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和“目”词群的概念隐喻系统及其体验基础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论文收集筛选、系统考查和分析了汉语中的视觉器官“眼”和“目”词群的隐喻语料,实证性地探究了视觉器官的概念隐喻系统及其认知理据和体验哲学基础。研究发现:这些语料是视觉概念隐喻在词汇面留下的认知轨迹,折射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它连接起语言、认知和身体经验,语言的隐喻化过程就是人类借助具体对抽象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概念隐喻 “眼” “目” 体验基础
  认知语言学研究证明,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心寓于身”的体验观是隐喻认知的哲学基础,即隐喻是从具身体验出发,借助具体对抽象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它连接起起源域和目标域。Ungerer & Schmid (1996:120)认为,“隐喻所迁徙的是认知模式的结构、内在关联或逻辑关系。换句话说,从认知角度来看,隐喻是源域模式向目标域模式的投射”。
  在人类感知世界的五种感觉中,视觉活动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形式,人类绝大多数的信息是通过视觉来把握的。眼睛是现实世界的镜子,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可谓“见多识广”,“见微知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切源于眼睛”。而同时,眼睛也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和心智的密切关系可以从“眼明心亮,远见卓识,触目惊心,眼高心大”等常规表达中“窥一斑而知全豹”。人类通过视觉活动获取感性认识,然后通过隐喻把感性经验投射到精神、情感等理性领域。这种认识的飞跃在语言这一思维外衣方面的表现就是繁衍词汇、延伸词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有限语言的无限表达力,体现了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当然,任何一种隐喻性表达随着时间的磨损和长期的运用,其隐喻延伸关系已经褪色和模糊了,它们作为一种固定词义或词条在词典中栖息下来,所以传统上这些视觉词汇被视为一词多义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了这些所谓的“多义词”的基本词义的延伸不是任意的,而是有隐喻理据的,其工作机制是跨领域映射(又叫图式的转换、概念的迁徙或范畴的让渡)。
  中外学者曾经涉及过视觉隐喻研究这一领域的有:Eve Sweetser(2002),Lakoff & Turner(1989),Andrew Goatly(1997),Ning Yu (2004),Johnson(1987),Lakoff & Johnson (1980)和 Sweetser(1990)等,他们从宏观上提出了视觉隐喻的概念,指明了这一科研方向。但是,对该领域进行的微观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汉语中视觉器官隐喻系统及其认知体验基础进行的系统和缜密的研究更少。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前人研究基础,本文以汉语视觉器官“眼”和“目”为语料,尝试探究汉语视觉器官的概念隐喻系统,并探索其认知理据和体验基础。Lynne Cameron & Graham Low(2001:47)指出:实证性研究正是今后对隐喻研究者的挑战。这篇论文所进行的研究就是此方面的尝试,旨在发现抽象思维的隐喻性,并探究语言结构和概念结构以及语言、思维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一 “眼”和“目”词群的概念隐喻系统
  K?觟vecses (2002: 4)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一种认知机制,它帮助我们“以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所以隐喻性的语言就是研究人类概念化的窗口。由于隐喻性的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规约化的词汇被记录在词典中,所以词典是隐喻的栖息之地,K?觟vesces(1991:30)、Andrew Goatly(1997:31)和Gibbs (1994:27)都曾经提到用词典中的隐喻作为语料来研究隐喻。为了保证语料的权威性和尽可能的全面性,笔者参阅了语料库、百科全书词典和几部比较权威的大型辞书,收集到大量的视觉隐喻语料。
  心理学认为“心”是主思维和情感的器官,而“眼”是感知外部世界的主要器官,“心”与“眼”常常结合在一起,具有了双重的功能。如“心眼”、“心目”、“心明眼亮”、“赏心悦目”、“心照不宣”、“眼高心傲”,“眼肥心大”,“触目惊心”等等。汉语中的“心眼”一词有四种解释:识见与眼力;心底,内心深处;心地,心肠;气量,度量。例如在《观无量寿经》中:“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此句中的“心眼”指心所察知如眼之所见。现在“心眼”多指所存的心思或气量,如“死心眼”、“缺心眼”、“小心眼”等。可见“眼”和“目”这两个器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语言表达层面的这些例子不仅见证着视觉和心智之间的息息相通,而且折射出人类的认知规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概念隐喻系统:“眼喻心或脑”。
  根据隐喻投射的不变原理,源域的主要特征都投射到目标域之上,所以眼睛的功能(视觉)也投射到脑和心的功能(认知和思维)之上。由此,我们从上面的“眼喻心或脑”隐喻推出“眼喻认知”。由于人类的认知过程包含“认”和“知”两个方面。“认”即用眼睛观察辨认,“知”即“认”的结果——获取感性和理性知识,所以整个认知行动包含下面的过程:观察前,设定认知目的和目标;观察中,思维和注意、判断和评析;观察后,获取知识和理解。所以这个概念隐喻又蕴含了一系列的子隐喻:
  1 眼喻目的
  汉语中有这样的词语:“目的”、“目标”、“着眼”、“目光短浅”、“鼠目寸光”等,例如:我们立足于现在,但要着眼于未来。这些例子体现了人们寻找期望看到的物体时的意象图式及其经验基础:确定目标——极目远望——发现目标——达到目的。这一过程遵循始源—路径—终点图式,视觉途径沿着一定的空间方向:上—下,远—近,相应的心理目标也跟着视觉定位,所以有高瞻远瞩、目光长远、远见卓识等。正如蓝纯(2005:58,60)曾经提出:“意象图式是存在于我们的感知和身体运作程序中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模式,它使我们的身体经验具有了结构和连贯性……大多数——如果说不是全部的话——抽象思维实际上是蕴藏于意象图式结构的空间思维的隐喻版”。
  2 眼喻思维   汉语中,我们有这样的习语:“在……眼中”、“在……心目中”等,如:在他眼里,我仍然是个学生。其实,这里所表达的内涵不再和视觉有关系,虽是“看在眼中”,实际上是描述人们的“看法”和“观点”。
  3 眼喻注意
  汉语中“目不转睛”、“目不斜视”来形容做事“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的投入和专注。相反,当人们对某事物“视而不见”时,也隐喻对此事物的不关心。这是由于人类在关注某事时一般都会注目察看。例如:为了醒目打眼,字字都画上红圈。在这个例子中,所画的红圈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观察者的眼睛”,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引起“观察者的注意力”。此外,“吸引眼球”或“举世瞩目”也超越了视觉的字面意思,表达了引人注意和关注。
  4 眼喻判断和欣赏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我们来到世界就睁开好奇的眼睛,开始不停地观察和学习。但这种观察和学习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理评价和欣赏。所以视觉能力的好坏也代表了鉴别力和欣赏力的差别,比如,“有眼光”和“没眼光”、“慧眼”和“拙眼”不再代表视力,而是代表了“眼力”,它们不仅仅指敏锐的观察力,更常用来指大脑的鉴别和欣赏力。例如,丰子恺在《谈自己的画》中有这样一句: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独具慧眼,其言行多足供我欣赏者。
  5 眼喻知晓
  眼睛的主要功能是观察事物、收集信息,“眼”是信息和情报的来源,所谓“少见则寡闻,见多则识广”。例如:“目击者”是亲眼目睹者和知情者。“睁只眼,闭只眼”比喻“假装不知道或不理睬”;相反,“擦亮眼睛”喻“提高警惕,保持警觉”。
  二 “眼”和“目”词群概念隐喻系统的体验基础
  Lakoff和Johnson两位教授在《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提出:第二代认知科学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它包含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Lakoff &Johnson,1999)。心智体验性的思想代表了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Lakoff和Johnson(1980 :19)说:“所有隐喻,如果独立于经验主义基础之外,不可能理解和充分表征。”Lakoff还认为:“思想是肉体化的,即组织我们的概念系统的结构产生于体验,并由此生成意义。”(Lakoff,1987)视觉器官“眼”和“目”的概念隐喻系统有力地证明了人类的认知规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规约化的视觉隐喻表达是有体验基础的,它们基于人类的身体经验。眼睛的生理功能是产生视觉,而思维是大脑的生理功能(习惯上人们也认为是心的功能,如“心之官则思”),然而人们往往不会漫不经心地看人、看事、看物,更不会对所见不假思索和无动于衷,所以视觉活动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心理和大脑的思维活动。这一体验把眼睛和心理联系起来,人们用眼睛来观察物体的过程的同时,也是在大脑中建构该物体的过程。人们的智力活动就是以自己所获取的客观信息为内容来运转的。身体经验告诉人们:由于眼睛的功能有好、差甚至盲的差别,根据眼睛或视力的好坏,认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眼力好的人自然可以看得远,大脑中物体的影像清晰,从而影响到他对物体的认知效果和获取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即所谓的“远见卓识”和“眼明心亮”。相反,眼力差的人看得近,视野比较狭隘,所谓“目光短浅”。视觉能力的完全损失称为“盲”或“瞎”,所以“盲目”、“盲人骑瞎马”等比喻做事情时“认识不清,缺乏理性,没有目的,没有根据等”。视觉能力从“好-差-无”的变化对应了心智认知能力从“远见卓识—目光短浅—盲目”的变化。论文中所列举的语料充分说明,“人类的体验经历在隐喻意义的形成以及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结语
  通过对汉语中的视觉器官“眼”和“目”词群概念隐喻系统的分析发现,语言中的视觉隐喻表达是潜在的概念隐喻的表现形式,视觉概念隐喻源于意象图式和身体经验,其工作机制是:从源域(视觉器官)向目标域(认知和思维)的系统投射,这个投射过程遵循不变原理。论文实证性地验证了语言的隐喻化过程就是人们依据自身经验,借助具体对抽象进行概念化、范畴化的认知过程,揭示了隐喻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
  注: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3BXW05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3.
  [3] Lakoff,G & 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 UNGERER F.& SCHMID,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5] YU, NIN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M].The Netherlands: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8.
  [6] CAMERON,L & LOW,G.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张莉,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嘉陵牌TA55型摩托车是以城市居民和公路干线的交通为主要使用的新型摩托车(见照片)。该车为踏板式,整车设计结构紧凑,重心低,稳定性好,上下方便、乘坐舒适。 Jialing TA55
目的探讨术前短程冲击放疗和术后后装照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自1998年5月至1999年10月,将50例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随机分为放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放疗组术前先行放疗6 Gy,共3次,休息2周后再手术.术中放置施源管3~6根,确定驻留点2~8个,术后3~10 d行后装照射,单次剂量10 Gy,照射2~4次,总剂量20~40 Gy.对照组手术前后不放疗.手术前后定期查血常
如今的航空航天与国防环境需要利用增强的雷达性能来检测远距离微弱信号。为了提供测试上述设计所需的干净、精密的信号,MXG采用创新的三环合成器,在1 GHz频率上偏置20 kHz时
我部一辆五十铃TDJ72型汽车,在一次行驶途中,调节器发生了损坏,经检查是调节器内的充电指示灯继电器线圈烧坏所致。排除故障的过程中,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充电指示灯继电器线
1993年5月,我在商店购买CY80摩托车,最初,我感到发动机噪声较大,售货员讲,新车都如此,磨合期过后就会好。我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磨合,但行驶到近3000公里时,噪声有增无减
1.北京切诺基吉普车,一踩制动踏板就熄火,检查制动电路均正常。甲说:保证是单向阀关闭不严,使用制动时外界空气进入使混合气变稀而熄火。乙说:单向阀关闭不严应是经常性的,
本文从属性词的定义谈起,介绍了属性词的几个不同名称,论述了属性词的词类地位、定名问题和定性问题,分析了属性词归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认为重视连续性的观念,考察词类之间
贸易技术壁垒协议(1991)(续二)信息与援助第10条有关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信息10.1每个缔约方应保证设立咨询处,以便回答其他缔约方及其有关方面任何合理的询问,并提供如下相关文件:10.1.1缔
浅谈双边贸易统计的差距外经贸部韩淑君编者按: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取得新的进展1993年我国进出口额超过1900亿美元,居世界第11位,与此同时,我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的统计数据存在的差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可以累及左室各个部位,以室间隔基底段最为常见。现将1例以左室中部肥厚为主,同时合并左室心尖部室壁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肥厚型心肌病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