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语文作业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点燃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学生能通过作业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能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的学情,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艺术境地。由此可见,作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呢?
一、作业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从依据学生的学情科学地布置作业,到认真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而实施单独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科学理论的。作为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依据这一理论,尽量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判断语文作业是否有效呢?我认为判断语文作业“有效”与否不应简单地以作业量的大小来衡量,而要全方位地分析、考量。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1)作业布置是否能切合教学内容;2)作业布置是否关注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3)作业布置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4)作业是否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5)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提高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初步尝试
(一)改进语文作业设计理念
改进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教师要认识到作业是每一个学生的作业,优良的作业设计应有利于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量做到:
少而精:作业设计要从紧扣重点、加强探究、注重选择、把握难度等方面进行。教学中,要改善基础性训练,要强化作业题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双基”功效,做到训练一道题,让学生掌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能举一反三,以一推十。
层次性强: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不一,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也自然会存在差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不同内容和难度适宜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不然就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甚至会出现不交作业或是抄袭作业的情况,这样的作业是低效的或无效的,其反馈作用也就大大消减了。在教学中,我一般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题为每位同学的必做题;第二层次的题是提高题,后进生可以不做;第三层次的题为选做题,供有兴趣的优秀生做。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作业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作业的快感。
(二)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中国有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与他是否具备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后进生作业做得慢、做得不好,甚至有为了完成作业而抄袭的做法,从表面看来好象是由学生的顽劣个性所致,但实际上却牵涉到了教师布置作业难度不适宜的问题,教师如果布置的作业过多,难度过大,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不成,而教师催得又非常紧,学生就会有抄作业的想法和做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坏的作业习惯。不良的作业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各项能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学生丧失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应该关注那些作业只完成了一部分的学生。他们多数是不会做暂时空着的,如果此次得到的是教师的责备,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为了避免再次受批评而不得不去抄袭作业。实际上,学生只能完成一部分作业,这里边已经有了一个反馈信息,教师应该根据此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在班上大力表扬他们能独立完成作业,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通过作业,向教师展示自己真正的学习状态。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不交作业的学生。这些后进生内心中也充满了对作业的渴望,希望通过作业展示他们的能力。教师如能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心理,而重新布置较简单的作业给他们,让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当天的作业,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找回作学生的尊严。久而久之,他们也能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确立学习的信心。开始时,这些学生只要能做到字迹清楚,作业本整洁,教师就应大力表彰他们。随着时间推移,教师再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三)尝试多种作业批改方式,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1.改进作业评语
“作业认真”、“作业清楚”、“有进步”……这些评语,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鼓励性。可是,这样的评语如果出现的频率过于频繁,学生也会无视它的存在,对于作业结果不大关心。教师精批细改后,除了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学生的优点、进步外,更应该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简短的批语,提示学生,具体指导他们今后怎样作业。
2.面对面地批改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成绩优异,而有的学生辛辛苦苦、勤勤奋奋,反而成绩平平?显然问题出在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作业习惯上。学生如果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就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此,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地学法指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育所有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教师面对面地批改作业,能在准确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运用谈话法或讨论法,有目的地给予辅导,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
3.“小老师”批改
作业的面批面改很难长时间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互助小组,做到“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小组成员各有不同的任务,其中一个担任“小老师”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对“小老师”进行面批面改,帮助他们理解本次作业的目的,知道评分标准,掌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由小老师对互助小组的成员进行面批面改,进而能促进每一位学生进步。
综上所述,提高作业有效性,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批改作业,而是一个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认知过程。高效地参与作业,能使学生明确作业目的,学会总结归纳知识,把握学习规律,从而迅速提高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