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常用情绪调控方法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ingxiangs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参加比赛,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这给运动员带来不良的影响,使其无法正常发挥。本文通过对影响运动员赛前情绪不稳的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对赛前紧张情绪调控的方法
  [关键词] 赛前 情绪 控制方法
  
  一、前言
  赛前情绪与赛前情绪不稳是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相关人员经常遇到的问题,表现及其复杂多变,影响了运动员比赛的发挥。影响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因素很多,在实施情绪调控过程中,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找准切入点实施科学有效的调控。
  二、影响运动员情绪体验变化的心理因素剖析
  运动竞赛实践证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绪变化是复杂多变而强烈的。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客观条件千变万化,种种不良的赛前心理状态、赛中表现和赛后思想负担都和情绪相联系,并受情绪的调控、监督。积极的情绪可使运动员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精力充沛,体力旺盛,技术动作协调,战术运用得法,出现超水平发挥现象;而消极的情绪往往使运动员过于紧张,表现失常,大失水准。现代运动竞赛影响运动员情绪体验变化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赛前过度紧张情绪
  赛前过度紧张是指比赛前数天开始出现的紧张情绪,随比赛时间的临近而渐趋强烈,直至比赛开始。其主要特征为:情绪过早过度兴奋,生理上的反映表现为心跳过速,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行为上表现为坐卧不安、动作忙乱,心理过程为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衰退,思维活动受阻,精神亢奋,有的甚至出现吃不下东西、发高烧、失眠、尿频、腹泻等异常病理现象。用运动生理心理学观点分析,赛前过度紧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过高而产生扩散,抑制了皮层对植物性神经机能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支配功能,导致生理心理过程的失调。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运动员对比赛成绩的期望值过高,使情绪过早兴奋,产生紧张情绪,影响了竞技状态;二是比赛经验不足,自控和适应能力差。
  2.赛前运动淡漠情绪
  运动淡漠是一种情绪消极、低落的状态,其生理上表现为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神经组织与血管组织的工作效率降低.机体应激水平下降。处于这种赛前情绪低落淡漠状态的运动员,心理过程缓慢,人脑皮层兴奋性低下,调节控制能力差.动作软而无力,诀乏信心,体力下降,知觉和注意过程的强度明显减裘,甚至不想参加比赛。赛前运劫淡漠情绪门运动员大脑反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程加强有关。据临场观察,多数是由于过度疲劳或赛前训练过度而引起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往往由于对比赛不利因素想得过多、诀乏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及意志品质不顽强有关。
  三、影响赛前情绪不稳的因素
  1.利欲驱动。高额奖金、升学、提干、上学、入队、留队以及各方面利益,均可成为参与比赛的动机。
  2.期望值过高。不能把心态放平,摆不正位置,总觉得我们成绩比同龄段的其他对手强,但又没有底数,整天盼比赛,心情焦急,忐忑不安。
  3.外部环境因素。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一些代表地市级等具有区域性的比赛,领导、教练、代表方、校队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对青少年这些心理不成熟的运动员干扰过大,她他们往往承受能力差,经不住高压,极易造成赛前心理情绪不稳。
  4.遗传因素。有些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素质、天赋都很好,但心理素质先天就不稳定,运动员平时训练水平都很高,比赛就是不出好成绩,这与他们的遗传因素有关,这样的运动员,做心理训练也很困难。
  四、赛前紧张调控方法
  1.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国内外有许多方法,本文主要介绍用语言进行放松训练,放松方法与其他项目大同小异,让运动员安静舒适坐好,轻闭双眼,深慢呼吸,然后再憋几秒,然后呼吸,最后配合全身肌肉绷紧、舒展。
  2.音乐放松法。音乐对人们的情绪影响之大,一般在运动员赛前情绪紧张过程中,最常用的是听音乐,听一听流行音乐,抒情歌曲,不可听有强劲刺激性音乐或歌曲。
  3.色彩放松法。色彩对于人们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色彩能引起人们的快感和不愉快感。住室色彩、衣服色彩都影响人们的情绪,最好在冬天室内放一束鲜花或盆花,包括运动员喜欢穿什么颜色服装均要注意。
  五、现代运动竞赛情绪调控方法
  运动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二者相辅相成。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对该次具休比赛形成最佳心理准备状态,在比赛中运动员能有效地、可靠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和情绪,以取得优异成绩。现代运动竞赛运动员情绪调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准备比赛阶段情绪调控法
  准备比赛阶段情绪调控法主要指运动员为参皿比赛产生的过度紧张、运动谈漠等不良情绪和心理作准备训练的方法。调控具休时间要因人、因项目、因环境而异,有的人和项目需要2~3周的训练,有的则更长。其主要目的是明确比赛任务,确立必胜信念,激发比赛动机,保持良好的积极情绪,消除赛前紧张和运动淡漠情绪等心理障碍。
  2.激发比赛动机,确立取胜信念
  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行动的动力,它具有始发机能、选择机能和强化机能。运动员参加运动竞赛,必然会产生动机。激发比赛动机,确立取胜信念,常用的方法有:
  (l)根据个人特点而采用的训练方法。因人而异的动机训练与比寒动机、预定成绩指标、实际成绩、取胜或失败原因、个人特性、操作动机等有着特殊的联系,可采用自我谈话、激励、诱导、表扬、惩罚等方法。
  (2)根据环境因素而采用的训练方法。环境因素主要指通过运动员的感官从外部获得的各种信息,如比赛环境、气氛、观众、饮食、时差、教练员的语言、对手的表现等,通过改变训练环境和条件,进行专门性的模拟训练和比赛。
  (3)根据比赛项目而采用的训练方法。运动竞赛项目不同,动机强度有别。如举重、田径的短跑、投掷等这些相对简单属反应性质的项目,动机水平的适宜程度中等;而对抗激烈、临场变化复杂的球类、击剑、摔跤、拳击等对抗性复杂、代数性质的项目,需要随时调整行为功机。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属同一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由于神经类型、个性特征各异,教练员应因人员、项目的不同特点,调节运动员情绪唤醒水平处于最适宜的比赛状态。
  六、小结
  现阶段,青少年运动员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平时经不起各种考验,更何况是重大比赛。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抵御各种思潮影响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提高抗干扰能力,平时训练要严格要求,对各种技术动作要规范执教,增强职业修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有一个更上进的、稳定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马启伟,刘淑惠.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李新旺.生理心理学导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4]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以往研究储层的应力敏感性损害多是从纯力学角度出发,针对油气藏和工程作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重视力学-化学耦合作用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总结了压溶作用机理,明确了压溶作用最终
施用土壤改良剂是在现代化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别于传统土壤改良方法的新方法。本文系统分析了利用脱硫废弃物和专用改良剂对宁夏银北龟裂碱土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施用脱硫废弃物后土壤pH、碱化度降幅很大,容重、机械组成、有机质、养分等理化性状略有改善,加入施用脱硫废弃物和专用改良剂后,土壤容重降低约10%,粘粒含量减少,粉粒、砂粒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产量都大幅度增加,但考虑改良剂原料费用后
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品格与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
在新课程标准形式下。高中课程出现了多层次的局面,作为向高校、社会输送人才的高中教师,指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让我们的教学与社会进步、科技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压抑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而应让他们自主锻炼与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科学地认识到,我们不可能把当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