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没问题

来源 :新知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便面的“辐照门”掀开了民间“辐射恐惧症”的冰山一角。实际上食品辐照技术的科学性已基本得到了验证,但就算辐照食品对人体基本不会产生危险,标识的缺失仍会引发人们的心理恐慌。
  经历了口诛笔伐之后,国内方便面两大巨头“康师傅”和“统一”集团对外宣称,正在全国市场陆续更换标注有“辐照杀菌”字样的新包装。
  
  这是一场迟到了许久的舆论胜利。
  
  7月8日,《羊城晚报》披露了国内方便面生产厂家所用配料经过辐照(即辐射照射),但并不标注的消息,随即掀起轩然大波。据知名“打假人士”刘殿林说,他在半年前就对辐照行业进行了调查,发现“辐照食品在国内市场‘隐形’是行业潜规则。”
  “康师傅和统一的做法并不能说他们是敢为人先,要知道国家很早就规定了辐照食品需要标识。他们的做法,只能说是之前不要脸的企业现在变得要脸了一些。”刘殿林说。
  在这个被媒体渲染为“辐照门”的事件背后,也许更需要让人清楚的事实是:辐照已经是食品加工中运用很广的技术。仅2005年一年,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和调味品,中国经过辐照的食品产量就已达到14.5万吨,产值高达35亿元。
  这也正是方便面的“辐照门”之所以引起民间广泛关注的原因所在。在民间,核辐射早已是危险、恐慌、末日的代名词。现在听说吃的东西都经过核辐射照射,确实耸人听闻。
  仅仅过了9天,7月17日,河南杞县就传出了“钴-60放射源爆炸”的谣言,人们发现,谣言指向的目标,恰恰是一家进行辐照食品加工的厂子。辐照,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夏天的一个焦点,对辐照食品前所未有的担忧开始蔓延。
  
  杀菌不一定是保“鲜”
  
  事实上,引起这种担忧的辐照处理工艺,已经默默地存在了许多年,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工艺。国家《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早已中默认了食品行业辐照加工的合理性,但要求“经电离辐射线或电离能量处理过的任何配料,应在配料清单中标明”。
  许多辐照研究专家在事件发生后,不得不多次出面回答关于辐照的问题。而在这之前,尽管辐照技术在食品业内几乎已经“肆无忌惮”地公开了好多年,却从未有媒体和群众来打听“这事危险不危险”。
  这个月,哈益明就被许多人追问过辐照食品的问题,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辐照食品加工与贮藏研究室的首席研究员,他专门写过一本名为《辐照食品及其安全性》的书。站在核辐射权威专家的立场,他对辐照食品的安全性给予了绝对的肯定。
  “辐照食品的‘辐照’只是一种加工工艺。就是利用钴60(60Co)、铯137等放射源产生的γ射线,或是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对食品和一些农副产品进行处理。”哈益明介绍,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给食品灭菌保鲜,提高它们的卫生质量和延长保质期,“辐照能杀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其内部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也就是说,能大大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概率。”
  杀菌并不是食品处理的唯一目的,出现在超市的食品成品,还需要另外的工序——保鲜的同时兼顾食品的风味。在这方面辐照技术已经堪称理想。
  传统的灭菌保鲜工艺是“热加工”,处理过程中,食品内部会升温,温度一高,食品色、香、味就会发生损失。而辐照是冷加工,能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品质和风味的损失,受到讲究色香味配搭、食不厌精的中国人欢迎不足为奇。
  除了加热,为了保鲜,“以前对速冻食品的处理是采用溴甲烷、环氧乙烷等化学熏蒸剂,但使用这些化学熏蒸剂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还有可能和食品的组成成分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物质,而辐照就没有这个烦恼。”
  辐照的灭菌能力也比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更惊人。因为射线的穿透力强,深藏于谷物、果实或冻肉缝隙中的害虫、寄生虫和微生物都难逃其“毒手”。比如,新鲜猪肉经真空封装,用60Coγ射线15kGy(核辐射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1公斤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为1Gy)进行灭菌处理,可以全部杀死大肠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仅个别芽孢杆菌残存下来,这样的猪肉在常温下可保存两个月,而用26kGy的剂量辐照,则灭菌较彻底,甚至能够使鲜猪肉保存一年以上。
  “辐照门”的出现,显然与辐照技术的便利性密切相关。因为国家对食品中的菌落总群和大肠杆菌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监管,也使得杀菌成为食品加工厂商考虑的首要因素。
  “恰恰是因为辐照的杀菌能力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厂商把即将过期和刚刚到期的食用油也去辐照,然后重新出厂推向消费市场。”刘殿林说,也正是因为这个偶然从业内人士中得到的消息,让他开始关注辐照食品,而除了食用油,化妆品也是涉“辐”的一个行业,“谁能保证辐照是用来杀菌保鲜了而不是用来处理过期食品了?消费者用肉眼又看不到区别。”
  在对食品辐照时,10kGy以下被认为是辐照的安全幅度,但更高的剂量杀菌效果更明显。对辐照的把握和残留的检测应该成为维护公众食品安全的保障。“根据我的了解,几乎100%的企业都不会对残留进行检测,而这个市场又很混乱,只要不出现大的漏洞,根本没有人来管你。”刘殿林说,“一些不要脸的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技术的猫腻赚黑心钱。”
  哈益明所在的研究所能做这种辐照残留检测,但是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而他在受访中也提及国内这样的专业检测中心太少了。“主要是成本吧,小企业没能力去承担,大企业又不自觉,觉得自己可能检测了会吃亏。”刘殿林透露,一些业内人士对他这样诉说苦衷,“但又如何来保证安全的食品呢?”
  
  消费的惯性与标识
  
  由于核爆炸和核源泄漏事故的可怕宣传,人们对放射性物质的警惕性比较高。辐照食品的一个争议就是会否沾染放射性物质,或者产生诱导放射性。
  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核电站中,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核反应堆有燃料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三道防护屏障的保护,因为一点点的泄漏,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尽管过去了20余年,但仍然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出生的畸形胎儿。
  “这并不能怪消费者偏听偏信,辐照听起来是很吓人。”刘殿林说,当同样的东西一个被标明“辐照”而另外一个没有,人们选择的往往是没有标识的那个。
  “辐照容易让人想起辐射,但辐照食品不等于辐射食品。”哈益明强调。食品在进行辐照时,被照食品没有直接接触放射性同位素,因此不会沾染放射性物质,这与核爆炸和核源泄漏事故等是不相同的。
  在食品辐照中,一般采用的60Coγ射线能量为1.33和1.17MeV。根据英国科学家在1966年的研究结果,24小时的钴源照射,所产生的感生放射性仅仅是食品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放射性的0.00005%。而使食品中基本元素诱导放射性需要临界能为2.2MeV,因此,这些射线不可能达到使食品内的元素产生诱导放射性的能量,当然也不会产生诱导放射性核元素及其化合物。
  食品辐照工艺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前处理—包装—辐照及质量控制—检验—运输—保存。以肉类为例,辐照前对肉食品进行挑选和品质检查,如果有需要,可以添加抗氧化剂防治维生素C的损失,接着是防止辐照食品二次污染的真空包装(以防止贮运、销售过程中脂肪氧化酸败,肌红蛋白氧化变暗灰色等缺点),在进行辐射时,需要根据肉食品的种类、密度、包装大小、辐照剂量均匀度以及贮运销售条件来决定辐照箱的设计。
  一个国际惯例是,辐照食品需要在食品包装中有明确的标识,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事实上,中国也强制规定,经电离照射后的食品,必须在包装上加贴标识及中文解释,但很少见到。正因为这样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如今,康师傅和统一声明在新包装上标识“辐照杀菌”,刘殿林还是放不下心:“消费市场没成熟起来,市场监管不到位,做了也是白搭。康师傅和统一现在肯做标识,其实是被媒体逼的。”他质问说,行内人都知道辐照食品的存在没有标识,国家的监管部门肯定也是知道的,为什么没有站出来查处呢?
  2004年前后,不少国产食品由于被检出经过了辐照而又未标识,在出口欧美时被要求召回。“首先是没有依法标识,其次对它的危险性还有待考证。”刘殿林说,1983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式颁发了《辐照食品通用法规》,建立了食品辐照的国际标准,现在,超过50个国家的240多种食品被批准可以进行辐照处理,“但这个数量还不是很多,说明大多数国家对辐照食品仍持谨慎态度。”
  “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消费者科学认识‘辐照技术’,消除顾虑。同时,商家也要进行产品标识,这不仅有助于推广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说,也是必须予以明示的。”哈益明说。
  刘殿林的愿望则是,在辐照运用于食品行业的未来,他能吃到安全又放心的食品。“这要脱离了监管简直不可想象。”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改革在公共图书馆引起的主要变化,阐明了改革对公共图书馆财务管理及其事业发展的重大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确立而逐步发展,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背景下树立和谐企业文化是当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提出了水库水温分层判别预测的模式识别方法。不直接描述水温分层的物理机制,而由模式识别的感知器算法直接从水库水温结构实际存在的类属特性中精炼概括分类规律,给出分层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是把白莽当成“中国的彼得斐”来赞颂的。行文采用两条线索:明线写作者与白莽的三次相见,将作者感受到的白莽形象尽力汇聚起来;暗线写白莽与
介绍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推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本着以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为驱动力、以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为牵引力、以复合型和“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为推动力的指导原则,依据医学信息学教学活动内容体系、支撑体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