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二战轴心国军用手榴弹全接触·德国(上)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5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言
  
  手榴弹是一种单兵使用的手掷小型炸弹,依靠破片和冲击波杀伤生动目标、毁伤装备器材。手榴弹的发展在西方起步很早,到15世纪欧洲国家就有了用于城堡和要塞防御的原始手榴弹,17世纪开始出现专门装备手榴弹的“掷弹兵”。但由于枪炮等远射兵器的发展,单兵的作战距离增大,依据堡垒进行防御作战的情况迅速减少,手榴弹的发展因此停滞不前。现代手榴弹是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出现的,但当时的手榴弹结构和数百年前的原始手榴弹大体相同,仍然采用弹体盛装炸药并以导火索控制引爆时间的方式。不过这些自制手榴弹被证明相当实用和有效,重新引起了各国军方的重视。真正奠定现代手榴弹结构基础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交战各国都分别研制了自己的现代化手榴弹,其中以1915年春由英国的W·米尔斯爵士研制成功的“米尔斯”手榴弹最为著名。由于手榴弹具有结构简单、轻便、不占编制、用途广泛等特点,很快就成为步兵近战时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
  
  二战中各国使用的主力手榴弹,基本上都是在一战产品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但性能更加完善,特别是突出强调了使用的安全性。除常规的烟火延迟引信得以继续发展外,还诞生了万向碰炸等新型引信,同时燃烧弹、烟幕弹、催泪弹、照明弹等新弹种相继出现,使得手榴弹的综合性能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其中的某些经典设计一直沿用至今。二战对手榴弹发展的最大影响就是确定了普通杀伤手榴弹的两大种类,即进攻型和防御型:进攻型手榴弹的弹体一般用薄金属板材冲压而成,体积、质量、装药量和杀伤半径都较小,主要依靠爆炸后的冲击波而不是弹片来杀伤、震昏和威慑生动目标,适用于进攻时己方无掩蔽状态下使用,又称“冲锋手榴弹”;防御型手榴弹顾名思义是在防御作战中己方有良好掩蔽时使用,早期采用铸铁弹体,体型较大较重,装药量也较多,依靠爆炸后的破片来杀伤敌人,杀伤半径较大,而且为了控制破片数量,弹体表面一般直接铸出凹槽,其中无柄的防御型手榴弹在我国也称为“手雷”。不过,这两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如有些进攻型手榴弹为了提高杀伤力专门设计了破片套,需要时可以加装在弹体上,有的则将装药和破片大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之在进攻和防御时都可以使用,二战中,后者称之为“攻防两用手榴弹”。有些国家同时装备进攻型和防御型两类手榴弹,有些国家只装备其中一种。另外,手榴弹还可分为有柄手榴弹与无柄手榴弹两类。
  
  二战期间轴心国研制与装备过的手榴弹种类繁杂,本文将按国别对其进行系统介绍。
  
   德国是二战期间手榴弹生产使用大国之一,其产品种类很多,其中使用量最大的当属M24系列有柄手榴弹和M39系列无柄手榴弹。
  
  M24手榴弹
  
  M24是二战中最著名、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手榴弹,曾一度成为有柄手榴弹的代名词。该手榴弹是在M1917手榴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两者的外观比较相似,但有几点不同: M24的木柄尾部形状更为圆滑,便于握持;其木柄比M1917更长一些,同时弹体则稍短,因此投掷距离更远;M24弹体侧面没有M1917那种大型携行挂钩,外形更加简洁、便于携带; M24的木柄与弹体采用螺套联接,可以迅速拆卸成两部分,而M1917不能拆分;M24取消了M1917尾部保险盖的波浪形花边,工艺性更好; M24发火系统的安全性和密封性较M1917更优良。
  
  M2
  4是典型的进攻型手榴弹,主要由弹体、木柄和BZ24型引信组成。标准的M24手榴弹全长356mm,弹体部分直径60.5mm,高77.8mm,全弹质量624g,内装200gTNT炸药,有效杀伤半径为10m。圆柱形弹体为薄钢板冲压成型,下方带有引信室和弹体连接螺套,三者以翻边咬合压紧,空腔内装有TNT炸药。木柄组件包括木柄、木柄连接螺套、螺套固定螺钉和保险盖,保险盖内还有密封纸垫和压簧等零件,木柄连接螺套前部有螺纹,后部紧压在木柄上,并以4个均布的螺钉固定。引信由一大一小两个带孔陶瓷球、拉火绳、拉火铁丝、铅拉火管、拉火帽、拉火药管、拉火簧、延期药管、带有螺纹的雷管连接座和雷管组成,拉火绳为双股,大陶瓷球为投掷前手拉时使用,小陶瓷球则用来固定拉火绳与拉火铁丝。铅拉火管后部的发火部件由拉火簧、拉火药管、拉火帽和拉火铁丝组成,拉火簧下部卷成锥形螺旋状,上部直的部分穿过拉火药管和拉火帽,并与拉火铁丝固定在一起,拉火铁丝从拉火管后部伸出的部分弯成环状。铅拉火管前部压接有延期药管,后者则与雷管连接座配合在一起。为了保证密封性能,铅拉火管后部被压扁,延期药管、雷管连接座以及铅拉火管连接处涂有密封漆。最后在雷管连接座下部插入雷管,即构成完整的手榴弹拉发延期引信。
  
  为确保安全,平时储存和运输M24时,引信与弹体需要分开存放。手榴弹箱通常用薄金属板冲压而成,内部设有支架,手榴弹在箱内分两层首尾交错放置,每箱15枚(下层8枚、上层7枚),在上层少放一枚手榴弹的地方放置两个盒子,里面分别存放拉火引信和雷管,在战斗开始前,才将雷管和引信装入。其具体步骤为:先拧下弹体和木柄尾部的保险盖,将拉火绳有小陶瓷球的一端从木柄尾部放入,直至穿过木柄,然后将小陶瓷球穿过拉火管尾部的铁丝环并将铁丝环拧紧,使其紧紧扣住小陶瓷球,保证其不会脱落,再将拉火绳放回木柄孔内,拧紧雷管连接座,并将保险盖拧在木柄上,然后把雷管牢固地插入雷管座,再将弹体和木柄装在一起并用力拧紧,至此方完成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使用时拧开保险盖,露出拉火绳拴有大陶瓷球的一头,握住瓷球并迅速用力向外拉,拉火绳牵动螺旋状的拉火簧,后者在被拉直的过程中与拉火管之间产生剧烈摩擦,引燃管内的摩擦药继而点燃延期药管,经过5秒左右,火焰引爆雷管和主装药。
  
  M24的薄金属板弹体爆炸后基本不产生有效破片,主要靠冲击波杀伤生动目标。但这种手榴弹在防御作战中往往杀伤力不足,所以德国又设计出了加装在M24手榴弹上可产生破片的破片套。从目前保留下来的实物来看,这类破片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厚钢板卷成圆筒形并在一侧留有开口,内径比M24弹体外径略小,高度一样,使用时直接套在弹体上,依靠破片套自身的弹性卡住弹体;另一种结构较为复杂,本体为一内径与弹体外径相同的薄壁钢管,外表面刻有横竖交错的预制凹槽,横向6条、纵向17条,目的是形成比较均匀的破片,破片套下端点焊了3个均布的弹性卡爪,外面套有一个缩紧圈,使用时先压回缩紧圈,保持卡爪向下将破片套套在弹体上,并使3个卡爪卡在弹体下部的一圈突起上,然后将缩紧圈下压到位。这种破片套使用效果较前一种好,但工艺却复杂得多。
  
  M24外观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其长达178mm的木柄。与其他国家的有柄手榴弹相比,这种木柄似乎长得有点“过分”。它的前辈M1917就因为这种超长木柄而获得了“马铃薯捣碎机”的绰号。当时德国设计师认为木柄越长,投掷得越远。虽然加长木柄相当于增加了手臂的长度,可以使手榴弹获得较高的出手速度,但增加的投掷距离有限,与因此增加的体积、质量和材料消耗以及影响携行的问题相比,其意义不大。另外,M24结构比较复杂,加工工艺繁琐,对于手榴弹这种消耗量很大的弹药来说并不十分合适,对于战争后期资源匮乏的德国来说,这点尤为明显。所以后期生产的M24进行了简化,主要是弹体与木柄连接螺套,以及连接螺套与木柄连接方式的改进。早期的木柄连接螺套与木柄采用过盈配合,耗费工时多,中后期的产品改进了该处的连接方式,取消了4个螺钉,木柄连接螺套与木柄配合好以后,直接用冲头在螺套上冲出均布的3个三角形凹坑,使螺套牢牢卡在木柄上,后期产品将车削螺纹改为薄金属板冲压螺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M43木柄手榴弹
  
  由于德国在东西两条战线上的消耗很大,这些小改进并不能从根本上加快手榴弹的生产速度,于是德国决定在M24基础上重新设计一种长柄手榴弹——M43手榴弹。
  
  M43也属于进攻型手榴弹,主要性能与M24大体相同,它与M24在外观上的区别就是弹体顶部增加了一个与M39卵形手榴弹一样的引信装置,木柄则为实心结构,没有保险盖,这样可以大大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M43也分早期型和后期型,其主要区别在弹体形状上。早期M43弹体与木柄连接处有一个过渡锥形面,后期为进一步简化工艺取消了这一设计。M43也可以加装M24的两种破片套来增强杀伤力。不过由于M43属于战时的应急性产品,其设计并不是很完善,特别是设在弹体顶部的的发火装置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需要双手配合,在携行时也很容易因磕碰变形而引发故障。
  
  M39发烟手榴弹
  
  应军方的要求,在M24的基础上曾派生出了M39发烟手榴弹。M39无论从外形还是结构上,与M24都很像,但M39弹体内只装填发烟药剂,没有直接杀伤效果。M39在弹体底部设有8个均布排烟孔,弹体表面涂有断续的白色色带和白色字符组成的识别标记,木柄中部也有一圈白色色带。M39分Nb.Hgr.39 和Nb.Hgr.39 B两种型号,区别在于木柄尾部形状不同,前者木柄与M24完全一样,后者则在木柄尾部靠近保险盖的地方多了两道圆环状突起,以便在夜间识别。
  
  M24训练手榴弹
  
  M24还有一些特殊的训练用型号。其中常用的一种训练手榴弹是用木头直接车制出的,头部套有一圈加重用的厚钢板,士兵用它来掌握基本的投弹要领并锻炼体能。这种训练弹没有任何烟火部件,结构十分简单,便于制造,但不能用于练习拉火过程,同时也不能训练士兵根据目标距离掌握手榴弹发火后合适的投弹时机。因此德国后来又研制了一种带有烟火装置的训练手榴弹,其最大特点就是弹体上有若干开孔,并且外观上涂有红色油漆,弹体采用薄钢板冲压制成,内装少量发烟药,拉火引信没有雷管,仅仅是点燃发烟药,延期时间与M24手榴弹相同。其弹体可以重新装药反复使用,成本低廉并且非常安全。这种训练弹在掷出后可以利用烟幕来显示炸点,适用于训练士兵进一步掌握投弹技巧,也可以在演习中使用。
  
  尽管二战期间的德军机械化程度很高,步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得到火炮、坦克和空中火力的支援,但以M24为代表的各式手榴弹仍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多数战例中都出现了手榴弹的身影。例如发生在立陶宛境内的一次著名战斗中,一辆苏联KV I坦克成功地将一个德国步兵师阻挡了48小时,尽管这辆坦克后来被一门隐蔽的88mm高炮打穿,但最终结束战斗的还是从松脱的舱门处扔进的数枚M24手榴弹。
  
  手榴弹别用
  
  德国士兵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手榴弹用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集束手榴弹和“手榴弹爆破筒”。使用时将5至7枚手榴弹捆扎在一起,只保留中间一枚的木柄和引信,并凭借该引信引爆全部手榴弹,其威力足以击穿T-34坦克的发动机舱盖并使发动机熄火,或是轻易地炸断坦克履带。当然只有最勇猛的士兵才能胜任这项任务。由于集束手榴弹质量大,只能在近距离内使用,投掷者必须尽可能接近目标,同时还有被自己投出的手榴弹的冲击波和碎片误伤的可能性。实际上集束手榴弹是一种“敢死队”性质的武器,不过即使在“铁拳”等更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出现以后,它仍是东线战场上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手段。“手榴弹爆破筒”则是将若干枚手榴弹进行直列装药,制作方法是在一块长木板末端先捆扎一枚完整的手榴弹,木柄露在木板外面,然后在该枚手榴弹弹体前部再捆扎另一枚去掉木柄但带有雷管的弹体,以此类推。捆扎弹体的数量根据目标情况确定,使用方法和效果与爆破筒有些类似,主要用于爆破土木工事和对付铁丝网、雷场,并可以在需要时炸出一条足以隐蔽自己的浅沟。M24手榴弹弹体与木柄采用螺纹连接设计,使得木柄很容易从弹体上拆下。
  
  一般情况下,德军连队一级有专门的弹药士官负责保管手榴弹,在战斗前发放给士兵,每人1~2枚,但并不是所有士兵都发放。德军士兵携行手榴弹(主要是M24、M43等长柄手榴弹)的方式有很多种。在二战德军的历史影像资料中,最常见的一种携行方式就是将1~2枚手榴弹木柄朝下,紧贴腹部斜插在腰带内;第二种常见的携行办法是将木柄向下插在长筒或半长筒皮靴的靴筒内;第三种是把手榴弹插在工兵铲套扣带上,然后挂在腰间;第四种是在两枚手榴弹木柄末端系上一条细绳,然后将绳子搭在脖子上,手榴弹挂在胸前。有些种类的伪装服在两侧下摆处设计有大口袋,可以直接把手榴弹放在里面,也有人把手榴弹放在杂物袋中。在攻坚作战等需要大量消耗手榴弹的战斗中,会使用专用的帆布手榴弹袋:一种是褡裢式的,由两个口袋组成,通过中间的一条帆布带相连,每个口袋装4枚,使用时绕过脖颈挂在胸前,或一前一后搭在肩上;另一种是单边挎肩式的手榴弹袋,最多可装6枚以上。在长时间的徒步作战中,士兵还会携带整箱手榴弹,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是用皮带穿过把手将铁箱吊在胸前,然后将皮带套在携行者的脖子上。后期德军还曾使用过一种仿自美式军用背架的非制式装备,专门用来背负手榴弹箱。(待续)
其他文献
新时期的企业环境中,企业政工干部必须与时俱进,自我提升理论修养与工作水平,本文主要就如何提升政工干部的综合水平,做好企业政工工作,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推动企业经济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aEEG床边监测在欧美新生儿重症监护单元(NICU)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现对aEEG
焦 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军队质量建设中高度重视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体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竞相展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美军高级领导层对后工业时代陆军
我国自行研制的95式5.8mm班用枪族在1995年设计定型以后,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与赞誉。当时的95式5.8mm班用枪族还称为新5.8mm班用枪族,包括自动步枪(无托型)、班用机枪及配套产品
“喀秋莎”火箭,被认为是第一种投入实战的火箭弹,缔造了二战苏联炮兵的传奇,成了俄罗斯火箭炮的代名词。如今,俄罗斯陆军装备了各种型号不一,功能不同的火箭炮,拥有世界上最
北京时间2月21日11时26分,美国海军从“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上发射了1枚“标准”-3导弹,成功击中了运行至太平洋上空的“美国”-193号间谍卫星。卫星被拦截时轨道高度为208
“东风工程”是经中央批准的维护新疆稳定、提升新疆先进文化传播力、促进新疆全面发展的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惠及全疆农牧民和广大兵团职工。“东风工程”自
在2006年第1期下半月版中,我们介绍了德军在一战时期使用的MP18 I式冲锋枪。本期将介绍德军在二战时期使用的MP38/MP40 冲锋抢。MP38/MP40曾名噪一时,但作为历史产物,其也有着
随着高新技术在舰炮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现代大、中口径舰炮的总体技术、战技指标、装舰适应性都在不断提高。海军舰炮增程制导弹药的出现,更赋予了大、中口径舰炮新的、更强的
一向以国防自主自诩的瑞典,通过“萨伯”-37系列飞机的发展,其军用航空技术的成就在20世纪70年代广泛的得到了世界先进航空技术大国的认可。而几乎在这同时,美国所研制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