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泣血的五月,地动山摇,生命陨落;
哀痛的五月,断壁残垣,亲离子去;
振奋的五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坚强的五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胡锦涛主席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温家宝总理当时正在河南南阳考察粮食生产和农村医疗工作,当即做出决定,飞往四川,赶往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随后,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迅速挺进地震灾区。在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之内,大约有2万名军人集结到了地震灾区。
通往汶川的道路断裂、桥梁倒塌、通讯中断,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温家宝总理向前往汶川救灾的部队领导发话:“时间就是生命,我就一句话,人民养活你们,你们看着办!”
突击,突破!冲破千难万险救助受灾群众!
搜救,抢救!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出百倍努力!
5月16日上午11时许,胡锦涛主席抵达绵阳,温家宝到机场迎接。在机场,两位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地震发生以后,他们一个在灾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后方,但是,两位国家最高领导人都在马不停蹄地工作,一个在前方察看灾情,一个在后方研究救灾方案,一个在前方指挥救灾,一个在后方部署救灾。虽然远在两地,但目标一致。
那不仅仅是握手,更是一种接力和合力。两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在灾区握手,还有什么力量比这更强大呢?还有什么灾害能够吓倒全中国人民呢?
一个是国家主席,一个是国家总理,他们共同奋战在救灾现场。在他们的带领下,救援人员冒着生命的危险,将成千上万的同胞从废墟下解救出来。
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即以全天候形式予以滚动报道。救灾现场每分每秒的进展状况,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特别是每天播报的伤亡数字,以及伤亡人员的惨烈画面,震撼着中国,震撼着世界。许多国外媒体直接引用中国媒体的文字报道和救援画面。汶川地震再一次成为西方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不但在平面媒体上,在网站上也成为一直占据主页的新闻。
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
面对“5.12”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公开透明的危机处理方式,让一向抱有偏见的西方媒体,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大多数媒体都给予了正面报道。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主任郑永年撰文说:这次中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开放和透明度,让西方媒体没有了制造新闻的空间和机会。此次中国政府的救灾表现,尤其是温家宝总理的形象,确实“感动了世界”,让西方媒体感觉中国政府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政府。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说,一直以来认为“中国媒体不可信”的西方媒体,比如CNN、BBC等,在此次地震报道中都大量使用了中国媒体的电视画面和文字报道,这十分少见。
葡萄牙出版的《快报》以《另一个中国》为题,评价中国媒体对灾情报道公开、透明。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赞中国领导人对四川地震作出了快速反应。文章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从北京飞往地震灾区,他在第一时间作出的公开表态表明地震灾难的严重性。中国国家电视台中断了日常节目,实况滚动报道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也通过网络不断播报最新死亡数字和救灾细节,其中包括失踪儿童和医院遭破坏等细节。
新西兰英文主流媒体报道了四川地震灾情,同时肯定了中国政府及时披露信息、高效率组织救灾工作以及应对灾害危机的能力。新西兰电视三台在“晚间新闻”报道中,播放了大量地震灾区情况的画面,并在文字解说中说,中国政府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组织救灾工作。总理和军队、救援人员在数小时后就赶到现场。中国政府效率很高,组织得力。
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央电视台启动24小时滚动直播。“国家电视台打断正常的节目播放,直播四川地震的最新情况。平时晚上连播的电视剧也被采访灾区居民和幸存者的节目代替。”《澳大利亚人报》如是赞扬道。
《国际先驱论坛报》:“与以往严密控制信息的做法相反,四川地震的报道不受限制。数十名中国记者在地震区提供现场报道,而且至少到目前为止,外国记者的进入不受限制。”
英国金融时报:《汶川地震:中国形象的嬗变信号》“一场特大地震在中国猝然发生,震波罕见地波及中国很大范围的领土:北到内蒙古,南至海南省,东达上海,共22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中国官方内部的动员体系此次显然有了截然不同的轨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正试图改变既往公布迟缓的做法,以期掌握舆论的主动。”
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昆廷·萨默维尔说,“这是他在中国所看到的媒体对紧急情况报道最快速、最公开透明的一次” 。
俄罗斯国家新闻网报道: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愿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我们知道,一个总理能在两个多小时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让我们为生者祝福,为死者祈祷。中国,走好。
国务院5月18日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北京时间5月19日14时28分,正当全中国为汶川地震遇难者默哀时,平壤上空也响起了警报声。事前没有任何公开的宣布,朝鲜人民默默地用这种方式悼念中国地震中的遇难者。
同样,在遥远的秘鲁和并不遥远的孟加拉国,为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者设立默哀日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举措。在中国19日至21日的三天哀悼日中,从亚洲近邻到非洲大陆和万里之遥的拉美,各国政要纷纷前往中国驻当地使馆哀悼地震中的遇难者。
中国首次接受国际援助
中国外交部5月15日日正式宣布接受来自日本的紧急援助。这是在本次地震后要求提供救援的国家中,中国政府第一个决定接受的国家,也是中国政府首次接受国际援助。
外交部表示:中国政府本着邻近、快捷原则,已同意俄罗斯、韩国、新加坡三国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正在成都的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称这一举措为“重大的进步”。
四川省政府新闻办18日下午称,5月15日至5月17日12时,已有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四个国家,香港、台湾两个地区共7支救援队281人在四川灾区进行搜救工作。
由日本政府派遣的首批31名专业救援人员(包括消防、通信等人员,此外也有医疗人员)于16日凌晨3时许抵达成都,并立即前往四川青川关庄镇协助救援。救援团携带了一些相关仪器,如生命探测仪、煤气泄漏检测仪等。第二批29名日方救援人员于16日下午抵达成都。外交部新闻司参赞李文亮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外国专业救援人员参与的救灾。日方救援人员也是汶川“5·12”地震之后,首批抵达中国的外国专业救援人员。
5月16日,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第一批救援人员莫斯科时间16日凌晨乘坐一架伊尔-76运输机,前往中国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俄方派遣了包括专业搜救人员和医生在内的50人,他们都具备在国内外进行地震救灾工作的丰富经验。同时,飞机上还搭载搜救犬和专业搜救设备。16日晚些时候出动一架飞机,运送第二批救援人员及搜救设备和药品前往成都。
新加坡救援人员、韩国救援人员先后抵达。
5月27日,由28名巴基斯坦医生和辅助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队,抵达中国。
古巴派遣了由35人组成的援助中国地震灾区的医疗队,每个人的衣服上都戴有由中国和古巴两国国旗组成的小徽章。
在灾难现场,国际救援队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生命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开展救援行动,发挥出了专业救援队的作用。
国际社会解囊相助
灾区面积相当于大半个英国,相当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和新泽西州的总和,“比北欧五个国家人口总和还多”的受灾人口……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向中方表示慰问,并提供各种形式的救灾援助。
中国向来都是以援助者身份而被国际社会所称道,对国际社会提出援助的要求,国新办于2008年5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表示,我国发生地震灾害后,许多国家表达了慰问,部分国际机构,包括国际移民组织,也已经提出了援助的意愿。中国十分感谢国际社会的慷慨援助,将及时接受捐赠款物,并且将及时送达灾区。
《环球时报》消息:5月18日,两架装载着救灾物资的美国军用飞机飞往中国四川省。这是自四川地震发生以来,中国第一次接受来自外国军方的援助。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指挥Timothy Keating上将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说:“我们将会继续提供一切援助,我们理解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
5月20日,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拉佐夫在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中外记者吹风会上,介绍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即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有关情况时,他说,俄中是友好邻国和战略协作伙伴,中国朋友的痛苦和灾难也是俄罗斯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地震灾害发生之后,俄方反应迅速,已派四架运输机向中方运送人道救援物资,50多名俄罗斯救援人员到灾区参与救援工作。今天还将有一架飞机运送救灾物资和40名医疗专家抵达成都,他们将建立一所移动医院,为受伤人员提供医疗救助。
俄罗斯是第一批向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国家之一。5月末,为了帮助中方解决堰塞湖的危险,又派出了世界最大的直升机米26来吊运人员和工程机械……
日本政府不仅向中国援助了救灾物资,并且日本各界还自发举行了募捐活动,NHK电视台、朝日电视台和TBX电视台已经在电视上公布了募捐电话。
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决定向中方捐赠50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000万美元的物资。沙特驻华大使叶海亚·宰德说,患难见真情,沙中两国人民间的情感是真挚友好的,沙特永远是中国的朋友。
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民族,朋友间的情谊也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据朝鲜中央通讯社5月17日报道,朝鲜政府宣布向中国提供援助10万美元用于地震救灾。一位网友在发展论坛留言说,“朝鲜贸易伙伴有限,外汇不多,现在还在粮荒中,这10万美元尤其让人感动,朝鲜人民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从牙缝里省出来给我们援助,真的好感动,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和亲兄弟,心领了!”
“中国兄弟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就提供什么东西。”地震发生两天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即亲临中国驻巴大使馆,向中国人民表示亲切慰问。穆沙拉夫说,两年前巴基斯坦遭遇南亚大地震袭击后,中国的援助令巴基斯坦人民“记忆犹新”。
巴基斯坦人民生活并不富裕,却在第一时间慷慨解囊,这在巴红新月会代理主席哈尼夫看来并不奇怪:“为中国兄弟,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帮忙!”
巴基斯坦外交部东亚司司长马丁·汗告诉中国驻巴使馆政务参赞姚敬,巴基斯坦医疗队自己会带一些简单的食品,尽量不给灾区增加麻烦和负担。“不用操心医疗队的吃饭、接待问题,他们是去救人的,有菜叶吃就行。”
5月16日早晨,两架C-130运输机从拉瓦尔品第的空军基地升空,满载价值约90万美元的救援物资飞赴中国。同一天,巴基斯坦红新月会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万美元。
从5月19日至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连续三次请求国际社会支援帐篷。获悉这一消息后,巴基斯坦政府迅速行动,连续向中国地震灾区捐赠帐篷。细心的中国人发现,巴捐助中国的帐篷数量精确到了十位数,达到22260顶,而在分批运送时,甚至精确到了个位数。原因是,巴基斯坦这次动用了国家战略储备的所有帐篷!
中国驻巴使馆非常清楚,这些帐篷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巴基斯坦来说是笔很大的开销,所以希望以中方购买的方式送给灾区。但是经过几次询问,巴基斯坦国家减灾局主席法鲁克和其他巴方官员都拒绝透露帐篷的价格。“这些帐篷是救灾用的,是我们心意的表达。这些援助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中国兄弟以前帮助我们的时候,跟我们要过钱吗?”“听到这里我眼泪都出来了”。一位使馆工作人员动情地说。
“我父亲告诉我,当全世界都遗弃我们的时候,中国人把最好的东西自己不用,送给我们,我们才打败了侵略者,我愿意捐助一切,愿意去救人!”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而类似的表态,这些天在巴基斯坦人中并不鲜见。
这个将“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坚定盟友”写在小学课本上的国家,这一次几乎倾尽所有。
援助并不能单纯以数量分多少,因为中国人更看重其中的深情厚谊。援助的意义在于能力,也许他们没有沙特那样富有,但是他们的心却是真诚的。马里12万美元、尼日利亚1.7万美元、毛里求斯30万美元、朝鲜10万美元、萨摩亚的10万美元……这些爱心的涓涓细流,让灾难中的中国人民感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
在所有国家的援助中,最让人感动不已的是非洲小国莫桑比克,这个被称为全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向中国地震灾区提供了4万元人民币的援助。
对于莫桑比克来说,4万元绝不是个小数目。过去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如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概只有80美元左右。一个如此贫穷的国家,却不忘向中国施以援手,自然赢得了中国人的特别感恩。很多中国网友含泪感谢莫桑比克的义举。“今日滴水之恩,他日涌泉相报!”
马和励于24日跟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走访了位于汶川大地震震中的映秀镇。在目睹了地震灾区受灾的严重程度后,他表示,联合国已准备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受灾群众在灾后安置和重建方面提供长期支持。
新华网华盛顿5月27日电,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职员协会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从19日到27日,世行总部、世行驻各国办事处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员为中国抗震救灾捐款近20万美元。中国职员除带头捐款外,还在世行总部和基金组织办公楼内设捐款箱,利用午饭等人员进出比较集中的时间,展示地震灾情图片,宣讲抗灾故事,感染了很多人,捐款者络绎不绝。
职员协会成员27日对新华社记者说,为方便和支持职员捐款,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各自网页上开设捐款服务,并决定在职员捐款总额基础上追加50%。
世界各国的捐助名单像一条长长的纽带,将中国和世界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新华网消息: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27日发表文章,文章说,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从沙特阿拉伯的5000万美元援助款项到诺基亚公司提供的一箱箱手机,国际社会纷纷向中国伸出援手。国外援助规模堪称前所未有,同时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很多中国人把此次世界各国因汶川大地震而迸发出的善意视为一种证明,认为这充分展现了中国是一个朋友遍天下的大国。
5月17日,俄新网编辑部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挺住》的慰问信。慰问信说:“12日的汶川地震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
哀痛的五月,断壁残垣,亲离子去;
振奋的五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坚强的五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胡锦涛主席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温家宝总理当时正在河南南阳考察粮食生产和农村医疗工作,当即做出决定,飞往四川,赶往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随后,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迅速挺进地震灾区。在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之内,大约有2万名军人集结到了地震灾区。
通往汶川的道路断裂、桥梁倒塌、通讯中断,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温家宝总理向前往汶川救灾的部队领导发话:“时间就是生命,我就一句话,人民养活你们,你们看着办!”
突击,突破!冲破千难万险救助受灾群众!
搜救,抢救!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出百倍努力!
5月16日上午11时许,胡锦涛主席抵达绵阳,温家宝到机场迎接。在机场,两位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地震发生以后,他们一个在灾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后方,但是,两位国家最高领导人都在马不停蹄地工作,一个在前方察看灾情,一个在后方研究救灾方案,一个在前方指挥救灾,一个在后方部署救灾。虽然远在两地,但目标一致。
那不仅仅是握手,更是一种接力和合力。两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在灾区握手,还有什么力量比这更强大呢?还有什么灾害能够吓倒全中国人民呢?
一个是国家主席,一个是国家总理,他们共同奋战在救灾现场。在他们的带领下,救援人员冒着生命的危险,将成千上万的同胞从废墟下解救出来。
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即以全天候形式予以滚动报道。救灾现场每分每秒的进展状况,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特别是每天播报的伤亡数字,以及伤亡人员的惨烈画面,震撼着中国,震撼着世界。许多国外媒体直接引用中国媒体的文字报道和救援画面。汶川地震再一次成为西方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不但在平面媒体上,在网站上也成为一直占据主页的新闻。
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
面对“5.12”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公开透明的危机处理方式,让一向抱有偏见的西方媒体,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大多数媒体都给予了正面报道。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主任郑永年撰文说:这次中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开放和透明度,让西方媒体没有了制造新闻的空间和机会。此次中国政府的救灾表现,尤其是温家宝总理的形象,确实“感动了世界”,让西方媒体感觉中国政府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政府。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说,一直以来认为“中国媒体不可信”的西方媒体,比如CNN、BBC等,在此次地震报道中都大量使用了中国媒体的电视画面和文字报道,这十分少见。
葡萄牙出版的《快报》以《另一个中国》为题,评价中国媒体对灾情报道公开、透明。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赞中国领导人对四川地震作出了快速反应。文章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从北京飞往地震灾区,他在第一时间作出的公开表态表明地震灾难的严重性。中国国家电视台中断了日常节目,实况滚动报道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也通过网络不断播报最新死亡数字和救灾细节,其中包括失踪儿童和医院遭破坏等细节。
新西兰英文主流媒体报道了四川地震灾情,同时肯定了中国政府及时披露信息、高效率组织救灾工作以及应对灾害危机的能力。新西兰电视三台在“晚间新闻”报道中,播放了大量地震灾区情况的画面,并在文字解说中说,中国政府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组织救灾工作。总理和军队、救援人员在数小时后就赶到现场。中国政府效率很高,组织得力。
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央电视台启动24小时滚动直播。“国家电视台打断正常的节目播放,直播四川地震的最新情况。平时晚上连播的电视剧也被采访灾区居民和幸存者的节目代替。”《澳大利亚人报》如是赞扬道。
《国际先驱论坛报》:“与以往严密控制信息的做法相反,四川地震的报道不受限制。数十名中国记者在地震区提供现场报道,而且至少到目前为止,外国记者的进入不受限制。”
英国金融时报:《汶川地震:中国形象的嬗变信号》“一场特大地震在中国猝然发生,震波罕见地波及中国很大范围的领土:北到内蒙古,南至海南省,东达上海,共22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中国官方内部的动员体系此次显然有了截然不同的轨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正试图改变既往公布迟缓的做法,以期掌握舆论的主动。”
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昆廷·萨默维尔说,“这是他在中国所看到的媒体对紧急情况报道最快速、最公开透明的一次” 。
俄罗斯国家新闻网报道: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愿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我们知道,一个总理能在两个多小时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让我们为生者祝福,为死者祈祷。中国,走好。
国务院5月18日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北京时间5月19日14时28分,正当全中国为汶川地震遇难者默哀时,平壤上空也响起了警报声。事前没有任何公开的宣布,朝鲜人民默默地用这种方式悼念中国地震中的遇难者。
同样,在遥远的秘鲁和并不遥远的孟加拉国,为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者设立默哀日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举措。在中国19日至21日的三天哀悼日中,从亚洲近邻到非洲大陆和万里之遥的拉美,各国政要纷纷前往中国驻当地使馆哀悼地震中的遇难者。
中国首次接受国际援助
中国外交部5月15日日正式宣布接受来自日本的紧急援助。这是在本次地震后要求提供救援的国家中,中国政府第一个决定接受的国家,也是中国政府首次接受国际援助。
外交部表示:中国政府本着邻近、快捷原则,已同意俄罗斯、韩国、新加坡三国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正在成都的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称这一举措为“重大的进步”。
四川省政府新闻办18日下午称,5月15日至5月17日12时,已有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四个国家,香港、台湾两个地区共7支救援队281人在四川灾区进行搜救工作。
由日本政府派遣的首批31名专业救援人员(包括消防、通信等人员,此外也有医疗人员)于16日凌晨3时许抵达成都,并立即前往四川青川关庄镇协助救援。救援团携带了一些相关仪器,如生命探测仪、煤气泄漏检测仪等。第二批29名日方救援人员于16日下午抵达成都。外交部新闻司参赞李文亮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外国专业救援人员参与的救灾。日方救援人员也是汶川“5·12”地震之后,首批抵达中国的外国专业救援人员。
5月16日,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第一批救援人员莫斯科时间16日凌晨乘坐一架伊尔-76运输机,前往中国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俄方派遣了包括专业搜救人员和医生在内的50人,他们都具备在国内外进行地震救灾工作的丰富经验。同时,飞机上还搭载搜救犬和专业搜救设备。16日晚些时候出动一架飞机,运送第二批救援人员及搜救设备和药品前往成都。
新加坡救援人员、韩国救援人员先后抵达。
5月27日,由28名巴基斯坦医生和辅助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队,抵达中国。
古巴派遣了由35人组成的援助中国地震灾区的医疗队,每个人的衣服上都戴有由中国和古巴两国国旗组成的小徽章。
在灾难现场,国际救援队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生命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开展救援行动,发挥出了专业救援队的作用。
国际社会解囊相助
灾区面积相当于大半个英国,相当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和新泽西州的总和,“比北欧五个国家人口总和还多”的受灾人口……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向中方表示慰问,并提供各种形式的救灾援助。
中国向来都是以援助者身份而被国际社会所称道,对国际社会提出援助的要求,国新办于2008年5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表示,我国发生地震灾害后,许多国家表达了慰问,部分国际机构,包括国际移民组织,也已经提出了援助的意愿。中国十分感谢国际社会的慷慨援助,将及时接受捐赠款物,并且将及时送达灾区。
《环球时报》消息:5月18日,两架装载着救灾物资的美国军用飞机飞往中国四川省。这是自四川地震发生以来,中国第一次接受来自外国军方的援助。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指挥Timothy Keating上将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说:“我们将会继续提供一切援助,我们理解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
5月20日,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拉佐夫在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中外记者吹风会上,介绍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即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有关情况时,他说,俄中是友好邻国和战略协作伙伴,中国朋友的痛苦和灾难也是俄罗斯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地震灾害发生之后,俄方反应迅速,已派四架运输机向中方运送人道救援物资,50多名俄罗斯救援人员到灾区参与救援工作。今天还将有一架飞机运送救灾物资和40名医疗专家抵达成都,他们将建立一所移动医院,为受伤人员提供医疗救助。
俄罗斯是第一批向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国家之一。5月末,为了帮助中方解决堰塞湖的危险,又派出了世界最大的直升机米26来吊运人员和工程机械……
日本政府不仅向中国援助了救灾物资,并且日本各界还自发举行了募捐活动,NHK电视台、朝日电视台和TBX电视台已经在电视上公布了募捐电话。
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决定向中方捐赠50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000万美元的物资。沙特驻华大使叶海亚·宰德说,患难见真情,沙中两国人民间的情感是真挚友好的,沙特永远是中国的朋友。
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民族,朋友间的情谊也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据朝鲜中央通讯社5月17日报道,朝鲜政府宣布向中国提供援助10万美元用于地震救灾。一位网友在发展论坛留言说,“朝鲜贸易伙伴有限,外汇不多,现在还在粮荒中,这10万美元尤其让人感动,朝鲜人民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从牙缝里省出来给我们援助,真的好感动,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和亲兄弟,心领了!”
“中国兄弟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就提供什么东西。”地震发生两天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即亲临中国驻巴大使馆,向中国人民表示亲切慰问。穆沙拉夫说,两年前巴基斯坦遭遇南亚大地震袭击后,中国的援助令巴基斯坦人民“记忆犹新”。
巴基斯坦人民生活并不富裕,却在第一时间慷慨解囊,这在巴红新月会代理主席哈尼夫看来并不奇怪:“为中国兄弟,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帮忙!”
巴基斯坦外交部东亚司司长马丁·汗告诉中国驻巴使馆政务参赞姚敬,巴基斯坦医疗队自己会带一些简单的食品,尽量不给灾区增加麻烦和负担。“不用操心医疗队的吃饭、接待问题,他们是去救人的,有菜叶吃就行。”
5月16日早晨,两架C-130运输机从拉瓦尔品第的空军基地升空,满载价值约90万美元的救援物资飞赴中国。同一天,巴基斯坦红新月会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万美元。
从5月19日至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连续三次请求国际社会支援帐篷。获悉这一消息后,巴基斯坦政府迅速行动,连续向中国地震灾区捐赠帐篷。细心的中国人发现,巴捐助中国的帐篷数量精确到了十位数,达到22260顶,而在分批运送时,甚至精确到了个位数。原因是,巴基斯坦这次动用了国家战略储备的所有帐篷!
中国驻巴使馆非常清楚,这些帐篷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巴基斯坦来说是笔很大的开销,所以希望以中方购买的方式送给灾区。但是经过几次询问,巴基斯坦国家减灾局主席法鲁克和其他巴方官员都拒绝透露帐篷的价格。“这些帐篷是救灾用的,是我们心意的表达。这些援助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中国兄弟以前帮助我们的时候,跟我们要过钱吗?”“听到这里我眼泪都出来了”。一位使馆工作人员动情地说。
“我父亲告诉我,当全世界都遗弃我们的时候,中国人把最好的东西自己不用,送给我们,我们才打败了侵略者,我愿意捐助一切,愿意去救人!”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而类似的表态,这些天在巴基斯坦人中并不鲜见。
这个将“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坚定盟友”写在小学课本上的国家,这一次几乎倾尽所有。
援助并不能单纯以数量分多少,因为中国人更看重其中的深情厚谊。援助的意义在于能力,也许他们没有沙特那样富有,但是他们的心却是真诚的。马里12万美元、尼日利亚1.7万美元、毛里求斯30万美元、朝鲜10万美元、萨摩亚的10万美元……这些爱心的涓涓细流,让灾难中的中国人民感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
在所有国家的援助中,最让人感动不已的是非洲小国莫桑比克,这个被称为全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向中国地震灾区提供了4万元人民币的援助。
对于莫桑比克来说,4万元绝不是个小数目。过去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如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概只有80美元左右。一个如此贫穷的国家,却不忘向中国施以援手,自然赢得了中国人的特别感恩。很多中国网友含泪感谢莫桑比克的义举。“今日滴水之恩,他日涌泉相报!”
马和励于24日跟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走访了位于汶川大地震震中的映秀镇。在目睹了地震灾区受灾的严重程度后,他表示,联合国已准备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受灾群众在灾后安置和重建方面提供长期支持。
新华网华盛顿5月27日电,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职员协会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从19日到27日,世行总部、世行驻各国办事处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员为中国抗震救灾捐款近20万美元。中国职员除带头捐款外,还在世行总部和基金组织办公楼内设捐款箱,利用午饭等人员进出比较集中的时间,展示地震灾情图片,宣讲抗灾故事,感染了很多人,捐款者络绎不绝。
职员协会成员27日对新华社记者说,为方便和支持职员捐款,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各自网页上开设捐款服务,并决定在职员捐款总额基础上追加50%。
世界各国的捐助名单像一条长长的纽带,将中国和世界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新华网消息: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27日发表文章,文章说,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从沙特阿拉伯的5000万美元援助款项到诺基亚公司提供的一箱箱手机,国际社会纷纷向中国伸出援手。国外援助规模堪称前所未有,同时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很多中国人把此次世界各国因汶川大地震而迸发出的善意视为一种证明,认为这充分展现了中国是一个朋友遍天下的大国。
5月17日,俄新网编辑部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挺住》的慰问信。慰问信说:“12日的汶川地震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