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和“意义”都得有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j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可谓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最“混沌”的区域,各种习作教学观莫衷一是,甚至彼此对立,其中,“有意思”与“有意义”之争堪称“混沌”代表。从当前争论倾向来看,“有意思”似乎略胜一筹。不过,笔者认为,“意思”与“意义”都得有,二者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别,丢掉任一一“有”,都可能导致矫枉过正。与其非此即彼地强调一个“有”,不如让“两有”相得益彰。
  要化解“两有”之争,就要追根溯源,彻底弄清争辩缘由。“有意义”一直是习作的传统要求,到底何谓“有意义”,一直没有权威的概念界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学生习作的“有意义”本能地与成人世界的“有意义”混合在一起,最后成为服从政治的意义、社会的意义。这样的观念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让真实平凡的生活退出学生作文选材的视野,学生只要提起笔来,首先想的就是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写的都是这些成人世界里的意义,这对学生实在是太难了。一位北大教授反思道:“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作文要有意义,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让我们丧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化表达的能力,我们的表达成了一种公共演说,我们说的都是公共话语。”
  回望习作教学史,“有意义”的确成了习作教学的“绊脚石”。因此,去“意义”、重“意思”成为了习作教学改革的共同呼声,一来二去,“有意思”逐渐占领了习作教学的理论“市场”,“意思论”也很快获得预期成果,学生习作有了个性与自我,乐于表达终于不再是一句空话。于是,“有意义”成为“昨日黄花”。
  分析历史,目的是还原真相,好让现在走得更远。不仅是习作教学,任何教育意图都要“有意义”,这是教育的底线、教育的使命。前些年,因历史局限,习作应该追求怎样的“意义”并没有构建出完善的系统,只能用成人生态的“政治意义”取代学生生态的“成长意义”,导致学生陷入表达困境。换句话说,学生习作表达的困境是对“意义”内涵把握失度所致。当前任务不是推翻“有意义”的习作要求,而是准确把握“有意义”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有意义”的核心内涵。学生习作,不管怎么倡导习作个性,思想健康是表达底线,不管怎么倡导“有意思”,思想主旨都不能逾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既然,“有意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大可放心接纳“有意义”。新内涵下的“有意义”定域宽泛,延伸到学生生活的角角落落,对学生不构成选材、表达的制约。以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只要学生习作表达思想健康,就能达到“有意义”的目的。反之,一篇习作,如果守不住思想健康的底线,即便再“有意思”,也很容易滋生“垃圾文字”“无厘头作文”。最近几年,网络不时流传著一些“有意思”的出自学生之手的作文。诸如:
  《我的理想》(作者:某四年级小学生,男,父母在菜市场贩鸡):我的理想是做一坨鸡屎,一坨又大又臭的鸡屎。我首先要去臭死我的同学xxx,因为他欠了我五毛钱一直不还,上课还在我的本子上乱画。我还要臭死数学老师,这个学期我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其实我能及格的,但是他不让我抄。我还要臭死校长,为什么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他可以在台上讲话,我们要在下面淋雨。最后我要臭死自己,我臭死这么多人,警察一定会拉我去坐牢,我不要坐牢,我把自己也臭死。
  显然,这篇文字脱离了“有意义”的底线要求,是一篇不合格作文。习作过程既是训练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的“个性表达”,对训练写作能力无益,于自我发展更无益。作为一名教育者,批阅类似思想不健康的“无意义”作文,要旗帜鲜明地给予否定并纠正。
  “有意义”与“有意思”并非水火不相容,但凡一篇佳作妙文,无不追求文质兼美,而经久流传的经典,除了超凡的文采,更依赖于作品的“意义”,因此,“意义”与“意思”都要有。
  (作者单位:湖南临澧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课堂承载的重大使命。关于阅读能力,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和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进行分析、推论、评价、质疑等诸多能力的培养。结合课标的目标阐释,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阅读核心能力由低到高依次可以分为检索、理解、運用、欣赏、评价、质疑、创新这几个层次。在进行阅读导学单设计时,教师当本着课标各学段的具体培育目标
“好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小学生受年龄、心智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犹如‘空隙’和‘漏洞’,使得学习不够圆满。‘嵌入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在学生学习的空隙处、受阻点等予以适切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丰盈,学习空间更为饱满,学习效果更为扎实。” (特级教师沙建华语)  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嵌入”呢? 庖丁解牛,需“依乎天理,批大郤
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对童话故事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教师应从学生认知视角展开教学,用童话思维来指导学生学习童话,并通过读童话、讲童话、演童话、写童话等手段,理顺学生的童话思维。童话故事教学没有统一格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童话内容展开教学设计,并在不断优化中探索童话教法的创新运用,以提升童话教学水平。  一、读童话,创设童话思维阅读情境  童话故事具有诸多吸引人的情境、人物等内容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口头上,教师引导学生说一句或几句话,而到了三年级,教材便以“习作”的面孔,正式呈现在每个单元中,且还有一个独立的“习作单元”。“万事开头难”,这过渡的步子如何迈得稳、跨度是否适中,学生们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勇气,衔接是否自然,这是教与学的难点。  一、“微格”练笔的意义  习作
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小水牛和小黄牛快乐地吃着草儿,时不时“哞哞”叫两声。  这时,一对花蝴蝶飞来了,她们在小水牛的眼睛前面,舞来舞去,左看右瞧,不愿离去。  两只小蜜蜂飞来了,他们在小黄牛的眼睛前面,绕来绕去,上下打量,不愿离去。  小水牛睁大眼睛,奇怪地问道:“漂亮的花蝴蝶,你們不去找花儿,在我眼前绕来绕去干什么?”  花蝴蝶嘻嘻笑着说:“小水牛,你的眼睛又圆又大,亮晶晶的,真像一面大镜子,我们来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全词虽短,只有寥寥几句,但作者勾勒出了农家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语言通俗易懂,融叙事、抒情于一体。在教学中,笔者紧扣“卧”字,结合拓展对比方式,在唤醒学生生活体验中让学生探悟童趣。  (生自由诵读课文后)  师:谁来说说,这首词中最能体现童趣的是哪一句?  生:(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那你们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生:我感觉小儿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足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讓学生恪守诚信之道,如何借助经典,在学生心中播下诚信的种子,并使其生根发芽,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我市“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中,学科带头人钱玮老师执教的《论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而扎实,听课教师听得亲切而入境,与以往教师执教时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教学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教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春联》一课,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儿童语文素养在课堂中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是细腻而又博大的,对儿童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的磅礴。  一、追求教师引导的极致  教师作为儿童语文学习上的引导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一生的行为和习惯。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课堂上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主要写“我”的母亲在街道小厂上班,在艰辛的条件下维持生计,却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体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愛,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一、选文变化:增加大段的场景描写  《慈母情深》曾被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现今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被选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教材。文章内容发生了变化,除了对个别句子做了更精准的调整,最大的变化是
【教学目标】  1.有目的地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2.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大胆地与同学分享。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激发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咱们班谁的手劲最大?是吗?那你们觉得要是我俩比,谁能赢?觉得他能赢的举手,觉得老师能赢的举手。好,认为他能赢的就是他的啦啦队,认为我能赢的就是我的啦啦队,要为我们加油啊。现在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