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小剂量MA与CAG方案诱导治疗疗效比较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LOK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采用小剂量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与CAG(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G-CSF)方案诱导治疗的疗效差异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连续收治的103例≥60岁的确诊AM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NPM1+FLT3-ITD-者占16.7%(17/102),65例采用小剂量MA方案诱导化疗,38例采用CAG方案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CR)者进入巩固治疗。与CAG组相比,小剂量MA组患者发病时WBC显著升高(P=0.001),FLT3-ITD+患者比例显著升高(P=0.005)。全部患者中位随访13个月,存活患者中位随访17个月。

结果

6例(5.8%)患者发生早期死亡,50例(51.5%)患者在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获得CR,总CR率为70.1%。小剂量MA与CAG组1个疗程CR率及总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化疗后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68例CR患者中,23例(33.8%)在中位9个月时复发,3年累积复发率(CIR)为(52.5±10.1)%。全部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20个月,3年OS率为32.2%,CR患者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为28个月,3年DFS率为43.7%。小剂量MA与CAG组患者3年CIR、中位OS时间、OS率、中位DFS时间、 D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P=0.001)、最终CR(P< 0.001)、伴随NPM1+FLT3-ITD-基因表达(P=0.044)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伴随NPM1+FLT3-ITD-基因表达是影响患者DFS(P=0.042)的独立预后因素。按照年龄<70岁、最终CR及伴随NPM1+ FLT3-ITD-基因表达三个独立预后因素进行危险度分层,无不良预后因素为低危(13例),具备1个不良预后因素为中危(52例),具备2个及2个以上不良预后因素为高危(31例),三组患者3年OS率和D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0.5%、48.1%和0,P<0.001; 60.2%、39.4%和0,P=0.045),小剂量MA与CAG组比较,在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中的3年OS率和D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老年AML患者应用CAG与小剂量MA诱导治疗方案疗效近似,年龄<70岁、最终CR及伴随NPM1+FLT3-ITD-基因表达是老年AML患者生存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拉米夫定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停药复发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再治疗的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拉米夫定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停药复发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再治疗52周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52周,患者ALT复常率为77%(46/60),HBV DNA转阴率为78%(47/60),HBeAg血清转换率为38%(23/60)。拉
期刊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除了烧心和反酸的典型症状外,GERD还可表现为胸痛、咳嗽、声嘶、哮喘等食管外表现。这些病人往往首诊于全科医师而非消化专科。全科医师熟悉GERD的食管外表现对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对自愿参加政府免费体检的146例精神病患者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显示其躯体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89.0%,检出率由高到低的躯体问题依次为超重及肥胖(56.2%)、心电图异常(47.3%)、血糖异常(38.4%)、高血压(34.9%)、血脂异常(30.1%)、尿常规异常(32.2%)、肝功能异常(24.0%)、尿酸异常(19.9%)、血常规异常(11.0%)。不同年龄段精神病患者高血压的检出率差异具有
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我国胃癌患者预后较差与早期诊断率过低有关。早期胃癌患者常因非特异性消化不良而首诊于全科医师。熟悉胃癌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全科医师作出合理的临床决策。通过识别胃癌高危人群,并应用先进的染色和放大内镜技术,有望提高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将22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例按发病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分为超早期组(≤6 h,92例)、早期组(6~24 h,74例)和择期组(>24 h,54例)3组,进行术后并发症、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比较。结果:①超早期组中,有26例(28%)出现术后血肿复发或增大,高于其他两组;②择期组中恢复良好11例(20 %),中残19例(35%),重残16例(30%),植物状态生存5例(9%),死亡3例(6%);其近
消化道内镜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诊疗技术,然而,作为一项有创技术,其在妊娠期的应用数据较为缺乏,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需各国学者开展更多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通过综述目前国内外妊娠期消化道疾病内镜的应用进展,为其在妊娠期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应用提供循证学依据。
目的探讨多项CT征象联合在结节性甲状腺肿(NG)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直径>10 mm的188例(242枚)NG患者的CT表现,观察结节形态规则、囊变、增强后转清晰、高强化等征象,并与同期直径>10 mm的225例(236枚)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进行比较,统计多项CT征象联合对NG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结节形态规则、囊
对2014年7至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住院行手术治疗并且年龄≥60岁的97例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氟比洛芬酯分为氟比洛芬酯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术后前3 d谵妄的发生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氟比洛芬酯组谵妄的发生率15%(7/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12/49,P=0.000),平均VAS评分(3.3±1.8)也显著低于对照组(5.4±2.3, P=0.0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