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构建的两个着眼点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去开展关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与挖掘生命精彩的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使命和任务。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谈谈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内容整合方式、教法与课堂环节设置,以期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人文意识。
  一、处处皆诗境——培育学生多元性目标
  学生结合个人实际确定并完成自己的目标,实现全班学习目标多元化和文本教学目标主题化的统一,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表现。
  1.突出文本主题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题鲜明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绩效。以《秋兴八首(其一)》为例,学生不管从诗歌的哪个特点或内容切入,都要能从杜甫的沉郁顿挫中感悟其“抒羁旅之愁、被国家之事”的情怀。如学生从首联的“凋伤”“气萧森”体验到作者低沉的心境;通过颔联的“江间—塞上”、“波浪—风云”、“天—地”的对应,去了解产生思乡之情的距离感;通过“枫树林”与“丛菊”之间的前后呼应,分析作者悲愁的季节变换因素;通过“孤舟”与“波浪”之间的相互承接,去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对国家时局的忧虑等。
  虽然,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不能断章取义,但可以从他擅长之处切入,进而逐渐深入全文,最终提炼或发现文章的主题或主题句。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诗中的每个最能引发共鸣的词或句子(如波浪),都可以作为学生实 现学习突破的点,据此按照相关寓意和诗歌意象的关联性,去梳理或整理文本知识和情感线索,去发现和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推动学生开展“殊途同归”目标学习。
  2.发散知识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高考的现实需要,无论是在新课学习还是复习课中,学生都要结合自己日常学业的情况,在达成课堂主题目标或文本主题目标的基础上,去开展知识发散的体系建设。
  以《阿Q正传》为例,学生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疑惑点等,或展开文本内容内的发散活动,或拓展同类体裁、同类题材的发散学习活动,如以鲁迅先生为切入点,去整理自小学、初中至高中的课文,如文本中祥林嫂等人物的命运等;再如以“阿Q”为发散点,按照其性格、时代背景甚或命运等特点之一或多个为切入要件,去发散学习如于勒、堂吉诃德、别林柯夫等典型人物。
  通过知识点的发散实现对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挖掘性学习。这种学法或教法,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共鸣为活力源泉,引导学生在讨论、资料搜集甚至观点辩论中,展开知识归纳、整理与提炼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与知识建构能力。
  二、无处不飞花——肯定学生多样性成果
  在保障学生高考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培育和发现学生的多样性成果,以助力学生总结个性学法和巩固学习信心。
  1.肯定点滴收获
  高中生的学业基础、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差别,在各种检测中已经非常全面地显现出来。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均衡教育理念下,教师要怀着“人人都是人才”的美好心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点滴进步,推动学生按照个人实际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和成长。
  以《蜀道难》为例,学生结合自己擅长的知识类型开展学习和展示活动。如喜欢历史的学生,可以按照“乐府”在古代的官方性质,进行学习并向其他同学展示其研究成果;擅长诗词歌赋的学生,则从“乐府”诗歌的叙事、抒情等体裁类型,去分析如《陇西行》《羽林郎》等同类体裁的诗歌等。
  当教师注意发现和运用这些学生学习中的亮点时,既突出某个学生在某方面的造诣,有意识地培养和肯定了他们的兴趣和成绩,也在班级内、课堂上集中了各种亮点,使得课堂学习亮点纷呈,学生的活力、教材的活力、知识的活力被全面激发出来。
  2.点睛整体飞跃
  学以致用与提升高考成绩是家长、社会、学生和教师并重的目标。活力课堂的创设要以学生增长知识与提升能力为旨归。因此,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活力”控制在特定的轨道和节奏内,以助力学生高效地学习。
  以《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则短新闻为例,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和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语句,使学生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平教育与反暴力教育的基础上,能在比较中认知新闻和通讯的区别,以及在新闻中作者如何巧妙地融入感情的写法,实现文本内容知识和文学体裁知识的统一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利用各种环节和机会,适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或者引导学生去准确总结知识或主题等,减少学生因当局者迷或者知识运用错误造成的时间浪费与以讹传讹的代价。教师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去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对高中生而言,活力四射的课堂是以充满成功体验、知识进步、能力发展为特点的。教师要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和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以学习的活跃、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生成推动学生走上成功的新台阶。
其他文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了三首李煜词作。李煜词作以亡国之后最臻上乘,从终日宴乐、尽日笙歌的小朝廷走进“次中日夕只以泪洗面”的囚室,人生遭际的变迁、国破家亡的悲凉,使李煜无论在思想感情的表达还是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上都有了较明显的改变,而用以抒写内心情感经历的词作也由婉转缠绵转向忧愤悲怆。李煜这一时期的词作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上都达到极高的境界,尤其在抒情手法的运用上更是独具特色,能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高考语文病句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病句有特殊的标志,掌握这些标志就能帮助我们快速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  一、顿号,“和”“及”,“以及”“与”  看见句子中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时(一般有顿号,“和”“及”“以及”“与”等标志),检查①并列成分是否有交叉部分或种属关系,②并列成分能否与前后相关成分搭配,③并列成分是否有语序的先后顺序。  例1: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
新材料作文教学不仅能够透过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素材以及教学模式切实改善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够有效展开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将会有很大帮助。  一、作文命题上注重思维训练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首先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也是让学生的习作更丰富的一种方式。鼓励学生讲真话、讲实话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主旨,学生只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对写作过程更为钟情,才能够在写作中体验
在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四个字编者将其认定为通假字,笔者以为不妥。下面略陈鄙陋,以期与编者商榷,也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与指正。  一、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篦,通“鎞”  《说文新附》:“篦,导也。今俗谓之篦。”郑珍《新附考》:“今眉篦、插头篦皆作此。《小学篇》,王羲之撰,是汉后字。大徐以为俗名,是也。”又日:“导,所以到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今人用此物以骨为之,有齿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编订,对语文教学影响比较大,还关乎学生高考文言文成绩,所以必须多加关注。下面笔者将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谈谈拙见。
从二师铁门关市南行750公里,穿越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便来到雄伟的昆仑山下,一片广袤的绿洲闯入人们的视野,让人眼前一亮。奔腾不息的车尔臣河,滋润着这一片热土,哺育着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