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普通话“X 地”式合成副词中“地”的读音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xiao032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话“X地”式合成副词中“地”的读音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产生于近代汉语的“X地”式合成副词进入现代汉语后大多已消失;极个别的得以保留,如“特地、背地、暗地、立地”,其中的“地”仍为构词词缀,由于是由实义的“地”虚化而来的,仍读“dì”;有的产生了变化,“地”缀消失,“X地”由合成词演变为单纯词,如“蓦地、倏地、霍地、忽地”,其中的“地”是充当状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应读“de”。
  关键词:“X地”式合成副词 读音 词缀 结构助词
  
  本文所说的“X地”式合成副词是指由单音节形容词或副词加上词缀“地”构成的附加式合成副词,如“暗地、背地、特地、立地、忽地、霍地、蓦地、倏地”。学者们对这类词的研究颇为广泛和深入,但仍有不少问题诸如“X地”是副词还是形容词、“X地”最早出现于何时、“地”的来源以及“地”是构词成分还是造句成分等都未能达成共识。本文无意对这些问题发表愚见,只拟从“X地”式合成副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来探讨其中的“地”的读音,以助于普通话语音的规范,为普通话的教学和推广提供参考。
  普通话中“X地”类合成副词为数甚少,《现代汉语词典》仅收录了上面列举的八个。它们主要用于动词前充当状语,描摹动作的状态。例如:
  (1)传说他利用洗浴中心的小姐把公安局长牢牢套住了,暗地认了干兄弟,所以在市面上始终颐指气使的。(迟子建《福翩翩》)
  (2)每次她从白石文那归来,美奴都要说:“你老去他那里干什么,人家背地都讲你,这多不好。”(迟子建《美奴》)
  (3)他今天回来得比哪天都早,还特地理了发,进门就钻到东厢房去,换了件新的白衬衣。(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4)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鲁迅《准风月谈》)
  (5)戚子绍刚刚提住狗熊的后腿,狗熊却忽地跃了起来。(贾平凹《猎人》)
  (6)那蒙面人似是不欲接战,霍地一个转身,移步换形,闪过于承珠的一剑,绕道而奔。(梁羽生《联剑风云录》)
  (7)我蓦地记起儿时唱给小桥的歌,哦,明艳艳的太阳照耀了,芳香甜蜜的花果捧来了,五彩斑斓的岁月拉开了!(郑莹《家乡的桥》)
  (8)方枪枪倏地缩回脖子,他看见李阿姨、张副院长领着方超从保育院大门走出来。(王朔《看上去很美》)
  上列句子里“X地”中“地”的读音,《现代汉语词典》均注为“dì”。但在实际说话或朗读时,“暗地、背地、特地、立地”中的“地”常被读成“di”,“忽地、霍地、蓦地、倏地”中的“地”常被读成“de”。笔者曾在选修普通话课的学生中进行过调查,被调查对象共257人,来自除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的二十多个省市,涵盖中文、外语、法学、社科、管理、财经、理学、材料、制造、信控、土木、环境、生命、计算机等学院的文、理、工科各专业。被调查对象在朗读上述例句时,全都把“暗地、背地、特地、立地”中的“地”读为“dì”;而只有2%的被调查对象把“忽地、霍地、蓦地、倏地”中的“地”读为“dì”,92%的被调查对象把这些词中的“地”读为“de”,另有6%的被调查对象把其中的“地”读为“di”。显然,实际口语里“X地”式合成副词中“地”的读音与《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是不完全一致的。那么,为什么实际口语中这类词中的“地”有的读“dì”,有的读“de”呢?笔者认为,普通话“X地”式合成副词中“地”的读音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不同的读音正标志着它们的不同演变状态。
  “X地”式合成副词并不是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新词,它们产生于近代汉语,“始见于唐代”,“晚唐五代以后,副词词尾‘地’表现出较强的构词能力”[1],因此产生了大量的“X地”式合成副词,例如“暗地、背地、白地、惨地、刬地、特地、动地、刚地、狠地、立地、密地、蓦地、平地、潜地、悄地、私地、脱地、隈地”。进入现代汉语后,“地”缀的构词能力完全消退,不再产生新的“X地”式合成副词,而且早先使用的这类词数量也大大减少。王云路说:“中古复音词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发展趋势无非三种:保留、变化、消失。”[2]“X地”式合成副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也正呈现出这三种形态:
  一是消失。产生于近代汉语中的“X地”式合成副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或某些词语中作为附加式合成副词使用的义项已经不再使用。
  有的“X地”在现代汉语中整个词语已经不使用,而为其他同义词取代。例如《汉语大词典》中所收的“私地、密地、悄地、隈地、刚地、刬地”,《现代汉语词典》已经不再收录,现代汉语中也不再使用,而常用“暗中、背地里、秘密地、暗地里、背后、背着人,偏是、硬是,无端、平白”等来替代。
  有的“X地”有多个意义,发展到现代汉语,在近代汉语中用为附加式合成副词的义项已经消失,其余意义仍保留。例如“平地”,《汉语大词典》中释义有四:①平坦的地面。②平整地面。③突然;平白无故。④平稳地;稳当地。现代汉语中,后两个作为副词使用的义项已经不再使用,仅仅只用为偏正结构的名词或动宾结构的动词。又如“白地”。《汉语大词典》中释义有七:①白色的质地。②生地;未耕种的地。③空地;没有树木或建筑物的地。④指沙漠地带。⑤喻指文艺方面的空白点。⑥解放前指国民党统治地区。⑦平白地;无缘无故地。《现代汉语词典》仅保留了前三个义项,后四个义项,包括最后一个作为副词使用的义项,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二是保留。产生于近代汉语的“X地”式合成副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或其部分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仍继续使用。
  有的“X地”保留到现代汉语中,意义和用法都没有什么变化,例如“背地、暗地”。现代汉语中,“背地、暗地”可用于动词前充当状语,表示“私下、暗中”的意思,如例(1)、例(2)。实际上,这种用法早在近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例如:
  (9)几多心事,暗地思惟。被娇娥牵役,魂梦如痴。(唐·顾复《献衷心》)
  (10)佳约人未知,背地伊先变。(宋·周邦彦《归去难》)
  有的“X地”虽然仍然使用,但出现频率大大降低,例如“立地”。作为副词,“立地”表示“立刻、即时”的意思,在近代汉语中很常用。如:
  (11)自直梨园得出稀,更番上曲不教归。一时跪拜霓裳彻,立地阶前赐紫衣。(唐王建《霓裳词十首》之三)
  (12)新晴户户有欢颜,晒茧摊丝立地干。(宋·杨万里《江山道中蚕麦大熟》)
  (13)正在幽闲之际,忽然遇一真人。半句话,解开业网;两三言,劈破灾门。当时省悟,立地投师,谨修二八之工夫,敬炼三三之前后。(明·吴承恩《西游记》九四回)
  (14)予笑曰:“今世诸檀越,不求为圣贤,但望成佛祖。请遍告之:若要立地成佛,须放下刀子去。”(清·纪昀《聊斋志异》卷七)
  发展到现代汉语中,表示“立刻”义的“立地”一词使用的场合极其有限,主要用于来自佛教禅宗的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或用于据此仿造的短语中,如例(4)中的“放下官印,立地念佛”“放下念珠,立地做官”,又如网络上常见的“放下手机,立地成佛”“放下鼠标,立地成佛”“放下抄袭,立地成佛”“放下价格屠刀,立地成佛”等等。
  有的“X地”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义项已经减少,例如“特地”。现代汉语中“特地”只有一个义项,只表示“特意”的意思,如例(3)。而近代汉语中,“特地”作为副词有三个义项,可表示“突然”“特别”和“特意”的意思。例如:
  (15)碧落高高云万重,当时孤鹤去无踪。不期陵谷迁朝市,今日辽东特地逢。(唐·李涉《逢旧二首》之一)
  (16)合欢能解恚,萱草信忘忧。尽向庭前种,萋萋特地愁。(唐·陆龟蒙《庭前》)
  (17)为忆去年梅,凌寒特地来。门前空腊尽,浑未有花开。(唐·戴叔伦《题黄司直园》)
  近代汉语中产生的“背地、暗地、立地、特地”这四个“X地”式合成副词被保留到现代汉语中,尽管或多或少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但仍被当作一个词使用,其中的“地”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只用来“凑成双字”,“变单音语词为双音语词”[3]。但因为它来源于具有实在意义的“地”,“是‘地’的意义虚化使然”[4],所以仍读为“dì”,这在实际口语中和辞书注音中都是一致的。
  三是变化。产生于近代汉语中的“X地”式合成副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由于“地”缀消失,由双音节的合成词变成了单音节的单纯词。
  复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并不是毫无例外,一成不变的,“少部分中古时期的复音词到了现代汉语中又成为单音词”[2],如近代汉语中常用的某些附加词缀“子”构成的附加式名词“城子、狗子、伞子、锅子”,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又取消后缀,变成了单纯词“城、狗、伞、锅”。有的“X地”式合成副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也产生了同样的变化。由于“地”缀消失,“X地”由附加式合成词变成了单音节单纯词,如“忽地、霍地、蓦地、倏地”。
  现代汉语中“地”已经不再用作构词词缀来产生新词,而更常见的是放在状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作结构助词使用。“忽地、霍地、蓦地、倏地”等尽管在近代汉语中早已产生,但这些词进入现代汉语中多数只出现在书面语中,使用的频率并不很高,因此很少有人把它们整体作为一个词来认知。当它们出现在语句中时,又恰巧放在动词之前来描摹动作的状态,其中没有实在意义的“地”自然而然地被看作是副词状语和动词中心语之间的过渡成分。“地”由构词成分变成了造句成分,“X地”也就由附加式的合成词变成了单音节的单纯词。既然“忽地、霍地、蓦地、倏地”中的“地”是一个结构助词,理所当然也就读为“de”。
  实际上,同样的变化早已发生在“猛地、腾地、陡地”等词中。它们在近代汉语中常作为副词用于动词或句子前描摹动作的状态。例如:
  (18)尽日不逢人,猛地风吹雨。惨黯蛮溪鬼峒寒,隐隐闻铜鼓。(宋·朱敦儒《卜算子》)
  (19)正在喧哄之际,一阵风过,竹林中腾地跳出一个猛虎来,擒了德容小姐便走。(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五)
  (20)你共他两边既恁疼热,况盟言曾共设。怎生他陡地心如铁,马嵬坡便忍将伊负也?(清·洪升《长生殿》四七出)
  “猛地、腾地、陡地”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出现在动词之前。例如:
  (21)这老编辑沉思良久,猛地发了话:“去得呀,这是把鱼往大海里赶么!”(孙见喜《贾平凹的情感历程》)
  (22)陈淑彦腾地羞红了脸:“伯母,我连个工作的地方还没找着呢,哪儿有这心思?”(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23)王琦瑶再把目光移到灯下的女人,她陡地明白这女人扮的是一个死去的人,不知是自杀还是他杀。(王安忆《长恨歌》)
  但《现代汉语词典》却未收录“猛地、腾地、陡地”,可见已经不把它们作为词语来看待,而读者或听者通常也不会认为上面例句中的“猛地、腾地、陡地”是一个词,而只会把“猛、腾、陡”作为状语、把其后的“地”作为结构助词来对待,因此把“地”读为“de”。
  综上所述,近代汉语中大量产生的“X地”式合成副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大部分已经不再使用,只有“背地、暗地、特地、立地”这四个完全保留了下来,而“忽地、霍地、蓦地、倏地”虽然从形式上看没有变化,实际上已经演变为单音节的单纯词。由于发展演变状态的不一致,其中的“地”的读音也不尽相同:“背地、暗地、特地、立地”中的“地”是构词成分,因为是由实词“地”虚化而来的,所以读“dì”,这与《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是一致的;“忽地、霍地、蓦地、倏地”中的“地”则是造句成分,是插入副词状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因此读“de”,这与《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是不一致的。《现代汉语词典》仍把“忽地、霍地、蓦地、倏地”作为词语收录,并没有正确反映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的实际状态。
  
  注 释:
  [1]杨荣祥.副词词尾源流考察[J].语言研究,2002,(3).
  [2]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郭绍虞.中国语词的弹性作用[M].北京: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
  1938.
  [4]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唐晋先 四川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62101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近代汉语中被动句得到相当大的发展,不仅出现了多个表被动的介词,而且出现了多种结构形式和表多种语义的被动句。蒙事型“被”字句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被”字句不是表遭受某个动
本文基于轻动词理论,解释了汉语中“你想死我了”和“我想死你了”两个句子同义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此类句子的或为可行的教学办法。
本文将从形态、语义和语法三方面对大学生网名进行研究,总结其基本特点,并通过问卷方式,对大学生最喜爱的网名进行了调查。
你说你把我藏在了最深的地方那片被鲜花芳树掩映的·心房而我把你藏在了奥妙以远的远方远到——次怀想便是一场死亡
本文简介目前国外聚氨酯回收利用概况,主要介绍聚氨酯的物理和化学回收利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