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辽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其水质的变化会对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双辽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PHREEQC软件,在潜水和微承压水两条路径上开展了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结合主要离子比值分析了双辽市地下水水化学的形成和演化规律。进一步,将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特征结合起来,建立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模型,给出了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揭示了该区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蒸发作用、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换是
其他文献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近年来随着玉米等作物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张,灌溉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超载,已经引发了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河道断流、草场沙化和湖泊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下游通辽市的用水安全。以西辽河流域通辽市为研究对象,在统计通辽市用水现状及近40年地下水超采区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导致通辽市地下水严重超载,超采区不断扩大的影响因素;揭示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超载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西辽河“量水而行”指导思想,提出通辽市未来水资源利用规划及相应的监管建议,
为获取暴雨后虾稻田中稻田单元的田间水管理模式,发挥虾稻田对涝水的滞蓄作用,在湖北四湖流域丫角排灌站开展了水稻淹水试验。试验在淹水池中进行,采用盆栽模拟水稻淹水情景,共设置了浅水短淹T1、浅水间歇淹T2、浅水长淹T3、深水短淹T4、深水间歇淹T5、深水长淹T6和常规灌溉CK 7个处理。结果表明,水稻拔节期受淹会促进水稻各节间长和株高生长,相同淹水历时下,高淹水深度下促进作用比低淹水深度更明显;淹水深度为40 cm时,短淹、间歇淹和长淹的水稻株高较常规灌溉分别增加2.9%、3.6%和5.4%。除浅水短淹处理(
目前多数本构模型难以同时描述软岩和硬岩的加速蠕变行为。为了反映岩石蠕变黏弹塑性力学行为,以广义Burgers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验证其适用范围。引入损伤力学理论,建立考虑时效损伤的黏塑性体,与广义Burgers模型串联,从而得到一个新的黏弹塑性蠕变本构模型,并拓展为三维情形。以某水电工程边坡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利用所建模型辨识页岩蠕变数据,求解模型参数,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引用相关文献中不同硬度、类型岩石的三轴蠕变数据,引入三维Cvisc模型进行模拟对比,分析理论曲线和试验曲线,充分显示出
为了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流域内水资源承载力状况成为必须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黄河流域各省区实际情况,构建由水资源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3个准则层,13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由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予指标权重的模糊集对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识别、分析其障碍因子。结论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各省水资源承载力在十年间总体上改善趋势明显,河南、四川、青海三省最为明显,而宁夏和内蒙古两省并没有明显提升。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潜水是作物生长可利用的水源之一。采用五道沟实验站1991年10月-2020年5月潜水蒸发和水文气象长系列实测资料,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不同埋深潜水(0-5 m)蒸发与水面蒸发、地表温度、空气绝对湿度和气温4个因素的变化趋势,计算了冬小麦各生育期地下水位不同埋深下潜水蒸发量分别与4个气象因子的比值(潜水蒸发系数),从而构建了潜水蒸发系数与埋深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基于4个气象因子的潜水蒸发系数与埋深的拟合关系,均表现为:出苗-分蘖期指数函数拟合效果最好,其他生育期二项式函数拟合效果最好,R2均达到0.89以上
离子吸附型稀土是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宝贵资源。为实现该类稀土资源的绿色高效开采,人们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的浸取机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为确定其成矿机制和提取工艺做出了突出贡献。1969~1989年,基于离子型稀土的浸取特征,证明了各种电解质溶液均可浸出稀土,并用简单的离子交换反应和水化理论来说明稀土离子的浸取规律和能力大小,为浸矿剂的选择和提取工艺的提出做出了重大贡献;从1989~2009年,研究重点转移到稀土的吸附、解吸和动力学迁移机制等方面,着力解决堆浸和原地浸矿中的基础问题;从2009~2019年,进
从廉价的非手性原料出发,合成一种含潜手性N原子的不对称N2O2配体,分别与镧、钇配位得到两种稀土配合物,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采用元素分析,MS,1H NMR和13C NMR进行表征,结果显
研究了铈基双主相烧结磁体的磁性能和微结构,重点对双主相磁体不均匀的元素分布及微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研究表明:在双主相磁体的烧结及热处理过程中,稀土元素在两种主相晶
研究了双主相(Nd,Dy)-Fe-B烧结磁体晶界扩散TbF3的热处理工艺、微观结构及矫顽力再提升的技术机制。晶界扩散最佳的一级、二级热处理温度为900,490℃。经过扩散工艺的综合优化磁体的矫顽力由20.00 kOe增加到29.49 kOe。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其元素分布进行分析,F扩散进入磁体表层,而Tb扩散进入磁体的几何中心;Tb更容易替代磁性相中的Nd元素而不是Dy;Tb在主相晶粒间的晶界相中不存在浓度梯度,说明主相晶粒之间的类似毛细吸力也是Tb扩散的驱动力之一。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