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井在建筑立面中的设计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zh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井在方案阶段小的往往被忽略,但最终风井却是破坏建筑立面的“杀手”。本文通过几种情况的分析,阐述如何把风井与建筑物有机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风井;立面设计;协调
  1.前言
  建筑除了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外,同时还要考虑空间、造型、环境等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内部环境,对于内部空气质量,一般从节能要求上,建筑物采用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最为合理,但对于空气污染地区,直接自然通风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往往通过空气处理手段如机械送风、自然排风的方式;对于散发热、蒸汽、烟气或有害物质的空间,一般采用机械通风手法,主要是保证人们在生活、工作或生产活动具有适宜的空气环境,使内部空气质量满足卫生、安全、舒适等技术要求。
  2.各种风井(出地面部分)的一般要求
  采用机械通风系统的建筑,按使用需求风井主要分进风井、排风井、排烟井、排油烟井、新风井等。无论什么形式的风井,均与室外大气相通,其中排风、排(油)烟井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对于排风、排(油)烟井排出口的布置应根据建筑物所处环境条件(如风速、风向、周围建筑物以及道路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如何把各种风井融入到建筑立面中,需要结合以上多种因素设计,根据相关规范罗列出几种风口位置及高度的要求,如下:
  1)为了使送入室内的空气免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而保持清洁,一般把进风口布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方。
  2)为了防止排风、排烟对进风的污染,进、排风(烟)口的相对位置应避免短路,进风口宜低于排风口3m以上,若进排(烟)风口在同一高度时,宜在不同方向设置,且水平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0m。
  3)为了防止送风系统把进风口附近的灰尘、碎屑等扬起并吸入,进风口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若布置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4)对于人防工程中的进风口与排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进风口与柴油机排烟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m,或高差不宜小于6m。位于倒塌范围以外的室外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外地坪面的高度不宜小于0.5m;位于倒塌范围以内的室外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外地坪面的高度不宜小于1.0m。
  5)地下汽车库的排风口应设于下风向,排风口不应朝向邻近建筑物和公共活动场所,排风口离室外地坪高度应大于2.5m。
  6)对于生活中可能突然放散有害气体的建筑,应设置事故排风系统,其排风口的高度应高于周围20m范围内最高建筑屋面3m以上。
  7)强制排风系统(化学与生物实验室等)的室外排风口宜高于建筑主体,对于人员活动的区域最低点应高于屋面2.5m以上。
  可见风井的高度及相互之间的距离,制约着设计者,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建筑外立面设计及内部使用功能。
  3.各种风井在建筑立面中的设计
  在建筑方案前期设计时,设计师往往只考虑大的形体设计,一般不会考虑风井对建筑物的影响,但风井的形态不能像汽车坡道、采光井等小型建筑物那样可采用轻巧、透明的材质,它是由实墙体和百叶窗组成,整体效果显得笨重。随着整个工程的施工结束,我们会看到,如室外地坪上高耸且孤零的风井,正常视线内看到的屋顶风井等,我们感叹着设计的失误,但败笔却永久的伫立在视野中,严重影响了建筑立面的美观及人们室外的活动空间。由于风井的位置及高度受到诸多的因素限制,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设计者在施工图开展前,就应该全盘考虑,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对于一个复杂的建筑来说,风井设计也是考验设计师的设计功底,如何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笔者将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论述:
  3.1风井靠外墙设置
  由于排风(烟)口对周围环境有很大影响,需要妥善选择排风(烟)口位置、朝向及高度,多数工程处理风井时,往往靠外墙设置,出地面风井即可沿外墙外设置,又可沿外墙内设置,若布置在次要立面上时,风井可布置在外墙外侧,在满足设计风量下,风井凸出外墙的部分尽量小,可结合花池、空调板等设计,该布置可保证建筑内部的完整性,又最小化影响建筑整体效果。尽量不要影响建筑主立面的效果,如果无法避免时,可将风井布置在外墙内侧,风口设在外墙或幕墙上,风口大小宜与外墙材料的拼缝或分格框相匹配,风口百叶颜色与周边色彩相协调,风口高度不应影响人员正常活动。对于室内的位置,要充分考虑该房间的使用性,给内装修提供便捷性。
  3.2风井设在屋面上
  如果无法靠外墙布置风井时,应结合各层平面使用功能,宜将风井布置在建筑内部的消极空间里,如边边角角、柱间梁缝隙等。从经济角度上,适合将风井出口布置在裙房的屋面上。从美观角度上,风井的高度不宜超过女儿墙的高度,但从环保角度上,厨房的排油烟井的排放口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顶端,目的是把有害物排到高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风井在不影响屋面疏散的情况下,宜结合楼梯、电梯等交通核及屋顶设备用房整体考虑。此处理手法,虽对建筑外立面影响较小,但重点是处理好风井在各层的平面及屋面的位置,减少对内部使用空间的影响,避免屋面风井过于凌乱,保证屋面使用的最大化。
  3.3风井设在广场及绿化中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加快,土地资源的减少成为必然。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节约用地的主要措施,为了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往往地下部分设计为地下车库,地下室范围一般大于首层占地面积,由于地下面积较大,划分防火分区时,无法保证所有风井靠外墙或屋面设置,有些风井势必会出现在广场、道路上或中心景观区内,这些风井的位置不能随意设,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如由于地下车库排风量很大,需要风井出口面积较大,所以会导致风井体积变得高大,且所选位置有可能会影响到人员的活动,这种情况相对难处理。如何解决风井对广场或中心景观区的干扰呢?需要结合总平面、单体平面布置和景观设计同步考虑,可以按两种情况设计,第一种比较直接,结合地上绿化、小品及出地面楼梯、坡道等综合考虑,通过景观处理,让风井成为广场上广告牌或建筑小品(见图一)。第二种,广场上不宜设风井,可以采取将风井在地面下进行转换,经过一段地下水平段,出口部位靠外墙设计,地下水平段要考虑防水、室外管线等因素,从经济、施工角度上,水平段不宜过长,此手法不影响广场使用,但会增加工程造价(见图二)。
  图一
  图二
  为避免排风口对人员的干扰,限制人员的活动范围,对风井宜进行遮挡,风井周圍配置一些乔灌木或绿篱等,顶板可放置种植槽,种些垂感强的花草,若北方最好要考虑冬天的效果,可适当种植一些常绿植物(见图三)。
  图三
  3.4风井造型
  风井有独立的,有附壁的,不管怎样,对于风井的造型,一般土建设计以长方形、正方形居多,通过二次设计可做成圆柱状或尖塔状等形态(见图四)。外墙装饰材料可以采用木格栅或质感强的材质。风井顶盖可打破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顶板,改成通透性强的玻璃材质,削弱视觉上笨重感。(见图五)
  以上各种情况,只要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提高管道风速,减小百叶面积,降低风井高度,减小风井体积。充分考虑风井外装饰材料对风速的影响。
  图四
  图五
  4.结束语
  任何一个建筑物都是由许多细节组成,无论它在视觉上如何震撼,若细节把握不到位,仍不是一件好作品。风井本身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何让形式、空间、细部等结合更紧密,体现出建筑的整体性,需要我们不断开阔思路。
  参考文献:
  [1] 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董兴红.居住区采光井、通风井和人行出入口的美化处理[J].河北:现代农村科技,2012.
其他文献
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以实现机关的“共同愿景”为目标,以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以机关公务员活出生命的意义为动力,以团队学习为基础,使机关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能
【摘要】由于建筑立面造型艺术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外在形象,所以一定要对其设计技术引起高度的重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本文主要对建筑立面造型艺术设计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行业;立面造型艺术;设计技术  一、前言  现阶段,很多建筑在进行立面造型艺术设计的时候,由于结构的设计不符合实际的要求,并且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使得设计技术得不到确保,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中一项重大政策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安顺彝族乡位于四川省石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近日,通过听取陕西省政府组织的现代农业专题讲座,结合陕西省粮
【摘要】该文介绍了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的保护设计实践,在系统介绍建筑现状与历史研究之后,着重选取外立面修缮与复原设计研究过程与方法展开论述,旨在就个案研究为同类建筑外立面复原设计提供有益处参考。  【关键词】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历史研究;外立面复原;SU模型模拟  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老菜市8号。据相关史料研究,这座带有中式大屋顶外观的近代砖石建筑,始建于194
地理决定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秋风乍起的八月,整个新疆热气腾腾。短短一个月内,共有5个大型招商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山东、四川、湖南、上海等地的招商代表团联袂而至,
期刊
为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工作,探索新形势下储备管理工作途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储备工作供给能力、调控能力、应急能力,2013年3-4月,由贵州省六盘水市商务粮食局牵头,市发展改革、
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建立在对古典经济理论失灵和凯恩斯主义失效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它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非市场决策的政治领域,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