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chuanhe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17年8月上旬,中国大陆已发现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14位。她们终将带着自己的苦难离开人世

告别


  2014年正月,北方数省降大雪,山西盂县的几座秃山覆盖着茫茫的白色。陈林桃、张改香二位老人正待下葬。长长短短的冰柱凝成一排挂在土砖房屋檐下,房前搭了个临时的台子,有人举着话筒高声介绍她们的生平:我们的女英雄,日軍占领期间被抓,“受尽百般侮辱”……
  离葬礼所在地不远,是盂县进圭村一个慰安所的旧址。进圭村依山而建,日军占领后,在山顶修了炮楼,将周边的窑洞辟为慰安所。当地志愿者介绍,四十多位“慰安妇”受害者都曾被囚在此处。
2015年,黄有良老人

  她们在历史记录里面目模糊。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少鹏研究,《盂县文史资料》对盂县三个据点日军实施性暴力的记载,只有两位被轮奸、杀害的女性。各地情况也近似:“被奸女性只有遭杀害后才有实名记录,一般只是笼统地记录‘强奸无数’。”宋在一篇论文中写到,一位妇救会会长曾向日本民间组织诉说自己遭遇的性暴力。《盂县文史资料》中,只能查到她与其他男性抗日领导被日军抓获、又被八路军抢救出来的经历,她被拷问、强奸的事实则被隐去了。
  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余年,当年的受害者大都已经去世。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自1990年代起,和妻子陈丽菲深入研究“慰安妇”群体。多年来,他去过二十多个省,先后发现两百多位“慰安妇”幸存者。2012年,郭柯偶然看到《世界上唯一公开身份“慰安妇”:儿子至今未婚》一文,深受触动,经苏智良介绍,去广西荔浦县寻访当时92岁的韦绍兰,将她和儿子罗善学的故事拍成纪录片《三十二》。那时,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还剩32人。
  两年过去,这个数字减到22,也成了郭柯第二部纪录片的片名。他和拍摄团队走过山西、黑龙江、湖北、海南、广西。团队选了当时身体最好的四位老人着重记录(有两位现已去世),其中之一是原名朴车顺的毛银梅。
  用养女黄美容的话说,朴车顺“出生蛮造业”。她是韩国人。逃难时,妈妈抱起还不能自理的妹妹先走,她没赶上火车,在窗外看着妈妈哭。有人怜她,从窗口丢下食物,她哭着吃了。
  1938年10月27日,武汉沦陷,十余个慰安所建立。朴被日本人介绍到中国打工,结果给骗进汉口的慰安所。70年后回忆起来,“晓得一点,忘一点。不说了,不说了,我说了不舒服。”后来她逃出魔窟,嫁了个农民,收养了个两岁的女孩,再没回过韩国。改名毛银梅,因为“我爱毛主席”,丈夫喜欢白梅花。
  苏智良2000年第一次见到她,记得她“身材很好”,爱唱民谣。毛银梅看不懂韩文,但记着家乡的发音,因为“忘记家乡的发音,就找不到父母了”。十几年后,她依然耳聪目明,但冬天不能做事,得偎被窝。“就剩骨头了,”她指指手腕,“这里进风,废了废了,活长了,没有用。”养女黄美容马上接话:“哪里废,会唱歌呢!”她会朝鲜语的《阿里郎》和《桔梗谣》。
  毛银梅便唱了起来:“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我的郎君翻山过岭,路途遥远,你怎么情愿把我扔下……”
  2017年1月18日,毛银梅去世。十几天前,郭柯还携剧组探望过她。她躺在床上,靠韩国武汉领事馆送的吸氧机支撑着。“眼睛没神,非常吃力,精气神没有了,觉得她的精力被什么东西牵着。”郭柯回忆。
  截至今年8月上旬,据“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统计,中国大陆已发现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14位(包括不愿公开身份的老人)。幸存者终将带着自己的苦难离开人世。

苦难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时任日本派遣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要求国内组织“慰安妇团”到上海前线:“昭和七年上海事变时,发生了二三起官兵强奸驻地妇女的事件,作为派遣军副参谋长的我,在经过调查后,只有仿照海军早已实行的征召妓女慰军的做法,向长崎县知事申请招来华进行性服务的慰安妇团。”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慰安所制度由上海、南京推广到各占领地,后又遍布东南亚各地。
2014年,剧组与毛银梅老人合影

  四十多万女性沦为日军性奴隶。毛银梅们的一生被迫改变。
  2014年,89岁的林爱兰已经在海南临高县敬老院住了三年。敬老院副院长梁朝生说,这里住的都是无后代的“五保户”老人,每个月政府补贴350元。林爱兰搬去得最早。
  她无法起身,一直坐在一张旧的红色塑料椅上——这把椅子在她去世后,由养女阿香捐给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资料馆——行动时需要揪着椅子腿,依靠两条细瘦胳膊往前一步步挪蹭,活动范围是屋内到门口,门口进屋内。
  但她目光犀利,《二十二》剧组唯一的志愿者龙庆形容她“是所有老人里最警觉的一个,足以洞穿一切牛鬼蛇神”。这让人想起她14岁跟共产党到海口当娘子军的岁月,苏智良说“她最美好的时光可能是她年轻时候”。“现在讲话也特别有范儿,就是一个女干部、老革命的样子,目光炯炯,像做报告一样。”1939年林爱兰参加琼崖纵队,跑到日本军内部,一箱箱地偷子弹;挎着机关枪,打死过两个日本兵。子弹曾经从她头顶飞过,颅骨被擦伤。抗战胜利60和70周年时,她分别得到国家颁发的两枚勋章,极为珍视。   1941年,她被抓到海南加来镇日军据点的慰安所,腿被打断,后来失去生育能力。此前不久,她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抓,绑起来扔进河里。“日本人抓我,逼我嫁他,我假装说好,心里想拿刀砍他。他把我弄残废了,他也死了。”
  战后,她先后收养过几个孩子,后来都和她断了联系。快70岁时,林爱兰收养了阿香,阿香结婚生子后,把她送到敬老院。她的屋子里,放着菜刀、水果刀、镰刀,“这儿有很多小偷,晚上他们要进来偷我东西,我就拿镰刀砍他们。”
  比林爱兰小一岁的李美金也是海南人,每天在大榕树下乘凉,和其他老人聊天下棋。远远看,郭柯几乎辨不清哪个是她。过去的事,她说记不清了。日军放火抓人,让她上树摘果,不然就捅死。夜里她带着被子到山上住,不敢睡死,满脑子都是刀尖和跑步的响声。“(当时)怕死了。被锁着,夜里能听到被强奸的声音。我就叫‘阿爸!阿妈!’”
  目前公开身份且健在的幸存者中,最年长的是韦绍兰。1944年,她24岁。日军陆军第11军包围了桂林,她背着一岁的女儿逃到山上,被日本兵发现,抓进去三个月。一晚,她趁看守打瞌睡时逃跑,走到天亮,又走到天黑,在稻草里躲了一夜,又从天亮走到天黑才找到家。

打破沉默


  1990年代初韩国志愿者来家帮忙前,养女黄美容对毛银梅的那段过往一无所知,父母什么都不讲。毛银梅觉得“说了也没用”。
  她们的苦难数十年来乏人關注。日本导演土井敏邦在90年代拍了“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与记忆共生》,他表示,取这个片名是因为“她们很痛苦,甚至做梦都想起那些画面。”伴随痛苦的,是几十年的沉默。记者和民间团体来过好几次,李爱连都没有“讲实话”,“怕给子女丢人”。郭柯团队等了五六天,李爱连碰到相关问题都说“我忘了”。直到剧组清场,门关严,龙庆绕着大弯子提问:“当时把你抓走的时候,还抓了多少人去?”“男的、女的、老人和儿童。”“他们打老人和儿童吗?”“不打。”“男的呢?”“男的抓去干活。”“女的呢?”
  “女的我们也要干一些活。”她才说了悄悄话,“他说要跟我结婚,问我三天三夜,还给我吃东西,最后给了我八根葱,我吃了八根葱,辣得我胃不行,我现在都落下了胃病。”
  郭柯没想到《二十二》拍得这么难。2012年去韦绍兰家拍《三十二》,按苏智良给的地址,来到桂林荔浦县新坪镇小古告屯,只问了一户人就找到了她:“刚开始还真是把她当作一个痛苦的符号存在,但她确实颠覆了我的想象,很快进入那段回忆,而且坦然地跟你说出来。”
  苏智良觉得郭柯很诚恳,建议他去看看韦绍兰母子。“这个案例在我们调查当中是非常特殊的。因为这样的性伤害,理论上会出现一批混血儿,但有混血儿子女的受害者中,能站出来的目前为止就她一个。我们发现过有混血儿子女的受害者,但出现调查员被幸存者家人殴打的情况。他们认为没有这事,你们胡说八道。”
  “特殊”的韦绍兰当年逃回家时,丈夫在屋里煮粥,骂她,说她出去学坏。“你还晓得回来?我还以为你不知道回来呢。”回家一个月,女儿就死掉了,又过一个月,她发现自己怀了日本人的孩子。她喝农药,被邻居救了回来。婆婆劝:“不管是男孩女孩都得生下来,万一以后你没有生育能力怎么办?”生下孩子,她继续砍柴割草,吃“野东西”过活,“眼泪都往心里流。”
  学者宋少鹏指出“慰安妇”面临的身份困境:抗战时国内对“慰安妇”的报道,“不管是用中国妇女之受辱来说明日军之暴行、激发全民抗战之决心,还是用慰安妇制度来说明日本军阀财阀发动战争的不人道、有失人心,或是用此揭穿‘王道’、‘共荣’之假象,‘慰安妇’及慰安妇制度都是民族压迫的指示器”;抗战结束后,中国进入内战时期,“民族主义的叙述框架无法适用于国内战争,‘慰安妇’话语消失在这段时间的主流话语场中。”
  此后,她们还一度被视为“服务日本人的女人”,沉默成了对自己最好的“保护”。进入1990年代,“慰安妇”的叙述范式终于从“卖春”转向“性暴力”。她们得以“脱罪”,但被“简化为民族压迫的副产品”。
  1991年底,韩国“慰安妇”金学顺与其他受害者首次向东京地方法院起诉, 要求日本政府赔偿,“慰安妇”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始于1992年7月。4日,日本驻华大使馆对中国政府通报了“慰安妇”问题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日本政府参与了“慰安妇”的征召和管理。7日,中国四名“慰安妇”受害者向日本驻华大使馆递交请愿书,要求日本政府对此道歉并赔偿5-12万美元。
  1996 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战时军事性奴隶的报告》,并用“军事性奴隶”一词取代“慰安妇”这一侮辱性的名词,强调其“强迫性”。
  这一年,苏智良在上海找到了第一位“慰安妇”受害者,1910年出生的朱巧妹。一位到崇明旅游的上海女教师听说那里有战争受害者,联系上苏智良。苏智良到崇明寻访朱巧妹,看到她一个人住在十几平方的破屋里,屋顶会漏雨。到2005年朱巧妹去世,崇明县民政局每月给她的补贴都是三块钱。
  2000年4月1日,第一届中国“慰安妇”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闭幕式上,美、韩、日、中的四位学者分别用四国语言宣读:“日本政府和军队在战前、战时的殖民地和占领地实施的‘慰安妇’制度是军事性奴隶制度,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女性人权的严重侵犯,也是20世纪有组织、有计划、最残暴的战时性暴力犯罪。”
  2007年,美国众议院、加拿大议会下院、荷兰议会下院、欧洲议会均就“慰安妇”问题通过议案,向日本施压。同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美期间就“慰安妇”问题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达歉意。在“七七事变”70周年纪念日,“慰安妇”幸存者万爱花、韦绍兰、林亚金于上海公证处签下维权授权书,授权亲属在自己去世后继续维权。

痛苦的符号之外


  苏智良不常给记者提供老人的联系方式,他说起被称为“中国‘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对日诉讼第一人”的万爱花,“她讲她的苦难,痛心痛肺的,有时候甚至昏厥的。这样揭开伤疤有点不人道,所以我们除了把她的记录搞清楚以外,不是很赞成大家一窝蜂地去让老人忆苦,‘你讲讲你那个时候怎么受害的,日本人怎么欺负你?’有点残忍。”   宋少鹏统计了1949到2015年的国内“慰安妇”相关报道。2012年以后,相关报道数量直线上升,在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点,其重要性“从‘历史遗留问题’发展为‘(日本)挑战二战胜利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事关未来的问题”。“国家成为重建‘慰安妇’历史,并推动其进入民族集体记忆的主导者。”
  据她罗列,2014年,国家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档案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为世界记忆名录;国家公祭网上“慰安妇”死难者成为公祭对象;中央档案馆开放“慰安妇”有关档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公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工程成果,“慰安妇”作为国家的损失进入历史。
  “慰安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偏见尚未消除。今年5月底,龙庆与陈丽菲(苏智良妻子,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学者)一同参加活动时,陈丽菲私下告诉她:她和苏智良的同学都不理解他们,“就觉得你们什么题材、什么研究不可以搞?偏要做这个?”
  2016年,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报道,位于公平路425弄的上海慰安所旧址“海乃家”进行拆除作业时被叫停。这座石库门建筑二战时被日本海军占领并建成慰安所,后来这块地被划归相邻的中学。附近居民郭女士接受采访说:“它就是一个耻辱,不能放在学校里面。学生小,需要的是正能量的教育。”
  央视记者还采访了几位放学的高二男生,他们称这段历史为“无法回忆的过去”,“知道这个事情就可以了。把它拍成影像资料,让我们看,好像有点过分。”
  郭柯看到这个新闻,觉得自己的两部纪录片拍对了。他感到很多年轻人都以为“慰安妇”就是媒体报道中苦难的化身,“仰着头,满脸褶皱和泪水。”拍摄《二十二》期间,他发现老人非常习惯长枪短炮。“把手机举起来的时候,她们就正襟危坐了。”他觉得心酸,记者把她们问哭,然后就走,有什么意义?
  他把李爱连的日常记录下来。李爱连喜欢猫。“猫跑到家里,她就喂。好的都给猫吃,猫不吃的她再吃。”李的小儿媳说。天气好的时候,李爱连走出屋子负手看野猫,逗它:“进屋干什么?”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她,老围着她唱唱跳跳。
  李爱连有儿有孙,有饭吃,有柴烧水,感到十分满足。丈夫中风时,她说:“政府照顾得我很好,你放心,我来照顾你。”20年前丈夫去世,现在女儿住海口,三个孙辈都在上学,她和弟弟一家同住。“大姐阿弟离不开,有吃叫她吃。”
  龙庆觉得毛银梅的晚年很幸福:她每个月可以拿到韩国政府的3000元生活补贴,新年时会收到领事馆的贺卡,房间也被韩国志愿者装修一新。去年1月走访时,龙庆把全是韩文的贺卡递给毛银梅,老人认不得,把卡也拿反了,一屋子人都笑。
  她牙口不好,养女平时给她单独做饭。一天,龙庆偶然进了毛银梅养女和女婿的房间,发现他们睡的是由很旧的单人床加上一些砖头和木板拼成的双人床。龙庆和郭柯的妈妈合计,给他们换了新床。
  韦绍兰的混血儿子罗善学生于1945年,从1981年到现在,每天给亲戚放牛,为的是以后能得到照顾。小时候,邻里常议论他的身份,罗善学从不敢问。一天放学回家,父母吵架,他偷听,原来爸爸也说自己是日本人。还有一次,四个同学要他的钓竿,他不给,他们就骂他是日本崽。“背了这一辈子,坏了这一辈子。”他一辈子没结婚,讲了六个“妹仔”都不成事,女方妈妈说:“嫁什么人不好,嫁日本人?”到现在,小孩一看他还指着:“日本人日本人!”
  韦和罗同住,两人都领低保。2014年,郭柯回访韦绍兰,问“认得不?”老人点头笑:“认得!”和他握手。郭柯给了韦绍兰500元慰问金。韦绍兰让他坐在床边,拿出四个红包,说:“过年了,给妈妈买点糖果吃。”他打开,一个包里是100。
  2010年,韦绍兰母子作为证人到日本参加中国“慰安妇”要求日本政府索赔的官司,但没成功。1990年代起,在中国律师、日本进步律师团的协助下,前后有几批受害幸存者向日本政府提起要求道歉和索赔的民间诉讼,均以失败告终。

魂安


  2015年12月23日,阿香通知郭柯:林爱兰“不行了”,医院已经不收她。再过两小时,阿香又发消息:回到养老院后,林爱兰坐在那把塑料椅上,“就过去了”。死因是褥疮。龙庆觉得阿香没尽责,“如果得的是心梗这些老年人的病,也能理解,但是褥疮啊……”
  拍摄《二十二》的一周,龙庆只见过阿香两次,带点水果来,偶尔拿些钱走。林爱兰的屋子“老鼠屎、蚂蚁满地都是”。剧组大扫除,给林爱兰买轮椅,换新床单,彻底清理屋子,扫出死老鼠。
  2016年初,龙庆来到林爱兰住过的敬老院。门打开,屋子腾空了,里面剩一把椅子。她顿感物是人非。阿香带龙庆一行人到林爱兰的坟头,只有一抔黄土,一枚抗战胜利纪念奖章掩埋其下。按当地风俗,家族中没有男性后代,无法做法事,不可立碑。“海南那么容易下雨,三两场雨下来,这个土堆不就没了吗?后面的人都不知道她魂归何处。”
  剧组走后,阿香发给郭柯一段话:“以后你们不必再说谢谢我之类的,说一次,我就觉得自己又一次不孝,说到底,我又做了什么呢?什么也没干,自己这一辈子都是欠着妈妈的,把我养大,自己还是落了那么一个孤独凄凉的晚年。”
  “慰安婦”问题研究中心尽可能和老人们的家属保持联系,有老人去世,他们就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派人参加追悼会。如果家属同意,他们会为老人立一块碑。龙庆托老同学相助后,苏智良、临高县民政局、阿香等几经协调,终于让林爱兰于2016年清明前夕碑立魂安。碑文“抗日女战士林爱兰女士之墓”,落款“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
  龙庆还想起第一次在海南见到黄有良的情景。她住在漆黑的平房里,旁边的两层小洋房是儿子的家。那是2014年6月,“她坐在床上,脚冰凉,满嘴红红的(因为嚼摈榔),表情特别木讷。”他们给黄买了把轮椅,龙庆推着她在村头遛弯。天擦黑了,龙庆说,“阿婆,我们回去了。”黄有良说:“再待会儿,再待会儿。”
其他文献
编辑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  抑郁症在今天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名词,总是与不明原因的痛苦及怀疑相连。虽然也有一些轻松的论调,说现代社会,抑郁症只是“心灵的感冒”,不足为怪。然而有这种声音在,适足以说明主流态度的恐惧之深。越来越多的人找到我:“我每天起床都没有动力,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会不会得了抑郁症?”话里有一种绝望的气息,仿佛谈论某种
最近我迷上了打游戏。破天荒头一回,竟生出惭愧。劳碌命自我宽慰的方法,是边掰指头暗数SSR的数量,边告诉自己,莫紧张,毕竟你从游戏中获得了很多人生道理嘛。    此言一出,必要惹恼真正的玩主——什么道理不道理,你这是在贬低游戏纯粹的乐趣!甚是。但我是个俗人,只好用最低级的毒鸡汤填住庸人自扰的窟窿。  初入游戏坑时,我是个小白,光想抽卡升级。那游戏里,战斗指令卡分红、绿、蓝三种,每种对应不同效果,红卡
当托马斯·伯根索尔被押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年仅10岁。他是在集中营长大的,并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这本回忆录用朴实的文字平静地讲述了他17岁以前的生活,在凯尔采、奥斯维辛失去亲人、多次死里逃生的遭遇,以及从集中营被解救出来后漂泊的经历。后来,他成为了著名国际法学者和大法官,早年的经历引导他走上维护人权和国际法的道路。令人讽刺的是,这本以英文写成的回忆录,却最先以其他6种以上的语言出版后,才在
过去四个周末,法国巴黎连续爆发“黄背心”示威活动,导致凯旋门被占领、文物受损,百货商店和路易威登等名店都提前打烊,关门谢客。这是马克龙上任以来所面临的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全国性的示威抗议。  此次示威的起因是法国政府为了节能减排,计划在明年1月提高燃油税,每升柴油和汽油分别征收6.5欧分(约合0.5元人民币)和2.9欧分(约合0.23元人民币)。单看起来金额似乎不大,问题是法国
时间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暑假,地点是有着四级台阶的河边。两个高中生,一个是有点张扬、外向的中二少年濑户,一个是内向、寡言、不善交际的学霸内海,他们每天坐在那里,看人来人往、雁过云飞,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此间的烦恼。偶尔,河边会站着一位目光呆滞、行迹可疑、长得有点像贾樟柯的大叔;一个“靠暴力控制一切”的学长会突然出现在他们身后,使他们顿时变回懦弱的非洲红角鸮;或者,一个叫樫村的女生远远走来,她有着“与生俱
他到每个地方都要吃当地的东西,吃了几十年,居然没有吃不下的抑郁症也没能阻拦他对吃的热情  拍了二十多年纪录片的陈晓卿,现在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吃货——他拒绝说自己是美食家,更爱说自己是好吃的人,“好”读四声。这种辛辛苦苦几十年、换个角度突然红的境遇,让他一边感慨“这是个悲哀。早年自己花更多心血拍的东西,大家不知道,有点委屈”,一边咂摸现在得到的虚荣心满足,肯定比以前强多了。  1月,他写了10年的美
2018年11月29日,昏鸦乐队在秦皇岛的阿那亚礼堂演出。着红衣者为阿宽。身后从左至右依次为吉他手辉彦、键盘胖比、主唱中立、贝斯杰霖和鼓手易修图/刘晓龙  “奶油90克,糖80克,搅拌到无颗粒,再熬红茶,加80度的牛奶,煮三分钟……”昏黄的灯光下,瘦高个的易修一边给我解释,一边叮嘱在重复搅拌动作的食堂师傅,“师傅你很重要哦,我看好你!”  隔着一道布帘,杰霖熬着一大锅面线,外形最像厨子的胖比其实是
“跟你说,现在的小朋友都是老司机。”看完文章,朋友发来这么一条消息。朋友长期做家教,有一手和小孩打交道的好本领,但他并不打算与我分享细节:“尺度太大,只是说出来都怕被抓去关。”  事情的另一边,则是我身边的成人朋友们,他们纷纷要求借阅北师大这套引起争议的儿童性教育教材。网上脱销买不着了,北师大出版社书店也接近断货,店员一听闻要来买儿童性教育教材,就数落后知后觉者:“这事儿都快翻篇了才来?六年级的没
《神偷奶爸》2010年问世,此后迅速交出了三部曲,另有小黄人大电影,第二集听说正在紧密制作中。它同期的很多动画都设立了庞大的预算,迪士尼动辄过亿,《神偷奶爸》系列却一直走中成本路线,每部只用八千万美元左右进行制作,最差的一部却也在全球拿下五亿票房。而几乎无剧情的小黄人大电影更横扫11亿美金,周边产品的利润就更加数不胜数。    来到第三集,再回想整个系列,确实属于事事周密计算的商业行为。它的动画技
“从今天开始,话不能随便说,地方不能随便去”  自小在香港长大的王卫说起普通话来顿感十足,但顺丰敲钟上市,王卫鲜有的六分半钟公开演讲,却巧舌如簧,一时吸粉无数。  更多人对他形象的认知还停留在早年间那张穿着浅蓝衬衣留着寸头的照片,而这次,在深交所为顺丰举办的上市仪式上,身着黑色顺丰制服、蓝色牛仔裤、黑色运动鞋,鼻梁上一副黑框眼镜的王卫明显不一样了,头发被发胶向后固定,脸稍显圆润,早年间的少年气也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