是赋文中形容洛神美艳动人的化身。比如画面中的两个受到惊吓的鸿雁,对应赋文中的“翩若惊鸿”;腾空的飞龙,对应赋文中的“婉若游龙”,等等,作者用直译的手段,将赋文中所出现的具象形象,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加以文字说明。这种按图索骥的直译方法,是将抽象文字具象化的最直接办法。作者紧密地串联了文字与图像的互动关系①,将图像进行错落有致的穿插,在这个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凌波微步、飘然若仙的女神在洛水河边缓缓而来,与岸边的曹植情深对望。这种非同寻常的相遇,不仅塑造了浪漫的剧情高潮,也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我们可以读出,人活在一个有礼仪制度的社会,行为受到一定约束,而神则可以变幻莫测,亦人亦神亦物,暗含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两者的冲突暗示着这段不平凡的传奇爱情即将揭开。
(二)情定洛河 该部分是一个浪漫的情节,既表现了洛神天真嬉戏的场景,又表现了男女主人翁赠物定情的场面。若按正常的推理,该画面应是作者着墨最多、画风最美的一个部分,然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尽量节约画面空间,有意识地将洛神“嬉戏”中的“遨嬉”与“采芝”的画面,用上下构图的方法穿插在画面当中。上半部分描绘衣带飘扬的洛神在彩旄和桂旗游戏,无论从旗帜还是衣带中,作者都强调了风的动感,增强了嬉戏部分的生命力。下方则描绘洛神围绕在群山河畔中,微微弯腰采芝草的静谧,一动一静,姿态万千,以此来渲染出洛神的美丽(图2)。此外,我们看到画面中最高的一座山峰出现在该部分,画家有意识加重的山水画在画面当中的比例,在六朝的人物故事画当中,当时人们热衷于道家尊崇自然的思想,特别喜欢运用山及树木的配景题材来表现出空间的深度。画面用连续性山水画构图穿插的方法,像电影“蒙太奇”方式一样,有转幕的功能,讲述故事发展的种种情节,而且,也用大山大水的画面暗含了男女情爱的自然性与私密性。
接着是曹植与洛神定情交换信物的一幕。按照剧情的发展,曹植深为洛神的美貌所打动,于是解下身上的玉佩相赠,洛神也开启了人间情窦,指着深深的流水为期许,并以琼相报(图3)。但很快曹植想到郑交甫曾遇神女背弃忘情之事,于是心生疑虑,洛神察觉并伤心离开。在这一幕中,剧情像是由热到冷的转变,画面中,曹植与三个侍从居左边,我们看到,侍从从原先的八位减少为三位,空间已由原先的公众场合转化到私人场合,曹植手持一长串玉佩,正欲赠予飘然而至的洛神。洛神居右边,与曹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手持羽扇,依旧衣带飘然,是喜是悲在人物中神态与表情中无从读取,这是早期中国人物画表现的局限性。互赠定情信物,原本是波澜壮阔的内心活动,整个画面的处理却令人感到异常的平静祥和,这是作者高明且值得玩味的一个处理手法。据台湾陈葆真教授考证,作者还在此运用隐喻的方式,设定一个侍从四分之三侧面背向观众的形象,此卷仅此一例,以此来象征曹植的“背信”,这也是该部分非常巧妙的隐喻表现方法。
(三)徘徊留恋
这一幕表现了洛神知道曹植的疑虑之后,心神徘徊,思绪万千,忽然怅然哀吟,声音哀婉而悠长,引来了众神纷沓(图4)。在画面中,作者首先描绘了众神灵活动的场面,如赋文描述,神灵出现的场景是“戏清流”“翔神渚”“采明珠”和“拾翠羽”,但可惜画作仅存“戏清流”和“翔神渚”两部分。这两组嬉戏飞翔的神灵,人物发型、服饰和动态均极为相似,而且,画面中持羽扇的神灵也犹如前面出现的洛神形象,这种不断雷同重复的现象,可视为人物绘画史上形象模式化的一个表现。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故事画的阐述功能远重要于它的创作功能。
接着,画面的主体又回到了曹植身上,这时,曹植坐在炕上,身后五个侍从,其中一人撑伞盖,另外两个侍从撑着大羽扇护卫身后。所有眼神均面向洛神,望着洛神徘徊留恋不忍离去的情景。洛神持一种离去的姿态,但是身上的飘带方向却都向曹植方向而去,这体现了洛神身上挣扎的情绪,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成功塑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不舍分离
该幕包含了“神灵施法”与“驾车离去”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绘制了风神屏翳、河神川后、水神冯夷及女娲作法使河面风平浪静,为洛神的离去做好准备。按照图像的顺序,第一组画面是风神屏翳飞在空中,正张开大嘴,用力吸风,使得狂风收敛。接着,河神川后右手拿着钓杆,左手也向下摆出施法的样子,让水波平息。此处,水波的起伏表现得极为平缓,与其它地方的水波大相径庭,表现出了法力的无穷。而女娲则作人身兽足状,创作者将女娲集合了美与丑的化身,她穿着长裙却遮不住裙底的兽足,正发出清冷的歌声。最后则是“冯夷击鼓”。绘制了一个穿着袍裙,头系发冠的女神形象正在击鼓,众所周知,水神冯夷应为河伯,相传也与洛神有一段相恋故事,此处作者却将冯夷的身份改换为女性应是有意而为之。属于刻意回避古代的志怪传奇,对冯夷进行性别置换,借此来否定以往的传说,以求塑造一个更纯粹爱情故事。
接着画面描绘了洛神在众多神灵的守护下,乘驾云车离开曹植的情景。这是整卷画面中,着墨最多的地方,也是该故事发展的高潮。此处八列赋文将人神两界左右分开,左边是洛神跟神灵同坐在云车之内驾车归去,右边是曹植与三位侍从站在杨林岸边望着洛神的远去。该部分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作者抓住表现人物的心理,仙女与洛神在驾车前进时,洛神仍不舍回望远方的曹植。而曹植也大步迈前,身子前倾,右手前伸,一幅要追随洛神的姿态。这是多么令人不舍的分离,可惜,前方却被骑着凤凰的女神阻挡,这些画面经营,表达了人神的爱恋不可能有实质上的接触,也突出了赋文中“恨人神之道殊兮”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洛神所乘的云车归去的场景中,画家的用笔有着六朝的细腻,风格上承袭了汉朝的画风,如画面中造型怪异的文鱼、玉鸾也都张开嘴巴鸣叫呼唤,加上细细描绘的波涛汹涌的河面,分离的哀伤气氛瞬间被渲染出来,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在这部分进行苦心经营,用心刻画出画卷的高潮,细致而富有神韵,表现出人神分离的哀伤场景。
(五)追逐思念
这是画卷的最后一部分,包含了“御舟”“夜坐”“归去”三个部分(图5)。画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表现出该篇章追寻、思索与悔恨的主题。第一景描绘了涟漪的河面上,曹植乘舟追寻洛神的情景。曹植乘搭在双层的木舟之上,船篷上的垂幔迎风飘动,浪花拍打着船身,表现出木舟行驶的动态感。画面中一共出现五个人物,上层是曹植坐在船上,身后站着两位侍女,下层是有两位船夫撑蒿前行,画家刻意将曹植的画面安排在船只的上方,视野更加开阔,表现出曹植悔恨当初的决定,渴望再见洛神的心理。第二景描绘了曹植在树下夜坐,夜深而不寐的情景。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曹植前后仅两位仆人陪伴,在他身旁点着两只蜡烛,曹植彻夜未眠,“沾寒霜而至曙”,思念远去的故人,画面极为安静而富有禅意。经过一晚的思索,曹植命令仆夫准备就驾,决定东归藩国。画面中前方的仆人身子朝前,双手合拢,但头却转向后方,面向曹植,像是听着曹植发布东归的命令。画家再一次最大程度地将创作呼应了赋文的需要。第三景是曹植驾车东归的场景,描绘了一队车马驶离洛川,恰好与绘画起始相互呼应②。该景描绘了四马拉车,由一位侍女驾车,曹植坐在车内。身边四个骑士护卫着四个角落。马儿奔驰踏步、旗幔随风飘扬,正如散场谢幕一般驰骋而去。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画家描绘车中的曹植,虽驾车东归,却仍回头张望,追寻洛水河边那如梦一般的过往,此次回头贯穿了整个故事的起始,将整个故事的空间性串联起来,提醒观者在看到画卷的最后部分时,能够随着曹植的眼神去追寻过往,再次品味那洛水河边的恋情故事。这种高明的观看方式,无疑是本卷中人物处理最精彩的地方。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画家依据赋文剧情的发展,从右到左创作了不同的情节组合,犹如连环画一般环环相扣,不仅有静止与运动的关系,而且画家还试图表现出时空的观念,如“太阳升朝霞”“夜耿耿而不寐”的情景。可以说,六朝时期绘画的时空观是流动的,当人们阅读该卷轴时,故事随着卷轴画的铺开而慢慢发展,当读到曹植驾车东归时,画面又随着曹植的回首,使故事回到了起始邂逅洛神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有意思的是,在同一时期的《女史箴图卷》上我们也能读到这种视觉语境的偏好。回首是一种时空的观念,不仅作为画面中首尾呼应的符号,也能指引观者重温整个故事。在古代诗词中,“回首”常常作为高频词入文,至今在中国人的视觉语境中,它甚至作为一种仪式被婚礼、丧葬等一些重大节日广泛应用。《洛神赋图卷》中曹植的回首,已经不再是一个故事的终结,而是改变了人们的视觉视线,带领人们重温洛河边上相遇时的美好。这种模式,就像是视觉的轮回,带领观者重返过去,重温美好,追求幸福,这是中国古代图像叙事中常见的视觉观看方式。
注释:
①陈葆真.《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6.
②唐勉嘉.文本到绘画:《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6页.
参考文献:
[1]陈葆真.《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巫鸿.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洪安全.曹植与洛神[J].故宫文物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83.
[4]辽宁省博物馆编.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选辑[M].沈阳:辽宁省博物馆,1962.
[5]唐勉嘉.文本到绘画:《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