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非遗”产业:“冻”死 “动”生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a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2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第五届中国(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正在举行。
  重庆市荣昌区展区内,梁先才正在向参展嘉宾推介柴烧茶壶。
  梁先才从事陶器制作近60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前些年,像这样的展销平台不多见——彼时,荣昌“非遗”产品还远不是“香饽饽”。
  以“动”解“冻”
  2018年7月19日,荣昌折扇门店“阳光扇艺”。
  李开军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修裁扇骨。
  汗水顺着颈肩往下流,浸湿了整个后背,他却不觉疲乏。修扇骨、磨扇叶、贴扇面……早已成为李开军的日常。
  这样的日常,现在很“甜”,过去却有些苦涩。
  荣昌折扇有上百年历史,与苏州折扇、杭州折扇并称为中国三大折扇。
  制作一把荣昌折扇,至少需要一百道工序。李开军是为数不多的完整掌握这些工序的手艺人。
  但他的手艺,并非一直都“吃香”。
  上世纪80年代初,电扇、空调等家用电器悄然走进百姓家里,渐渐取代了作为手动消暑工具的折扇。
  那时候,荣昌大批折扇厂倒闭。仅存的折扇作坊也只能靠制作舞蹈扇,勉强维持生计。
  折扇没有了销路,手艺人竞相出走。
  当时,跟折扇一样,荣昌夏布、荣昌陶等本地“非遗”产品或受机械生产的挤压、或因生产机制的落后,相继遭遇“霜冻”,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非遗”产品如何求“活路”?这成了一道火烧眉毛的难题。
  后来,当地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寻找“活路”。
  经过密集调研、反复论证,荣昌发现:单纯的“保护”,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经费支持,都难以为继。而只有把“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产生经济效益,培养新的使用群体,才能激发传统手艺人的积极性,让“非遗”产品活在当下。
  也就是说,“非遗”产品不能“冻”起来,而要“动”来。
  围绕着“市场”这个核心驱动力,荣昌开始试图努力开辟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非遗”产业化之路。
  李开军的“阳光扇艺”,便是这场持续努力的成果和载体之一。
  【点睛】
  我们不能遗忘过去——作为“过去”的主要载体之一,凝结了巴渝文化结晶的“非遗”产品,无疑是当前存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当代全新的生态环境下存续“非遗”产品,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符合新需求、新市场,让“非遗”产品拥有生存壮大的新“土壤”,从而产生新价值。这就是要“动”起来、找“市场”的原因——由此可见,荣昌的相关探索,无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非遗”产品进行传承和保护的明智之举。
  “春笋破土”
  京交会上,梁先才推介的茶壶全部由自家工作室出品。
  这间工作室,就位于荣昌陶博物馆展厅后。
  创办它,源于刘守琪的极力劝说——跟荣昌陶打了30多年交道的刘守琪,是陶博物馆副馆长。
  陶博物馆刚刚建成时,荣昌陶想借机重整旗鼓。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荣昌陶曾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各国政要,还大量出口到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年产量高达940万件。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荣昌陶年产量开始逐步下滑。在低迷时期,其年产量仅95万件,萎缩近10倍!
  起初,刘守琪提议创办工作室,梁先才是不情愿的。
  为什么?
  当时,他的陶器厂正在生产“生活用陶”,收益颇丰。
  用陶瓷厂的收益运营工作室,制作“工艺陶”,并不是一笔划得来的买卖。
  “荣昌陶特别是工艺陶正在萧条期,哪来的市场?”梁先才问。
  “工作室创办后,这里会成为‘热土’。”刘守琪信心满满。
  他的信心源自荣昌保护“非遗”放出的一计“大招”——
  为重振荣昌陶,荣昌区计划:借助陶博物馆的落成,唤醒制陶手艺人的情怀;创立制陶工作室,在留住传统制陶技艺的同时,在工业化标准化条件下提升制陶技艺、挖掘陶器的新興市场,再进一步沿安富街道聚集产业要素,形成规模产业。
  …………
  在刘守琪一次又一次地劝说下,梁先才终于点了头。
  在他创办工作室的同时,其他制陶手艺人的工作室也相继成立。
  一时间,就像雨后春笋般,荣昌陶工作室遍地开花。
  有了产业布点,荣昌陶蓄积已久的品牌效应也开始复苏——不少陶器制造商慕名而来,在当地建厂研发新品。
  安富,就这样渐渐从“冷土”变成了“热土”。
  现在,梁先才的工作室,年营业额已达200万元。
  他笑着说:“荣昌陶是‘俏货’。”
  【点睛】
  由一个陶工作室开始,一点一滴溶解“冻土”,一丝一缕拓展市场,逐渐聚集起一个将现代生产技术和古老制陶方法相交织的新兴“非遗”产业的雏形——荣昌陶“走俏”证明:“1”加“1”,可以大于“2”。这种“加法”的“运算结果”,无疑就是想激活市场。
  而市场,正是新时代传承和发展“非遗”产品所需要的最重要“土壤”。
  守“正”为王
  “手艺,即饭碗。”在陈子福心里,这句话分量很重。
  出生于折扇世家的陈子福,是夏布折扇的创始人。
  研制夏布折扇,可追溯至1997年——
  那时,荣昌折扇市场不景气。迫于经济压力,年近五旬的陈子福决定去北京碰碰运气。
  他带着全部家当,背着20把自制折扇,参加了全国首届艺术大展。
  艺术展会上,因工艺精湛、细节考究,陈子福的折扇引来关注。
  时任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长郝盛琪勉励他:“为西南折扇树立一根标杆。”   这句话,让陈子福陷入深思。
  当时,以纸、绢和丝绸为扇面材料的苏杭折扇,早已走在行业前列。
  “不易赶超。”陈子福只能“另辟蹊径”。
  偶然的灵感,让他开始留意夏布。
  “荣昌夏布……能否成为折扇新产品的材质?”为弄清这个问题,陈子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
  配料、温度、粘贴……他一点点地改进手艺,最终,以夏布为材料的折扇诞生了。
  现在,他制作的夏布折扇单把市价已超过千元。
  “手艺新,东西精。”他笑着说。
  夏布折扇“火”起来后,许多生意人找到陈子福,探讨如何批量生产。
  这些年,他不知道拒绝了多少拨生意人,却不拒绝手艺人。
  阳光扇艺的李开军,便是陈子福的徒弟。
  是陈子福主动找到他,把制作工艺传授给他的。
  因为,在他眼里,李开军是踏实的手艺人。
  陈子福说,手艺是饭碗,不能“断代”。
  【点睛】
  “非遗”产品贵在“手艺”。从陈子福到李开军,一代代手艺人深耕技艺,不断超越自我,“非遗”产品的价值也因此提升。由此可见,无论在哪个时代、哪种经济生态环境下,“非遗”产品存续发展的根本,都在于“技”以及掌握“技”的“人”。
  “新军”出击
  老树可以发新枝——这是荣昌夏布艺人马琳沁笃定的信念。
  2018年7月18日,天运夏布会馆。
  会馆货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制品。
  休闲服饰、床上用品、洗漱方巾……这些制品,都是用夏布制成的。
  夏布有千年历史,被誉为“中国草”,它以苎麻为原料,全手工编织的夏布,韧劲十足、透气凉爽。在中国,荣昌区是为数不多的夏布产地之一。
  马琳沁的父辈就是夏布匠人。
  在她的记忆里,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编织夏布为生。
  不少家庭从一个小作坊开始,慢慢办起了织布公司。但因为生物脱胶、印染技术等落后,这些公司的产品大都以生产低端的坯布为主。
  天运夏布,起初也只生产坯布。坯布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后,通过技术处理,加工成时尚服饰、高档家纺后,再卖回中国,价格已翻了10倍。
  面对悬殊的价格差,荣昌决定打造一支“新军”——拓展中高端产品序列,提升荣昌夏布产品的附加值,将被外国拽在手里的附加利润夺回来,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
  在当地党委、政府推动下,许多荣昌夏布企业开始改进工艺、提升布料附加值。
  天运夏布就是其中之一——其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生产工艺的进步;同时注重挖掘夏布文化内涵,打造衍生文创产品……
  在攻坚克难、研发新品的过程中,荣昌夏布的价值一点点水涨船高。
  现在,生产坯布早已经不是天运夏布唯一的业务——一系列拥有较高附加值的夏布产品已经成为开拓市场的“集团军”。
  荣昌的其他夏布企业,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上。
  “以后,人们生活品质越来越高。虽然夏布制品的价格稍贵,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马琳沁说,“它的市场,可期可待!”
  【点睛】
  “新”产品,就是“兴”市场——追求品质高、文化味浓的产品背后,是对“非遗”产业链“失落环节”的补救,更是对“最高最大更强”梦想的笃行。
  “一卵双生”
  2018年5月13日,荣昌区,“中国夏布小镇”。
  加合夏布馆的开馆仪式正在举行。
  观看夏布书画展,制造夏布香包……儀式上,游客们尽情体味夏布的魅力。
  举办这样的开馆仪式,是有“深意”的——通过类似的体验活动,吸引游客驻足,既传播荣昌夏布文化,又提升了品牌认知度。
  荣昌,不仅想卖“非遗”产品,更想炒热“非遗”新兴市场。
  从加合夏布馆出发,沿着小镇廊桥一直往里走,夏布博物馆、夏布研发中心、夏布信息发布中心、夏布书画院……各类设计、体验、展销平台鳞次栉比,形成了一条兼具“非遗”生产和文化旅游功能的“夏布景观长廊”。
  事实上,加合夏布的新尝试,缘起夏布小镇打造。
  这个小镇,位于濑溪河和荣峰河交汇处,占地面积达60亩,是荣昌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项目之一。
  “我们用旅游来推动‘非遗’工业。”项目负责人敬永说。
  旅游是文化的体验方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非遗”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夏布小镇的打造,就是将文化创意资源转换成旅游资源,再将旅游资源转换成市场资源,从而激活市场需求,让“非遗”产业产生经济效益。
  如今,夏布小镇正在持续引进各种文旅融合平台。在不远的未来,这里还将有数家国内外夏布龙头企业入驻。
  【点睛】
  “跨界”——一个多么“时髦”的概念。以文兴旅,以旅强文,荣昌通过“两条腿走路”,实现了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新型旅游的“跨界”,既延伸了“非遗”的产业链,也让“非遗”产品最核心的竞争力——文化,得以转化为产业动力。
其他文献
道角者,道之角落也。  相传秦代时,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只有一条路得以进村,被称之为道路之角,因而巴南区龙洲湾街道道角村取名为道角。  而今之道角,不仅有轻轨线、巴滨路、渝南大道等便利的交通和殷实的集体经济,硬实力卓然;而且道角村更注重软实力的提升,通过“德法相伴”主题活动趟出一条和美之道,摘得中国特色村、全国精神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众多“国字号”荣誉。  尚和之道,沐美于角。在道角村,不仅
2018年7月19日,城口县坪坝镇三湾村。  村民陈晓岚起了个大早,今天他要为自己注册的微企申办小微企业贷款申请补偿金。  以前办理类似的业务,办理人必须要到几十公里外的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县政务服务大厅,来回至少得折腾三趟。  然而今天,陈晓岚并未急着出门。  在做完家务活后,陈晓岚打开电脑,登录重庆市网上办事大厅,找到相关申办页面,仅几分钟就完善提交了相关资料。  “有了这个网上政务平台,坐在家里
每逢休息日,江北区观音桥富力海洋社区的陈欢都会到社区健身点的室内健身房锻炼,而复盛镇祥韵社区的李成新则会约上几个好友到社区健身点的足球场踢球……  今年,江北区根据《重庆市社区健身点实施方案》,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社区健身点,想方设法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健身之乐。  商圈附近寸土寸金,如何让都市白领就近享受健身之乐?  富力海洋社区在观音桥商圈开辟出一块5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广场,还重点打造了室内健
上世纪初,有一位老船长,征服激流无数。  于是,有人问他:“船上,谁对你帮助最大?”  船长回答:“跟我来。”  来到船头,他叫来领航员:“就是他,让船不会触礁。”  来到船舱,他叫来轮机长:“就是他,让船永葆动力。”  在船上转了一圈,老船长介绍了每一位船员。  到底谁最重要?每个人都重要。老船长说:“他们都是一支‘桨’,齐心协力,船才能远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个体都不能“掉链子”。每
编者按: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更好地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全面提升重庆开放水平?为此,本刊摘编了一组相关资料,以便我们加深对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认识和理解。2017年成绩单  两江新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构建,改善营商环境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全年新签约项目318个、合同投资金额约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员干部要具有“高素质”和“专业化”,既靠组织培养,也靠自我修养。我们要严格按照合格党员和好干部标准,着力自我锤炼、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不断锻造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素质能力。  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成为坚守信仰的“常青树”。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党员干部要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
【我的故事】  2017年10月12日,重庆市鲤鱼池小学钢锋校区。  张勇穿着一件布满油污的长袖棉T恤和一条单薄棉裤,正蹲在学校食堂里擦拭灶台。  一旁,他的妻子正手握拖把拖着地。  在夫妻俩默契十足的配合下,繁琐的清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所小学是我通过互联网平台拓展的一个客户——现在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再也不愁没生意挣不来钱了。”张勇感慨道。  对今年50岁的张勇来说,“挣不来钱”曾是生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亮点之一,是提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并强调“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規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监督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整个监督体系中,人大监督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不能缺席缺位,不能宽松软虚。  人大监督方式要实现多样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对本级人民政府、人
我与重庆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  那时,很多农民工像赶时髦一样涌进重庆城,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努力站稳脚跟。  我的母亲便是其中一员。  母亲是在农村老家生下我后才去重庆的。那时的母亲年轻,有梦想和闯劲、有向往和好奇。  在我两岁的时候,母亲在重庆站稳了脚跟。  后来,母亲也趁机带我去了一次重庆。看我过得习惯,母亲于是每年都会带我进城一两次,待个六七天。  四五岁的我也开始记事了。  
【圆梦】  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30分开车到达生产车间,从大门进入,从后门走出,这短短几百米的距离,胡庭铭却走了整整2个小时——因为他要认真察看车间情况,处理突发事件,受理客户投诉,安排一天工作。  因为这股认真劲儿,短短十年间,胡庭铭已经从初出茅庐的高校毕业生,成长为重庆龙煜精密铜管有限公司的业务骨干。  2007年,胡庭铭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来到江津区双福镇龙煜公司工作。那时,他还是一个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