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基本特征
1.网络交际成瘾、游戏成瘾的行为特征。成都已发现首例网络心理障碍的致伤患者,一名连续32小时“泡”在网上的中年男子,因出现突发性思维紊乱,用水果刀割伤自己的手腕,造成失血性休克。多数恋网成癖者虽未达到如此极端的心理状态,但是过度间断上网仍然会导致名种心理、生理上的不适,西方心理学界称此为“PIU”(网络过度心理依赖)。大学生是网民队伍的主力军之一,有人曾统计了QICQ(腾讯聊天网)聊天人群的年龄结构,其中18~22岁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7.5%。
2.偏重以虚拟人格为特征的沟通模式。在这个数字化空间里,人们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世界观、能力等等人格要素都可能是虚拟的,即以虚拟人格为特征的沟通方式。大学生网民的网上表现是相当活跃的,他们的角色往往是多重的,而且不断发生着变化。名字是漂亮而浪漫的,如“夏日冰咖啡”“水晶男孩”等等。个人登录资料多数都是虚假和夸大其辞的。
3.信息选择的随意性。网民对网上信息的摄入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价值甄别过程几近于无。人们利用很多时间摄取着无价值的信息,而且信息利用效率低下,导致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者整日泡在网吧,浏览各种信息甚至包括黄色信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常常导致情绪低落和意志低靡。
4.网络道德水准低下,网络攻击行为膨胀。许多网民推崇网络道德的低俗化,在网上表现得攻击行为膨胀,各种反社会、不文明的语言在聊天室里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很多人都在网络世界沟通中作了漫骂、诬辱、诽谤他人的攻击行为。
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不良后果
1.追求网络价值的最大化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快,在现实适应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衡。根据网络时代的新定律——梅德卡夫定律,计算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结点的平方,这是一个几何级数,网络的结点越多,它的价值越高,所以,人们在不断扩展网络,求得更大的网络价值。到2002年,全世界网民达到3.2亿,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也呈几何级数甚至裂变式增长。网络快速发展使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迫使人们的社会心理改变和重新调整的速度也加快了,极易导致人们适应心理的失衡。大学生由于其社会化程度较低,社会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这种信息更新的高速效率特点,心理变化加快的同时,其心理应变能力也受到了挑战,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适应心理的失衡,最常见的就是悲观、失望,最终把网络虚拟世界作为心灵的寄托,最终导致脱离现实的终极挫败感。
2.网络时尚刺激导致盲目的从众心理。网络沟通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时尚刺激,导致盲目的从众心理,此时,人们的价值甄别能力大大降低。大学生并非彻底脱离灌输式教育体制的束缚,心理上极易接受“服从”的暗示,极易将自己混同于其他群体和与自己情况不同的社会人士,过度追赶网络沟通的时尚,必然造成时间、精力的大量耗费,而且会导致不切实际的行为和同一性混乱等问题。
3.网络信息的超载与信息选择能力之间的冲突容易导致大学生网民的心理失衡。网络信息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迅速在某一时点达到信息超载状态,一个网民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时浏览几十万条信息,这就对人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大学生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尚未形成,信息甄别经验严重不足,在如此信息超载状态下,容易产生难以调适的心理选择危机,并最终摧毁此类大学生网民的自信心,继而恶性循环以致再度依附于网络寻求解脱。
4.网络沟通的匿名性给社会控制造成困难,进一步引发大学生网民的道德心理冲突。一些大学生网民为追求和满足个人的欲望,在网络应用上出现了道德冷漠或道德失控现象,诱发相关道德心理冲突,并导致各种偏激行为,甚至出现充当黑客、破坏系统的现象,干扰网站运营。
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成因分析
l.特立独行的自然背景。独生子女,应试教育,地域文化,城乡差别,潜力所在等等,都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形成的自然背景,而这种背景太容易形成特立独行的人格特征。
2.共性心理表现。自我为中心;过于求全,凡事都求尽善尽美;攻击性强,易激惹;缺乏诚意; 缺乏足够的忍耐力;情绪起浮不定;偏激; 追求刺激。以上心理表现在网络人格的虚拟化过程中都可得以覆盖,这种虚拟完美人格为现实接触埋下了隐患,或者加剧了此类大学生网民现实行为正功能的缺失,最终出现了包括网络心理依赖的种种心理后果。
3.共性的心理后果。交往易挫折(尤其与异性);交往障碍伴生;自信心下降; 出现恶性事故(伤害性后果);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疾病;极端可能导致自杀或伤人。
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调适对策
对于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问题,我们应注意从适应、调整、疏导的角度出发,要顺应网络进步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动态的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治理体制,具体包括:
1.培养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要培养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运用网络引发大学生对网络生存环境和条件对自身活动方式和价值观以及以往人类实践方式、后果和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网络技术、人与人和人与自身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
2.提高完善对网络社会的认知能力。大学生应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网络社会,避免某一信息强化导致认知偏颇,这样才能适应网络社会心理的冲击。
3.充分发挥网络人际互动的正功能。 要充分发挥网络人际互动的正功能,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提高,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注重个体情感的宣泄,消除僵化、固执的心理定势,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心理医生、家庭顾问、心理学家、教师、网络技术人员以及各种职业专家形成一个具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知识等的普及教育系统,形成多功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依赖问题包括病态发展进行调控,使大学生目前的网络依赖状况尽快得到缓解和改善。
总之,我们要通过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大学生的现实感,摆脱其对虚拟世界的过度心理依赖,最终完成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以后必须面对和大力解决的“世纪人才素质工程”。
1.网络交际成瘾、游戏成瘾的行为特征。成都已发现首例网络心理障碍的致伤患者,一名连续32小时“泡”在网上的中年男子,因出现突发性思维紊乱,用水果刀割伤自己的手腕,造成失血性休克。多数恋网成癖者虽未达到如此极端的心理状态,但是过度间断上网仍然会导致名种心理、生理上的不适,西方心理学界称此为“PIU”(网络过度心理依赖)。大学生是网民队伍的主力军之一,有人曾统计了QICQ(腾讯聊天网)聊天人群的年龄结构,其中18~22岁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7.5%。
2.偏重以虚拟人格为特征的沟通模式。在这个数字化空间里,人们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世界观、能力等等人格要素都可能是虚拟的,即以虚拟人格为特征的沟通方式。大学生网民的网上表现是相当活跃的,他们的角色往往是多重的,而且不断发生着变化。名字是漂亮而浪漫的,如“夏日冰咖啡”“水晶男孩”等等。个人登录资料多数都是虚假和夸大其辞的。
3.信息选择的随意性。网民对网上信息的摄入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价值甄别过程几近于无。人们利用很多时间摄取着无价值的信息,而且信息利用效率低下,导致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者整日泡在网吧,浏览各种信息甚至包括黄色信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常常导致情绪低落和意志低靡。
4.网络道德水准低下,网络攻击行为膨胀。许多网民推崇网络道德的低俗化,在网上表现得攻击行为膨胀,各种反社会、不文明的语言在聊天室里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很多人都在网络世界沟通中作了漫骂、诬辱、诽谤他人的攻击行为。
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不良后果
1.追求网络价值的最大化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快,在现实适应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衡。根据网络时代的新定律——梅德卡夫定律,计算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结点的平方,这是一个几何级数,网络的结点越多,它的价值越高,所以,人们在不断扩展网络,求得更大的网络价值。到2002年,全世界网民达到3.2亿,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也呈几何级数甚至裂变式增长。网络快速发展使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迫使人们的社会心理改变和重新调整的速度也加快了,极易导致人们适应心理的失衡。大学生由于其社会化程度较低,社会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这种信息更新的高速效率特点,心理变化加快的同时,其心理应变能力也受到了挑战,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适应心理的失衡,最常见的就是悲观、失望,最终把网络虚拟世界作为心灵的寄托,最终导致脱离现实的终极挫败感。
2.网络时尚刺激导致盲目的从众心理。网络沟通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时尚刺激,导致盲目的从众心理,此时,人们的价值甄别能力大大降低。大学生并非彻底脱离灌输式教育体制的束缚,心理上极易接受“服从”的暗示,极易将自己混同于其他群体和与自己情况不同的社会人士,过度追赶网络沟通的时尚,必然造成时间、精力的大量耗费,而且会导致不切实际的行为和同一性混乱等问题。
3.网络信息的超载与信息选择能力之间的冲突容易导致大学生网民的心理失衡。网络信息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迅速在某一时点达到信息超载状态,一个网民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时浏览几十万条信息,这就对人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大学生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尚未形成,信息甄别经验严重不足,在如此信息超载状态下,容易产生难以调适的心理选择危机,并最终摧毁此类大学生网民的自信心,继而恶性循环以致再度依附于网络寻求解脱。
4.网络沟通的匿名性给社会控制造成困难,进一步引发大学生网民的道德心理冲突。一些大学生网民为追求和满足个人的欲望,在网络应用上出现了道德冷漠或道德失控现象,诱发相关道德心理冲突,并导致各种偏激行为,甚至出现充当黑客、破坏系统的现象,干扰网站运营。
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成因分析
l.特立独行的自然背景。独生子女,应试教育,地域文化,城乡差别,潜力所在等等,都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形成的自然背景,而这种背景太容易形成特立独行的人格特征。
2.共性心理表现。自我为中心;过于求全,凡事都求尽善尽美;攻击性强,易激惹;缺乏诚意; 缺乏足够的忍耐力;情绪起浮不定;偏激; 追求刺激。以上心理表现在网络人格的虚拟化过程中都可得以覆盖,这种虚拟完美人格为现实接触埋下了隐患,或者加剧了此类大学生网民现实行为正功能的缺失,最终出现了包括网络心理依赖的种种心理后果。
3.共性的心理后果。交往易挫折(尤其与异性);交往障碍伴生;自信心下降; 出现恶性事故(伤害性后果);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疾病;极端可能导致自杀或伤人。
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调适对策
对于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问题,我们应注意从适应、调整、疏导的角度出发,要顺应网络进步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动态的大学生网络心理依赖的治理体制,具体包括:
1.培养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要培养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运用网络引发大学生对网络生存环境和条件对自身活动方式和价值观以及以往人类实践方式、后果和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网络技术、人与人和人与自身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
2.提高完善对网络社会的认知能力。大学生应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网络社会,避免某一信息强化导致认知偏颇,这样才能适应网络社会心理的冲击。
3.充分发挥网络人际互动的正功能。 要充分发挥网络人际互动的正功能,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提高,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注重个体情感的宣泄,消除僵化、固执的心理定势,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心理医生、家庭顾问、心理学家、教师、网络技术人员以及各种职业专家形成一个具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知识等的普及教育系统,形成多功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依赖问题包括病态发展进行调控,使大学生目前的网络依赖状况尽快得到缓解和改善。
总之,我们要通过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大学生的现实感,摆脱其对虚拟世界的过度心理依赖,最终完成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以后必须面对和大力解决的“世纪人才素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