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集群创新能够使中小企业获得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集群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地方政府职能的缺位、集群内企业创新动机的缺乏以及集群内部创新文化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关键词:技术创新 竞争优势 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3-210-02
一、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一)集聚理论
集聚经济的理论是由工业学家韦伯(A.Weber)首先提出的。韦伯(1909)从工业区位论的角度对企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集聚经济的概念。他指出,集聚经济就是由于把生产按照某种规模聚集在某个地点进行,因而对生产成本造成节约或带来更大的销售利益。同时,他还探讨了产业集聚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并由此得出结论,集聚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优势。
另一位区位经济学家巴顿(K.J.Button)在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巴顿(1976)主要讨论了企业集聚与创新的关系:第一,企业地理上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又能够促进创新。第二,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相当数量的创新正是由于顾客需要和解决供给问题而产生的。再次,集中地优越的通讯工具加快了区域内企业应用创新成果的速度。这样,巴顿把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是由经济学家马歇尔 (A.Marshall) 首先提出的。他(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较早地对中小企业群落进行了研究。而后,他(1920)在探讨外部经济时发现,产业集群与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之间关系密切。他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保证各个企业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就使得技能、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进行传播与应用。他还指出,企业集聚的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企业集合起来对其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为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马歇尔还认为,产生集聚的原因是为了获取外部经济的好处,比如,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等,这样就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方便顾客、平衡劳动力的供求。
(三)集群理论
集群(cluster)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正式提出的。波特在以往经济学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集群经济理论。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就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并且这些企业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对集群概念的理解并不相同,但大多数学者都把集群看作是一个独特的区域创新系统。
与集聚经济理论不同的是,企业集群中的企业机构是在一个价值链或知识生产网络上。简单的企业集聚并不必然形成集群,集群内的企业必然要求由紧密的分工合作,这些分工合作是围绕某一类产品或服务展开的。集群内的分工合作加上网络成员间的激烈竞争共同促进了集群知识库的成长,从而提升集群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所谓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就是企业运用集群的优势进行技术创新。
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概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从1991年以来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省级开发区和县级的科技园区、大学园区和工业园。与此同时,中小企业集群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浙江(浙江东部的乡镇企业群)、广东、内蒙古(毛纺织企业群)、江苏南部等地已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这些中小企业集群在各自所属的省份均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和很高的利润额,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一种企业创新模式。
不过,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其创新优势的发挥要通过地方政府和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实现。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投入资金的缺乏,集群内企业创新意识的淡薄以及集群文化的缺失等原因,使中小企业很难维持高效率的产业集聚,这样就给我国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得中小企业在集群创新过程中缺乏创新的动力和优势。
(二)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过程中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集群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 地方政府提供给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环境缺乏。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集群的扶植问题上,并不重视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创新平台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反而更重视招商引资的行政绩效。其次,地方政府往往忽视引进项目的区内配套能力和带动能力,致使集群内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不明显。再次,由于一些公共物品(如基础设施、教育、法律等)和准公共物品(如信息、技术、声誉等)的建设具有外部性,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大量投入这些公共物品,而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却是微乎其微。最后,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过多,但是其应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却不到位,这样就使得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生产活力不强,无法嵌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中去。
2. 集群内各个企业的合作不够,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低。在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中,虽然有些企业比邻而居,但却缺乏经常性的合作,无法获得集群内其他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企业的成功创新不利。
再者,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产业活动应通过横向和纵向关联来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内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不仅中小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业务度较少,而且与大企业的业务关联更少,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缺乏集群应有的社会植根性,从而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环境,使得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
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往往片面追求价格竞争优势,而忽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挖掘,以至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不能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得到发展。
3. 集群内创新文化的缺失。集群内的文化起源于各个企业群体中的共同行为,是企业群体中的共同思想。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是属于各个地方的,因而总要在该地区生存和发展,这样集群文化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如果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在某一区域内聚集以后,能够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历史相融合,就会成为具有共同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企业集群。但是在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却很少与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难以形成整个集群内部的创新文化。
4.技术创新模式单一。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集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模式单一,不能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模式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支持。而且,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处于线性发展阶段(即,传统的技术创新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伴随科学研究而带来的新产品开发,或新工艺的产生),还应进一步向链环创新模式的发展方向过渡。
三、积极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
(一)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过程中,政府虽然不是创新活动的最大主体,但是,却能对其他活动主体在资金供给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影响产业集群创新。一般来说,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创新,地方政府可以从多方面积极引导企业的集群创新。如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对创新行为实行税收减免等措施,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对创新收益的预期,从而引发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热情。具体来说,
首先,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集群内部的公共设施投资,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提供一个相对充裕的资源平台。其次 ,政府为企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平台,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乃至集群创新。另外,政府也可以建立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教育等公益事业,不断提升集群区域内的生活质量。
当然,政府支持的作用不是无限的,政府的作用一旦超出范围,就会使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失衡,集群创新的绩效降低。而且,政府优惠政策不是强制性的,它是在企业自主、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起作用的,企业可以按照利益和效率标准自发地决策创新行为。因此,政府对产业集群创新活动进行一定的政策引导、支持是必要的,但是政府也应尽量少用计划和行政手段干预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把政府的作用限定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总之,政府并不是直接而是间接参与创新过程来引导和影响集群内各个企业的创新行为,以加速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二)加强集群内部的企业合作和技术创新
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当中的各个中小企业应该利用其地理优势进行广泛合作。单个中小企业往往很难与外部机构进行联系,如与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等等,但是集群内的众多中小企业就很容易与远距离的机构展开多种合作。合作的内容有:为企业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培训技术人才;技术转让等。而且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企业可以相互模仿和学习相同的技术知识,这样集群内的企业就可以获得知识外溢的优势。
同时也要推进企业关联与协同创新。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对于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和寻求各自发展的内外压力,使它们之间处于不断的竞争和合作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企业关联可以推动企业间的相互学习,而协同分工则可以创造出远高于资金成本的收益。所以,集群内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协同的各种形式,即资源或业务行为共享、营销与研发的扩散效益、企业相似性和企业形象共享,强化集群生产体系的专业化分工和配套协作,加强集群企业的协作关联意识。另外,发展较快的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与集群内其他中小企业之间的转包合作业务,促进集群内企业的互惠共生模式的发展。
(三)与集群外部的合作
首先,企业要与集群外的大学、科研机构联合起来进行创新。行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的科学知识。事实上,很多重要的创新机会就来自于先进的科学知识,比如大学和政府资助的研发机构。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在地理上的接近能够使企业及时地把知识或者信息转化成生产力,或者直接采取成果转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合作创新,这样可使创新的商业化就更加便捷和有效。
第二,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还要重视干中学和用中学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如何生产、使用或改进产品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并克服各类瓶颈。企业的创新来源有很多,比如创新源可以来自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来自外部的竞争对手以及供应商等。
其次,当企业集群持续创新,产品在市场上享有知名度以后,就会形成品牌的区位优势,区位品牌优势和成本资源优势又会吸引新的企业或关联机构进入,给企业集群注入新鲜血液,使企业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大。有统计资料表明,企业集群创新会随规模的扩大而增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集群内创新文化的形成
在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中,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文化特色,鼓励文化创新,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将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发企业活力。集群内的创新文化如果能够激励支持创新活动,将能进一步增进新产品开发的步伐。
其次,要鼓励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关系。因为集群内企业存在着长期而广泛的交易和互动关系,这就会使单个企业创新的外部经济尽可能地为集群内部企业所享有,而且会形成一种以互信为基础的集群文化。
(五)技术创新模式的多样化
集群内部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阶段,寻求与其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手段,还要积极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因为现代经济已经日益成为网络经济,单个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已不足以完成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也已不再以纯线性序列发生,而是在一种新型的交互作用中,经过反馈循环发生。这是一种系统的创新过程,是传统创新过程的高级形态。只有这样,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才能走上完善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 [J].产业经济研究,2006(3)
2. 黄坡,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J].新疆社会科学,2006(1)
3. 鲁若愚,徐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动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3)
4. 赵强,邓学民,韩秀杰.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分析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2005(8)
5. 唐敏,张廷海.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J].经济管理,2004(13)
6.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1
7.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责编:贾伟)
关键词:技术创新 竞争优势 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3-210-02
一、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一)集聚理论
集聚经济的理论是由工业学家韦伯(A.Weber)首先提出的。韦伯(1909)从工业区位论的角度对企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集聚经济的概念。他指出,集聚经济就是由于把生产按照某种规模聚集在某个地点进行,因而对生产成本造成节约或带来更大的销售利益。同时,他还探讨了产业集聚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并由此得出结论,集聚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优势。
另一位区位经济学家巴顿(K.J.Button)在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巴顿(1976)主要讨论了企业集聚与创新的关系:第一,企业地理上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又能够促进创新。第二,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相当数量的创新正是由于顾客需要和解决供给问题而产生的。再次,集中地优越的通讯工具加快了区域内企业应用创新成果的速度。这样,巴顿把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是由经济学家马歇尔 (A.Marshall) 首先提出的。他(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较早地对中小企业群落进行了研究。而后,他(1920)在探讨外部经济时发现,产业集群与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之间关系密切。他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保证各个企业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就使得技能、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进行传播与应用。他还指出,企业集聚的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企业集合起来对其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为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马歇尔还认为,产生集聚的原因是为了获取外部经济的好处,比如,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等,这样就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方便顾客、平衡劳动力的供求。
(三)集群理论
集群(cluster)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正式提出的。波特在以往经济学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集群经济理论。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就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并且这些企业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对集群概念的理解并不相同,但大多数学者都把集群看作是一个独特的区域创新系统。
与集聚经济理论不同的是,企业集群中的企业机构是在一个价值链或知识生产网络上。简单的企业集聚并不必然形成集群,集群内的企业必然要求由紧密的分工合作,这些分工合作是围绕某一类产品或服务展开的。集群内的分工合作加上网络成员间的激烈竞争共同促进了集群知识库的成长,从而提升集群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所谓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就是企业运用集群的优势进行技术创新。
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概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从1991年以来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省级开发区和县级的科技园区、大学园区和工业园。与此同时,中小企业集群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浙江(浙江东部的乡镇企业群)、广东、内蒙古(毛纺织企业群)、江苏南部等地已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这些中小企业集群在各自所属的省份均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和很高的利润额,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一种企业创新模式。
不过,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其创新优势的发挥要通过地方政府和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实现。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投入资金的缺乏,集群内企业创新意识的淡薄以及集群文化的缺失等原因,使中小企业很难维持高效率的产业集聚,这样就给我国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得中小企业在集群创新过程中缺乏创新的动力和优势。
(二)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过程中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集群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 地方政府提供给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环境缺乏。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集群的扶植问题上,并不重视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创新平台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反而更重视招商引资的行政绩效。其次,地方政府往往忽视引进项目的区内配套能力和带动能力,致使集群内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不明显。再次,由于一些公共物品(如基础设施、教育、法律等)和准公共物品(如信息、技术、声誉等)的建设具有外部性,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大量投入这些公共物品,而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却是微乎其微。最后,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过多,但是其应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却不到位,这样就使得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生产活力不强,无法嵌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中去。
2. 集群内各个企业的合作不够,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低。在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中,虽然有些企业比邻而居,但却缺乏经常性的合作,无法获得集群内其他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企业的成功创新不利。
再者,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产业活动应通过横向和纵向关联来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内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不仅中小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业务度较少,而且与大企业的业务关联更少,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缺乏集群应有的社会植根性,从而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环境,使得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
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往往片面追求价格竞争优势,而忽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挖掘,以至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不能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得到发展。
3. 集群内创新文化的缺失。集群内的文化起源于各个企业群体中的共同行为,是企业群体中的共同思想。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是属于各个地方的,因而总要在该地区生存和发展,这样集群文化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如果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在某一区域内聚集以后,能够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历史相融合,就会成为具有共同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企业集群。但是在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却很少与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难以形成整个集群内部的创新文化。
4.技术创新模式单一。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集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模式单一,不能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模式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支持。而且,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处于线性发展阶段(即,传统的技术创新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伴随科学研究而带来的新产品开发,或新工艺的产生),还应进一步向链环创新模式的发展方向过渡。
三、积极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
(一)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过程中,政府虽然不是创新活动的最大主体,但是,却能对其他活动主体在资金供给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影响产业集群创新。一般来说,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创新,地方政府可以从多方面积极引导企业的集群创新。如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对创新行为实行税收减免等措施,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对创新收益的预期,从而引发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热情。具体来说,
首先,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集群内部的公共设施投资,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提供一个相对充裕的资源平台。其次 ,政府为企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平台,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乃至集群创新。另外,政府也可以建立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教育等公益事业,不断提升集群区域内的生活质量。
当然,政府支持的作用不是无限的,政府的作用一旦超出范围,就会使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失衡,集群创新的绩效降低。而且,政府优惠政策不是强制性的,它是在企业自主、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起作用的,企业可以按照利益和效率标准自发地决策创新行为。因此,政府对产业集群创新活动进行一定的政策引导、支持是必要的,但是政府也应尽量少用计划和行政手段干预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把政府的作用限定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总之,政府并不是直接而是间接参与创新过程来引导和影响集群内各个企业的创新行为,以加速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二)加强集群内部的企业合作和技术创新
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当中的各个中小企业应该利用其地理优势进行广泛合作。单个中小企业往往很难与外部机构进行联系,如与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等等,但是集群内的众多中小企业就很容易与远距离的机构展开多种合作。合作的内容有:为企业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培训技术人才;技术转让等。而且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企业可以相互模仿和学习相同的技术知识,这样集群内的企业就可以获得知识外溢的优势。
同时也要推进企业关联与协同创新。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对于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和寻求各自发展的内外压力,使它们之间处于不断的竞争和合作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企业关联可以推动企业间的相互学习,而协同分工则可以创造出远高于资金成本的收益。所以,集群内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协同的各种形式,即资源或业务行为共享、营销与研发的扩散效益、企业相似性和企业形象共享,强化集群生产体系的专业化分工和配套协作,加强集群企业的协作关联意识。另外,发展较快的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与集群内其他中小企业之间的转包合作业务,促进集群内企业的互惠共生模式的发展。
(三)与集群外部的合作
首先,企业要与集群外的大学、科研机构联合起来进行创新。行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的科学知识。事实上,很多重要的创新机会就来自于先进的科学知识,比如大学和政府资助的研发机构。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在地理上的接近能够使企业及时地把知识或者信息转化成生产力,或者直接采取成果转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合作创新,这样可使创新的商业化就更加便捷和有效。
第二,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还要重视干中学和用中学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如何生产、使用或改进产品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并克服各类瓶颈。企业的创新来源有很多,比如创新源可以来自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来自外部的竞争对手以及供应商等。
其次,当企业集群持续创新,产品在市场上享有知名度以后,就会形成品牌的区位优势,区位品牌优势和成本资源优势又会吸引新的企业或关联机构进入,给企业集群注入新鲜血液,使企业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大。有统计资料表明,企业集群创新会随规模的扩大而增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集群内创新文化的形成
在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中,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文化特色,鼓励文化创新,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将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发企业活力。集群内的创新文化如果能够激励支持创新活动,将能进一步增进新产品开发的步伐。
其次,要鼓励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关系。因为集群内企业存在着长期而广泛的交易和互动关系,这就会使单个企业创新的外部经济尽可能地为集群内部企业所享有,而且会形成一种以互信为基础的集群文化。
(五)技术创新模式的多样化
集群内部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阶段,寻求与其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手段,还要积极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因为现代经济已经日益成为网络经济,单个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已不足以完成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也已不再以纯线性序列发生,而是在一种新型的交互作用中,经过反馈循环发生。这是一种系统的创新过程,是传统创新过程的高级形态。只有这样,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才能走上完善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 [J].产业经济研究,2006(3)
2. 黄坡,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J].新疆社会科学,2006(1)
3. 鲁若愚,徐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动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3)
4. 赵强,邓学民,韩秀杰.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分析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2005(8)
5. 唐敏,张廷海.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J].经济管理,2004(13)
6.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1
7.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