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广告对作文写作的几个启示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毫米,/瓶壁外面到里面的距离,/一颗葡萄到一瓶好酒之间的距离。//不是每颗葡萄,/都有资格踏上这三毫米的旅程。/它必是葡园中的贵族;/占据区区几平方公米默契的沙砾土地,/坡地的方位像为它精心计量过,刚好能迎上远道而来的季风。/它小时候,没遇到一场霜冻和冷雨;/旺盛的青春期,碰上十几年最好的太阳;/临近成熟,没有雨水冲淡它酝已久的糖分;/甚至山雀也从未打它的主意。/摘了三十五年葡萄的老工人,/耐心地等到糖分和酸度完全平衡的一刻才把它摘下;/酒庄里最德高望重的酿酒师,/每个环节都要亲手控制,小心翼翼。//而现在,一切光球都被隔绝在外。/黑暗、潮湿的地窖里,/葡萄要完成最后三毫米的推进。//天堂并非遥不可及,再走十年而已。
  ——某葡萄酒广告词
  这是一则葡萄酒的广告文案,与平时作文教学时的一些思考相印证,谈谈作文写作的几种技巧。
  
  一、 立意
  
  “作文教学呼唤理性思维”,一些专家因应时代的召唤,发出这样的呼声。那么,作文时如何体现理性思维呢?初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尚不发达,能否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训练?
  学生写作时常常不懂得如何立意,要构思一个好的立意,不得其途,最后急就章,随便选取一个熟悉的立意,这样往往流于平庸。从广告文案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这则广告的创意就在第一节,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即一瓶好酒从最初到最后面市是要经历极其曲折的过程。瓶外瓶内,只有三毫米,但是跨越这三毫米却需要一段极其艰辛的旅程。“三毫米的旅程,/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这种空间与时间的对比,体现的是酒的优良质量与酒业集团的精神风貌。有了这样的立意,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进一步铺展这样的立意了。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认为,有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所为因。亚里士多德最后又将这四种原因归结为形式(包括后三种)与质料这两种原因。同样的,一篇文章的最后完成,也可归结为形式与质料。质料指的是文章写作所使用的字、词。而形式则包括文章的立意(内在形式)、结构样式、文体(外在形式)等非质料因素。立意属于目的因,是形式,作为一则广告,要体现酒的优良品质与酒业集团的精神风貌,这就是目的。形式要得到体现,必须以质料为载体,因此我们要确立一篇文章的立意,能否从质料(即字、词)中去寻找灵感呢?与酒相关的字、词中,文案写作者选择了葡萄一词。台湾一位女作家说:“一滴酒是不可能回到最初的葡萄的。”而一颗葡萄要变成一滴酒,同样历尽艰辛。文案写作者在葡萄与酒之间找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旅程,并把这个词作为立意的关键,写出一则好文案。
  于是,我们得到了启示:要得到好的立意(形式),必须从与话题主词相关的字、词(质料)中去寻找关系建构,这种关系建构如果能够脱离庸常则是好的立意。形式(主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归属在形式之中的,这是很深刻的认识)会在质料与质料(在这里质料表现为词)的结合中生发出来。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以“墙”为话题,作一次演绎。比如写“墙”的话题作文时,看见了一个字——残,由此则能引发出一种立意。房子的其他三面墙倒了,即为残墙。残墙在失去其他三面墙的倚靠的同时,获得独立。可是,当残墙获得独立,也意味着它将独自去承受风的吹打雷的轰击与时间的摧残。是啊,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样的立意是有新意并颇具深度的。
  所谓写作思维的创新,首先是回到目的本身。写作的意图决定了写作的根本指向,然后是在此目的的指导下,去发现在平时看来似乎并无关联的质料之间的联系,发现事物间的本质关联。
  
  二、铺展
  
  有了好的立意,还需要对立意进行铺展,才能建构起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出现写了几个句子或一两段话后又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是因为对立意的铺展不得法。在文案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创意的铺展遵循了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从葡萄园址的选择到葡萄的挑选到酿造到埋藏,这是时间顺序;一颗好葡萄的挑选,从“小时候”到“青春期”到“成熟”到采摘,这也是时间顺序。因为有了这样的顺序,文章思路自然显得清晰,内容也随之变得充实。
  2002年北京高考出了一道题,这虽然是一道旧题,但其指导性意义至今还应该受到重视:
  以下面给出的文字为开头,以“路”为中心,分别写一段话。(每段续写不少于50字)
  ①北京的路平直而宽阔
  ②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
  有个学生对①是这样写的:北京的道路平直而宽阔,清晨会有环卫工人为它洗脸,偶尔会有些许雾气滋润它的面庞;中午车来车往真是热闹非凡,在阳光的照射下,它的脸也热了;晚上两旁的路灯就是它佩戴的名贵首饰。
  这个学生有效地使用了时间顺序来结构文字,使铺展自然而丰富。同样的,空间顺序及逻辑顺序的使用,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下面是对运用逻辑顺序来结构文字的例子:用“道路”“身影”“足迹”三个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种情景。不少于40字。
  示例文段:夕阳的余辉投射在公园的道路上,为它镀上了金色的光辉。两位老人互相扶持,踏着昔日的足迹慢慢踱着。他们并肩的身影嵌在金色里,拖得很长很长……
  这段话按照逻辑顺序组织三个特写镜头:第一句描绘景物,第二句描绘人物,第三句人景交融。绘景摹人,简洁鲜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个有创新的立意,只是头脑里的一个混沌的想法,要把这个立意表达出来并为人所接受,则需要使这个立意获得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这就需要在顺序上对这个立意进行铺展。运用各种顺序对文字进行铺展,可以应用于文段的写作,也可拓展到整篇文章结构的处理。这是一篇文章在形式上条理清晰的基本保证。
  
  三、 表现手法
  
  有了立意,有了铺展这种手段,那么,怎样将立意与铺展这种手段在一篇文章里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从这则广告文案中,可以看见一种可能的方法。
  单纯地依照时间的顺序写作,往往流于呆板。本则广告文案对这种危险的处理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三毫米”的距离是短而易达的,但是,在这“三毫米”之外,却需要用一颗“心”去完成。因此,在这种对照中,文章有了一种张力,立意也得到最有力的表现。然而,即使变成一滴酒的这颗葡萄也不是这样就能到达所期望的彼岸的,不是具有“光环”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成功。还必须,“黑暗、潮湿的地窖里,/葡萄要完成最后三毫米的推进”。天堂,还要“再走十年”。一瓶酒,甚至一滴酒的全部品质,是如此的卓越,它来自于酒业集团的努力与诚挚的奉献。但是,我们又面对着文案的再次转折,对于这样的艰难的旅程,酒业集团却认为“并非遥不可及”,只不过是十年“而已”。我们读完了这样的广告文案,被深深感动了,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是被尊重的。于是拿出钱去。
  对比的巧妙运用,产生了说服力与感动。这是好的方法。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并列与逻辑推进。在周晓枫的散文《它们》中有这样的句子:“收藏善的人是安详的,收藏真的人是力量的,所有收藏美的人都是高贵的。”这是运用并列的方法将立意铺展成文字的好例子。逻辑推进的方法运用起来要难一点,下面聊举一例。
  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洗手后关水龙头很用力(其实成年人也经常如此),于是政教处的领导常常认为是学生不爱护公物,其实仔细追究会发现并非如此,而是一种习惯。那么习惯如何养成的呢?通过追究会发现,由于我们的民生工业不好,很多水龙头都要用力关才关得紧,所以我们对质优的水龙头也用力去扭了。再进一步追究,为什么我们的民生工业不好呢?我们一向在一些大项目上精益求精,绝不允许出问题,而个人的事得过且过的。关注点在“大”,就往往会忽略“小”的方面。在麦当劳里,我们看见洗手台一高一矮,这是对残疾人与小孩的关注,这是对个人的关注。因此,我们是不是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学生的不良行为背后其实有一种思想在作怪,那就是对个体的忽视。这些年来,观念的改变,人们扭水龙头也不那么用力了。甚至,由于对个人卫生的重视,在公共卫生间里,脚踩的水龙头、红外线的水龙头也开始得到广泛的运用。
  对一个生活细节或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不断的追问,这就是逻辑推进的方法。将上面的材料演化为一篇作文,相信也会是一篇好作文。
  (作者单位:厦门湖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李淳
其他文献
说到梦想,刚看过校园电影《同桌的你》。记得女主角周小栀初一转到新班级的第一句话“我叫周小栀,我的志向是斯坦福。”  孩童梦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  孩提时,总爱远眺天边模糊的山峦叠嶂,梦想着某日飞出立身的这块“弹丸之地”,扑向广阔天地。似乎山的那一边有一片沃土,正等待这我去开发、去劳作。之后,
介绍了一种解释静电平衡时导体的电荷分布的经典统计方法.
1985年的夏天,父亲在汉口处理他们公司被诈骗的事。  父亲被一摊子事缠着,心情自然不好。人在遭难时也许最需要親人。适逢暑假,父亲便带信让我随他公司的同事一同赴汉游玩。我到汉那天,父亲去江边的码头接船,我远远地就看见父亲清瘦的身影。他是被公司的烦心事弄成这样子的。几个月父子没见过面了,父亲很是高兴。  父亲和同事吃住在汉办的招待所,整天与骗子周旋,催讨货款。其间,父亲也陪我游览了几处名胜古迹。其余
本文详细介绍抽水蓄能机组定子槽楔的结构,大修中发现的径向压紧力下降、部分槽楔出现向下移位、波纹垫条老化等问题及大修的工艺,为抽水蓄能机组的定子槽楔大修进行了经验总结
9点注意事项让你吃得开心,吃得健康:1.吃饭时挺直腰背
夜深。灯明。闲翻书。  澄澈安宁的心,突然被一段文字击中了——  1916年9月,经亨颐在浙江第一师范新生入学仪式上说:“以大厦比喻国家,人才比喻栋梁是老话了,但我以为,构成大厦还有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此凸彼凹的榫头。如果没有榫头,再好的栋梁有什么用?现在的中国,栋梁之材够多的了,所缺的是默默无闻的榫头。我这个学校,不光要培养栋梁,更要培养能为全社会所用的榫头……”  这是李庄《两浙鸿爪》一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