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郎织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另三个分别是“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一传说流传的历史进程中,文人墨客又纷纷借题发挥,给它加进了很多时代元素,从而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尤其历代诗词,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重要文化珍宝。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诗经·小雅·大东》篇中有一首诗:“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句的意思是:“天上有条银河,照人有光有影。织女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说七次行进,织布不能成纹。牵牛星儿闪亮,拉车可是不成。”(引著名学者余冠英译文)这则早期的诗歌,把天上的织女星想象为一个治丝织布的织女,把牵牛星想象为一个挽牛耕田的牵牛郎。牵牛织女星虽已被赋予了人的感情,但它们还只是天上两颗互不相干的星星,人们还没有想象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大概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东汉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迢迢牵牛星》,写得凄婉缠绵,非常感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驰骋想象,刻画了织女美丽勤劳的形象,她“皎皎”的面容娇艳照人,她“纤纤”的体态娇弱温柔。虽然织女一天天忙碌,然而却织不出布来,只是泪如雨下地哭泣,原来她在哀怨被天河阻隔而不能与牛郎相会的不幸命运。诗人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了自己不能与思慕的人会面的苦闷遭遇。由此诗可以看出,到了东汉,这则传说中又增添了银河相隔,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
到了唐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完整形态及互为表里的七夕习俗,都发展得成熟而定形了。故事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不但遍及民间,而且深入宫闱,成为诗家、词客多角度表现的题材。初唐诗人宋之问在《七夕》诗中写到:“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这里既写出了牛郎织女七夕相聚的传说,又写出了民间乞巧的风俗。“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的这首《他乡七夕》则借传说表达了思乡念亲的情怀。杜甫的《牵牛织女》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首诗仍然沿袭这一主题,借牛郎织女的小传说阐释社会道义的大观念。杜牧的《七夕》是唐代写牛郎织女故事最著名的一首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长居深宫的宫女在无聊孤寂中仰望星空,羡慕牛郎织女的相会,从而更反衬了她冷清、苦闷的生活。同样表现宫女生活题材的还有五代诗人和凝的《宫词》:“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总上穿针楼上去,竞看银汉洒琼浆。”
到了宋代,牛郎织女传说的思想性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中,秦观的词《鹊桥仙》高人一筹:“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長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前人咏牛郎织女的作品,大都对他们相爱却被分离的遭遇表示同情,情调凄楚哀伤。而秦观此词,虽有离愁别恨,但更多的是自我宽慰,尤其末尾两句,摆脱了普遍的缠绵情味,赞颂了爱情的忠贞不渝,升华了爱情的内涵,在那个封建时代,显得超凡脱俗,故能久传不衰。
到了近现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又有了新的发展。现代文学家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思想意义更是超越了历代诗词:“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诗中描绘了一幅天国乐园图:那里有“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不甚宽广”,“隔河的牛郎织女”“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古老传说中的悲苦味道一扫而空,代之而来的是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借此传说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追求,为传说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毛泽东主席则借传说中的牛郎表达了对人民的关切之情。他在《七律·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中的牛郎虽在天空远离人间,却关心着民间疾苦。当他得知人间已经消灭了制造血吸虫病的瘟神,也无限高兴。在这里,牛郎成为了劳动人民的化身。
从古至今,牛郎织女的传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无论是由星宿到神仙,由天上到人间,还是由备受压迫、饱经分离之痛苦到获得自由、当家做主的幸福,其人物命运都或直接或隐晦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无不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有关牛郎织女的这些诗词,将会和传说一起,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异彩!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诗经·小雅·大东》篇中有一首诗:“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句的意思是:“天上有条银河,照人有光有影。织女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说七次行进,织布不能成纹。牵牛星儿闪亮,拉车可是不成。”(引著名学者余冠英译文)这则早期的诗歌,把天上的织女星想象为一个治丝织布的织女,把牵牛星想象为一个挽牛耕田的牵牛郎。牵牛织女星虽已被赋予了人的感情,但它们还只是天上两颗互不相干的星星,人们还没有想象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大概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东汉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迢迢牵牛星》,写得凄婉缠绵,非常感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驰骋想象,刻画了织女美丽勤劳的形象,她“皎皎”的面容娇艳照人,她“纤纤”的体态娇弱温柔。虽然织女一天天忙碌,然而却织不出布来,只是泪如雨下地哭泣,原来她在哀怨被天河阻隔而不能与牛郎相会的不幸命运。诗人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了自己不能与思慕的人会面的苦闷遭遇。由此诗可以看出,到了东汉,这则传说中又增添了银河相隔,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
到了唐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完整形态及互为表里的七夕习俗,都发展得成熟而定形了。故事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不但遍及民间,而且深入宫闱,成为诗家、词客多角度表现的题材。初唐诗人宋之问在《七夕》诗中写到:“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这里既写出了牛郎织女七夕相聚的传说,又写出了民间乞巧的风俗。“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的这首《他乡七夕》则借传说表达了思乡念亲的情怀。杜甫的《牵牛织女》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首诗仍然沿袭这一主题,借牛郎织女的小传说阐释社会道义的大观念。杜牧的《七夕》是唐代写牛郎织女故事最著名的一首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长居深宫的宫女在无聊孤寂中仰望星空,羡慕牛郎织女的相会,从而更反衬了她冷清、苦闷的生活。同样表现宫女生活题材的还有五代诗人和凝的《宫词》:“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总上穿针楼上去,竞看银汉洒琼浆。”
到了宋代,牛郎织女传说的思想性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中,秦观的词《鹊桥仙》高人一筹:“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長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前人咏牛郎织女的作品,大都对他们相爱却被分离的遭遇表示同情,情调凄楚哀伤。而秦观此词,虽有离愁别恨,但更多的是自我宽慰,尤其末尾两句,摆脱了普遍的缠绵情味,赞颂了爱情的忠贞不渝,升华了爱情的内涵,在那个封建时代,显得超凡脱俗,故能久传不衰。
到了近现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又有了新的发展。现代文学家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思想意义更是超越了历代诗词:“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诗中描绘了一幅天国乐园图:那里有“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不甚宽广”,“隔河的牛郎织女”“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古老传说中的悲苦味道一扫而空,代之而来的是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借此传说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追求,为传说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毛泽东主席则借传说中的牛郎表达了对人民的关切之情。他在《七律·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中的牛郎虽在天空远离人间,却关心着民间疾苦。当他得知人间已经消灭了制造血吸虫病的瘟神,也无限高兴。在这里,牛郎成为了劳动人民的化身。
从古至今,牛郎织女的传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无论是由星宿到神仙,由天上到人间,还是由备受压迫、饱经分离之痛苦到获得自由、当家做主的幸福,其人物命运都或直接或隐晦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无不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有关牛郎织女的这些诗词,将会和传说一起,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