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实验小学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在市教育局“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的引领下,以“文化建设提升年”为契机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建校之初就提出“绿色教育,和谐愉悦”的办学理念。“绿色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就是一种生命的教育、生长的教育,它最根本的是从关心人的需要出发,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绿色环境、塑造绿色心灵、进行绿色管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塑造高素质的文化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营造绿色校园文化
注重校园显性绿色的建设 学校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上,突出绿色熏陶。做到了“三精”与“三高”。 三精:精品环境规划,精致环境营造,精心环境管理。三高:高起点,高品位,高效能。旨在让每一处景点启迪智慧,每一寸空间蕴含美丽。
在学校南北楼的命名上,学校分别命名“清源楼”和“润泽楼”。润泽楼一楼以“绿之源”为主题的文学熏陶,让孩子在名著中终身受益;二楼以“绿之歌”为主题的唐诗宋词,让孩子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三楼以“绿之韵”为主题的民族艺术,让绿色旋律在每个孩子心中奏响;四楼以“绿之光”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对孩子进行科普启蒙教育。清源楼一楼以“童蒙养正”为主题的习惯培养,让绿色习惯伴随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二楼以“绿野寻踪”为主题的动物介绍,增强孩子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三楼以“绿林拾萃”为主题,开阔孩子热爱自然风光的视野;四楼以“关爱自然”为主题,提高孩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学校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上做足了功夫:在校园里种植了各类花草树木,使校园生机盎然;室内摆放绿萝、吊兰等绿色植物,给人以清新气爽的感觉。此外,教室 “三栏表”“读书歌”、校徽、校服都是以绿色为基调,走进校园,就像徜徉在绿色的海洋。
关注隐性绿色文化的建设 学校以“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和谐发展为主题,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不断加强和完善绿色环境的显性和隐性建设。如:打造“人文化管理”,形成和谐文化;开辟第二课堂,形成特色文化;师生参与管理,形成愿景文化;打造生态课堂,形成跳跃的绿色文化。学校一系列的举措旨在关注隐性绿色文化的建设,形成流动的文化气场。
创新专业发展,注重提升文化 实施“绿色教研”。学校创新实施系列化的教研方式,打造了“教研育师,科研兴校”的“绿色教研”,促进教师拔节成长。
构建“绿色团队”。学校通过实施青蓝成长工程、名师锻造工程、中层锤炼工程,打造绿色团队文化,发挥了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
助推“绿色成长”。学校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规划自己的成长预期,以自主规划引领教师教改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搞好绿色德育,凸显体验文化 学校追求以德理校,增强自然、和谐、人文等绿色理念,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
开设“绿色节日”。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日、学校表彰日、纪念日都是学校的绿色节日,学校借此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拓展“绿色主题”。 学校开展各种绿色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实施“绿色评价”。学校实施绿色评价机制,开学以来,学校先后表彰了学生500余次。
取得的成绩
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以“学校内涵发展、老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打造“教、学、育”融为一体的绿色文化教育品牌。在绿色教育的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打造绿色教育,彰显文化魅力》已申报省教学成果奖。
从践行绿色教育文化的种种变化上看,“绿色教育”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使师生在阳光的氛围中成长。学校的课堂纪律、课间秩序、路队秩序、环境卫生等各方面井然有序;干部教师队伍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大大增强。
在“绿色”理念指导下学校师生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在教科院组织的潍坊市教学能手评选中,谭晓晓老师获潍坊市小学学科整合教学电化教育教学能手。在今年的骨干系列教师评选中,李迎春、徐强入围教坛新秀,谭晓晓入围骨干教师,单伟伟、张红敏晋升骨干教师,韩素玉晋升特级教师,王玉娟被评为师德标兵。
(作者单位: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实验小学)
营造绿色校园文化
注重校园显性绿色的建设 学校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上,突出绿色熏陶。做到了“三精”与“三高”。 三精:精品环境规划,精致环境营造,精心环境管理。三高:高起点,高品位,高效能。旨在让每一处景点启迪智慧,每一寸空间蕴含美丽。
在学校南北楼的命名上,学校分别命名“清源楼”和“润泽楼”。润泽楼一楼以“绿之源”为主题的文学熏陶,让孩子在名著中终身受益;二楼以“绿之歌”为主题的唐诗宋词,让孩子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三楼以“绿之韵”为主题的民族艺术,让绿色旋律在每个孩子心中奏响;四楼以“绿之光”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对孩子进行科普启蒙教育。清源楼一楼以“童蒙养正”为主题的习惯培养,让绿色习惯伴随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二楼以“绿野寻踪”为主题的动物介绍,增强孩子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三楼以“绿林拾萃”为主题,开阔孩子热爱自然风光的视野;四楼以“关爱自然”为主题,提高孩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学校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上做足了功夫:在校园里种植了各类花草树木,使校园生机盎然;室内摆放绿萝、吊兰等绿色植物,给人以清新气爽的感觉。此外,教室 “三栏表”“读书歌”、校徽、校服都是以绿色为基调,走进校园,就像徜徉在绿色的海洋。
关注隐性绿色文化的建设 学校以“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和谐发展为主题,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不断加强和完善绿色环境的显性和隐性建设。如:打造“人文化管理”,形成和谐文化;开辟第二课堂,形成特色文化;师生参与管理,形成愿景文化;打造生态课堂,形成跳跃的绿色文化。学校一系列的举措旨在关注隐性绿色文化的建设,形成流动的文化气场。
创新专业发展,注重提升文化 实施“绿色教研”。学校创新实施系列化的教研方式,打造了“教研育师,科研兴校”的“绿色教研”,促进教师拔节成长。
构建“绿色团队”。学校通过实施青蓝成长工程、名师锻造工程、中层锤炼工程,打造绿色团队文化,发挥了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
助推“绿色成长”。学校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规划自己的成长预期,以自主规划引领教师教改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搞好绿色德育,凸显体验文化 学校追求以德理校,增强自然、和谐、人文等绿色理念,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
开设“绿色节日”。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日、学校表彰日、纪念日都是学校的绿色节日,学校借此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拓展“绿色主题”。 学校开展各种绿色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实施“绿色评价”。学校实施绿色评价机制,开学以来,学校先后表彰了学生500余次。
取得的成绩
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以“学校内涵发展、老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打造“教、学、育”融为一体的绿色文化教育品牌。在绿色教育的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打造绿色教育,彰显文化魅力》已申报省教学成果奖。
从践行绿色教育文化的种种变化上看,“绿色教育”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使师生在阳光的氛围中成长。学校的课堂纪律、课间秩序、路队秩序、环境卫生等各方面井然有序;干部教师队伍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大大增强。
在“绿色”理念指导下学校师生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在教科院组织的潍坊市教学能手评选中,谭晓晓老师获潍坊市小学学科整合教学电化教育教学能手。在今年的骨干系列教师评选中,李迎春、徐强入围教坛新秀,谭晓晓入围骨干教师,单伟伟、张红敏晋升骨干教师,韩素玉晋升特级教师,王玉娟被评为师德标兵。
(作者单位: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