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求索·希望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_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小文,不是经验之谈。
  仅仅谈谈我的学习生活,我的求索,我
  的希望。
  
  也记不清了,我为多少本外国文艺书籍设计了封面。朋友们都说我的封面设计“洋”。但很少人知道我从艺却是从“古”开始的。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令人难思难解。
  人生道路上的转折又往往那样奇特。在我读书时期,曾狂热醉心于中国传统艺术。直至在朵云轩(这是家集“古”大成的书画社)实习期间,受到的都是传统艺术的熏陶。它是那样强烈的感染了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多少画意诗情萦绕在我记忆的梦中。今天,当我从事外国文艺书装工作时,仍未忘情于它。
  康平路上有座小楼。在我的记忆中,这座小楼永远是那么宁静。
  楼前有个花园。春天来了,满园翠滴,白的蝴蝶,黄的蝴蝶,围着不知名的小花翻然飞舞,鸟儿啁啾,空气中荡漾着野草的清香。待北雁南飞,“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园中又是一番“飘零的美”。
  在这静寂、恬静的氛围中,我沉浸于传统艺术的学习。
  自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至元明清,多少稀世灿烂的民族艺术神品融溶于我心际。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楚江碧水,洞庭明月,怎不令人襟意浩荡,神思飞扬。
  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还是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是阎立本的《帝王图卷》还是董源的《潇湘图卷》;是李唐的《采薇图卷》还是马远的《踏歌图》……。
  那严谨,缜密的结构,那幽雅、明净、富丽典雅的色彩,那如“春蚕吐丝”般飘逸的线条,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润物细无声”。它如春雨滋润了我的心田,培养了我渴求美的心灵。
  一九七六年的秋天,在我的面前展开了另一个色彩绚烂的壮丽世界。
  译文出版社开始出版禁锢多年的外国文艺作明。
  那遥远的国度,我觉得陌生,生疏。
  我的路困难重重。
  当一本书籍放在桌上,要为它精心设计封面时,收集必要的资料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故事发生的时代,人物的服饰,小至帽子的式样等,也化费很多时间。但资料是死的,困难的是赋予毫无生气的资料以感情色彩,常常令我苦恼。
  尽管天隔一方,人类追求光明,诅咒黑暗的感情是相通的。
  寻寻觅觅,我寻求富有人情味的感觉。
  常常有人问我的封面构思是怎样产生的?我很难一下子说清楚,触动我构思的也许是些毫不相干的事。
  “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上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切和我们自身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刺激”。这是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的。我觉得事情正是这样。
  那是临近毕业分配的最后一个夏天里,我们是在乡下度过的。有一晚,我和同学们在川沙镇上吃了夜宵,趁兴踏着溶溶月色,朝白龙港走去。是去看日出?也说不清,只是感到在这茫茫夜色里走走很有情趣的。其实白龙港离川沙镇是很远的。那时我们不知道。
  将近子夜时分,大地一片深沉,在弥漫苍穹的夜色里,星光闪闪烁烁。远处偶尔有几处橙色的光,大凡是村户人家在守夜。我们一群人也早已融入了周围的苍茫之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仿佛到了另一世界,我们笑着,唱着,说着无关紧要的话。
  那天晚上,我们感到特别兴奋,也许是这深蓝宝石似的夜空令人想起了什么……。
  当朝霞初升之际,晨星的土地上扬起了牛马羊群的欢叫声时,我们还没有走到海边……。
  岁月流逝。但不知为什么那个美丽的夏夜,当我为《卡彼拉篝火》构思封面时竟清晰地浮在我眼前。
  它引起了我朦胧的思绪。
  也许这是大规模的战斗前夕,庄重而宁静。犹如暴风雨来到之前,总有一段宁静的时刻。
  在高高的森林里,稠密的云杉树遮挡了篝火的光,而烟穿过树枝,已化为袅袅的雾。
  篝火旁,战士在沉思,唱歌,交谈。
  战争的结局难以预料——在战斗遇到不幸的时候,这可能成为最后的聚会。为了明天的事业,战士的心是平静的。
  我放弃了表现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我想这样更能揭示战士崇高的心灵美。
  这是我寻觅的“情”和“意”。
  这是一本诗集,书名《在大海边》。
  封面无新奇之感,如果说有特点,那么“宁静”、“纯净”就是它的特点。
  
  飘然欲逝的仙子融化在一泓蔚蓝色中。
  生活中,有时看来很寻常的事与景却能引人思绪周匝。
  我曾多次到太湖,听湖波拍岸,看水天一色。
  太湖美,美在宁静中,美在纯净中。
  悄然站在湖岸旁,沧溟空阔,浩渺无际。它把你的情思带向天际,随着点点白帆悠悠飘去……。
  这一切都是“宁静”赋予的。
  我把这种感觉融进了《在大海边》的封面中,留给读者更多的是遐想的空间。
  
  想象、联想、幻想,在构思中是重要的。
  生活中的意境美,需要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去捕捉。
  只有这样,才可能从生活的河流中淘取闪光的金沙。
  
  立意在先,构图在后。构图依据于立意,是立意的物化。一个是无形的,一个是有形的。这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艺术意境不断锤炼的过程。
  书籍封面上所反映出来的,可以使读者感受到的,可以使读者联想到的,常常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结果,也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这种精心安排我称之为构图。
  画面中一切造型因子的安置,运用,都是为表达一种明确的“意念”服务的。也可以说构图是较注重于理性的思维活动。
  中国画论中提出的“临见妙裁”、“经营位置”,其观点是一致的,同样也是把构图作为理性活动来看待的。纳入画面中的一切形与色,要经过巧妙的剪裁和精心的安置。
  但精心安排一不等于图解,二不是故弄玄虚。前者不能引人联想,犯了“好尽之病,少含蓄也”。后者使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封面上表达的意念晦涩费解,读者思而不得,惘惘然,也失去了作用。
  这是构图中的二忌。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重睹了郑板桥的令人叹绝的竹节书。
  我爱郑板桥的画,更喜爱他的题跋。他的题跋借竹石以抒情,情有所发,很有味。这是以前观画时的想法。然而这一次,另有一种闪闪的东西在吸引着我。
  纵观画面,他的题跋倏大倏小,忽粗忽细,忽疏忽密,姿意盘屈与画面溶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非凡的结构美、形式美。
  我心里明白了,吸引我的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美。
  题跋引起我的沉思。
  其实,诗、书、画、印合一是中国画的悠久传统。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互辉映,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从宋元起,文人画十分讲究题跋。他们认为题跋落款不是随意加上去的,在章法上题跋往往是作为绘画形象的补充而出现的,有的将题跋纳入画面,成为有意识的布局。其次题跋的大小、风格都要求与画风相和谐。“山石苍劲,宜款劲书,林木秀致,当题秀字。意笔用草,工笔用楷”即是此意。
  题跋给予我启示。
  我惊异地发现,书名的位置,体例的风格,字体的大小作为造型因子溶化在设计意图中,它将产生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视觉世界,构成一种特殊的形式美。
  这一点,我在为《日本俳句史》,《布拉热洛纳子爵》,《国际笔会作品选》设计封面时作了尝试,取得了效果。
  反则,设计已定,那儿空书名就往那儿搁,仅仅把书名作为平衡因子来看待,其结果,书名的位置几乎是预定的,大多数是落在横径五二开,直径三二开上。从形式上讲,不免给人以落套之感。当然不是指所有的。
  
  生活中处处孕育着美的形式。
  化腐朽的树根为神奇的造型,是作者的慧眼。
  它更多的是需要观察,研究,探索。
  
  我希望,我设计的封面能给人以一种“新鲜”感。
  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是那样令人神往。尽管我追求的多,得到的少,但我没有怨言。
  每当我的设计意图能被大家理解、接受时,我真感到高兴。
  装帧设计在有些人看来是件很轻松的事,一张底色,一幅画,条字。但这种轻松感,我从来没有体会过。
  有人曾以“纪律严格的狂想”来形容国际闻名的芬兰书籍设计家安第凯宁的风格。我深深体会到在这“狂想”的旋律中,充满了设计家的欢乐和痛苦,它时而令人惊奇,时而令人精疲力竭……。一幅优秀封面的问世,是作者辛勤地舐吮、润色、浇灌的结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希望,大家能理解我们的工作。
  在书籍装帧艺术的天地里,把最美好的形象呈献给读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其他文献
在学校工作中,形成健康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成长是学校教育永远追求的最高目标。我校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提炼出了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致力于每个生命的健康成长”。要真正践行这一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及科研工作是最好的突破口与支撑点。抓好课题研究及科研工作,可以更好地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也可以起到“龙头”作用,引领学校整体工作的深入推进,不断丰富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的内涵,打
花城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六月版《潮州梦》一书,收历史小说五篇。其中“潮州梦”一篇是以韩愈被贬潮州一事作为历史背景。故事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韩愈对此毫不介怀。下车伊始,闻得此地有银场、锡场、盐场,盛产稻米、甘蔗……,那名胜湘子桥便在邑外不远处,他更觉满意……”。韩愈被贬潮州是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而潮州湘子桥始建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一一七○年),初名“济川桥”,明代时改为“广济桥”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戏剧家、艺术评论家兼首部《百科全书》主编的狄德罗(Denis Diderot),出生于一七一三年、卒于一七八四年,刚刚过去的一九八四年是他逝世二百周年忌辰。为着纪念他在法国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各方面领导及发动的启蒙运动,尤其是他作为《百科全书》主编而以简洁、明朗的文笔,清爽、精致的插图,使人民大众分享各科知识的不可磨灭的功绩,法国文化部会同一些公私学术、文化
2013年5月12日是母亲节,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良友剧团师生携志愿者86人,应邀来到海淀区大柳树社区,为社区二百多位70~80岁的白发母亲们,表演了他们今年新创作的教育论坛剧《特殊的生日宴》。  初一年级的良友剧团成员们齐声背诵了《弟子规》,以此作“孝”的倡导,还播放了获得奥斯卡奖殊誉的华人导演李安专程从美国飞回台湾陪母亲过母亲节的喜乐照片。朗诵、歌舞、相声等节目组成的文艺汇演,以及从幼儿园
编者按 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三人今年五月联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建议在文学史研究中建立一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大撞击大交流
解放后,关于出版家的传记,似乎只出了一本讲旧俄出版家绥青的(《为书籍的一生》)。就这样,这件事在“文革”中还成了一场风波,攻之者谓这是“为资本家树碑立传”。当然还出过邹韬奋的传记,但那不是着重讲他的出版事业的,何况韬奋创办的书店在“文革”中也曾被诬为“黑店”。因是之故,谁敢再为中国的出版家树碑立传?  商务印书馆为它的创始人张元济出版了一本传记:《近代出版家张元济》(王绍曾著),打破了这个沉默。书
2021年5月,肖玉妹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人们常说的点翠是指产品还是工艺?”《环球人物》记者问点翠非遗传承人肖玉妹。  肖玉妹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肖氏点翠”的第三代传承人,坐在记者面前的她秀气文雅,头上戴着一支华丽耀眼的点翠发簪。她指着发髻,说:“我们所说的‘点翠’,通常是指产品,而点翠工艺,是指把翠鸟羽毛镶嵌在首饰的金属胎体上的一个过程。”  点翠工艺是中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效果;南风效应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追寻理想的心理课教学效果,但一直都未能如愿,这可能也是心理学同行的一块心病吧。何为理想的心理课教学效果?我想用一个有趣的心理寓言来呈现:  南风与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拼命刮,寒风刺骨,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大衣越裹越紧。而南风则是徐徐吹动,行人觉得温暖,继而觉得太热,开始脱掉衣服。南风取得了胜利。  
随着海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传统的儒学及其文化价值的反省,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杜维明先生是美籍华裔学人,长期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教授,宗教研究室主任。近年来,他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多次来我国讲学,这里刊发的访问记,反映了他的有关学术观点,发表这篇访问记,旨在引起更多人对有关儒学文化价值与社会变迁问题的思考。    口杜维明先生,从六十年
明徐渭(文长)所撰《四声猿》杂剧,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吴县吴瞿安先生且曾称之为“其词雄迈豪爽,直入元人之室。”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一月,由周中明校注后出版。这个校注,比较精详,颇可一读。但内中有一条注,似乎尚可商榷。  116页上的本书所附《歌代啸》杂剧中,有一句剧中人李和尚的白:“若是葡萄架一时倒了怎处?”在126页的第七十三条注中说是:“葡萄味带酸,有酸吃醋之意。”而其实,作这样注并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