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纸质出版物的销量开始直线下降。近十年,移动网络应用日趋多样,大数据助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声读物的出现都逐步推动着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但纵观国内外出版物销量数据,纸质出版物仍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仍将持续。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侧重于编辑加工,主要是把好书稿的质量关。新形势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ERP办公管理系统等进入编辑的日常工作中,规范了出版流程;编辑工作则需要从早期的市场调研、选题策划、成本测算、组稿、约稿、审稿、编辑加工到后期的宣传营销、产品维护等全程参与图书的出版。一本书从选题酝酿到正式出版,可以说编辑扮演着“导演”的角色。现从策划、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几个方面论述新时代编辑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说到策划,传统意义上是指选题策划。现今一个成功的图书策划应该不止包括选题策划,还应包括图书制作周期的进度把控、成本控制、印制工艺匹配和后期的推广等一系列环节的全程策划,编辑只有全程参与就像导演那样通揽全局,确保团队合作顺畅,才能保证策划意图的实施,每个环节的执行到位,进而保证项目的落实。
选题策划是编辑的基本功,选题策划不是一日之功,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策划水平。怎样做好选题策划,其中有两个方面问题值得强调。
其一,调查研究、捕捉信息是做好选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今社会信息量大,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编辑只能从问卷调查、各大订货会等了解图书的销售情况,分析销售趋势,这种方法耗时费力,往往得出的数据还有片面性,有时会误导编辑。时下,编辑可以运用手机、电脑等,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数据库及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了解特定客户群的喜好、购买倾向,获取所需资料。各类已出版图书的品种和销售情况则可以通过亚马逊、京东网、当当网等电商销售平台查阅,一目了然,甚至可以通过买家的评论了解某本书的优缺点,推测出市场需求,从而找到选题的切入点。
其二,在制定选题时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市场经济环境下,编辑要有独到的眼光,敏锐的触觉,超前的预见性,关注各类常销书、畅销书,聚焦社会信息与行业信息,关注市场需求与读者需求,发挥创新意识,开发出适合市场、适销对路的精品图书。
组稿工作考验编辑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编辑需要了解读者的需求,勤逛书店,广交朋友,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结识各行业潜在的目标作者。作者选定之后,编辑通过Email、QQ、微信向作者约稿。作者写文章很可能是凭个人喜好撰寫,他们未必知道市场的需求。编辑则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读者的需求,这时需要编辑引导作者按选题策划的方向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和作者多做讨论,发挥创造性思维,迸发创作火花,给予作者独到的帮助。沟通的方式上可以通过Email、QQ、微信这些联络工具,及时与作者保持联系,第一时间了解作者的 “动态”讯息。这个环节也是最能和作者培养感情的,好的交流在激发作者写作潜力的同时,也能展示编辑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助于编辑和作者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
组稿时必须要与作者充分沟通,让作者领会选题的意图,要向作者讲清楚的事项有:(1)书稿内容;(2)书稿篇幅;(3)读者对象;(4)截稿时间;(5)图片要求。
编辑约稿时要注意:(1)看准对象,有的放矢;(2)消息灵通,行动迅速;(3)以诚相待,取得信任;(4)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主动组稿和自发来稿的关系;老作者与新作者的关系。组稿这个环节有时不会一帆风顺,如约定的作者由于特殊情况不能按时交稿,收到的稿件不完全符合选题的要求等,这就要求编辑有临场应变的能力,能及时协调出版周期,或更换作者,或对稿件问题提出修改的方向。对编辑来说,平时需与作者保持联系,了解稿件的进展情况,把握好催稿的节奏,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编辑的组稿能力需要通过不断参与策划和相关的社会活动,提高自身修养,经历失败和挫折,积累经验,一步步锻炼出来。
审稿是策划选题和组稿的继续,是编辑加工的前提,是编辑流程中难度最大、工作量最多的一个核心环节。审稿,就其工作内容而言,是按照书稿的性质和选题计划,对作者的稿件进行慎重地选择,从而对稿件的价值和质量做出评估,并进而决定对稿件的处置——出版与否,怎样取舍和修改;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是将精神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审稿的水平往往是编辑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审稿在整个编辑工作流程中的意义重大。它是对即将投入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做质量上的严格把关。如果审稿不认真,把优秀的书稿排除在出版之外,或者把根本不合适出版的稿件误认为是好稿件将其出版,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审稿是对稿件的认识、评估和选择,其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工作和一种科学创新活动,需要一个从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分析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剖析其论点,检查其材料,考察其论证与阐述,理解其结构、体例与内容的协调关系。为此,要明确的是评估是面对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的稿件,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要求作品有与之相对应的特色。从各种特殊的审稿内容和标准中,也能概括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普遍性的审稿标准。这个标准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字:真、善、美。
编辑加工是审稿的延续和深化,是图书出版前保证稿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凡经审稿决定出版的稿件,都必须按照审稿意见由责任编辑对稿件做编辑加工。如果说审稿主要表现的是编辑的鉴赏水平,那么,编辑加工则主要表现的是对稿件内容、结构和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上存在的问题做综合处理的能力,甚至可以体现编辑的创新性。一本书稿经过编辑加工,往往能起到去芜存菁、化璞为玉、画龙点睛的效果,因而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纸质出版物的销量开始直线下降。近十年,移动网络应用日趋多样,大数据助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声读物的出现都逐步推动着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但纵观国内外出版物销量数据,纸质出版物仍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仍将持续。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侧重于编辑加工,主要是把好书稿的质量关。新形势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ERP办公管理系统等进入编辑的日常工作中,规范了出版流程;编辑工作则需要从早期的市场调研、选题策划、成本测算、组稿、约稿、审稿、编辑加工到后期的宣传营销、产品维护等全程参与图书的出版。一本书从选题酝酿到正式出版,可以说编辑扮演着“导演”的角色。现从策划、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几个方面论述新时代编辑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策划,编辑必须全程参与
说到策划,传统意义上是指选题策划。现今一个成功的图书策划应该不止包括选题策划,还应包括图书制作周期的进度把控、成本控制、印制工艺匹配和后期的推广等一系列环节的全程策划,编辑只有全程参与就像导演那样通揽全局,确保团队合作顺畅,才能保证策划意图的实施,每个环节的执行到位,进而保证项目的落实。
选题策划是编辑的基本功,选题策划不是一日之功,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策划水平。怎样做好选题策划,其中有两个方面问题值得强调。
其一,调查研究、捕捉信息是做好选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今社会信息量大,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编辑只能从问卷调查、各大订货会等了解图书的销售情况,分析销售趋势,这种方法耗时费力,往往得出的数据还有片面性,有时会误导编辑。时下,编辑可以运用手机、电脑等,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数据库及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了解特定客户群的喜好、购买倾向,获取所需资料。各类已出版图书的品种和销售情况则可以通过亚马逊、京东网、当当网等电商销售平台查阅,一目了然,甚至可以通过买家的评论了解某本书的优缺点,推测出市场需求,从而找到选题的切入点。
其二,在制定选题时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市场经济环境下,编辑要有独到的眼光,敏锐的触觉,超前的预见性,关注各类常销书、畅销书,聚焦社会信息与行业信息,关注市场需求与读者需求,发挥创新意识,开发出适合市场、适销对路的精品图书。
二、组稿,利用科技手段筛选及联系作者
组稿工作考验编辑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编辑需要了解读者的需求,勤逛书店,广交朋友,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结识各行业潜在的目标作者。作者选定之后,编辑通过Email、QQ、微信向作者约稿。作者写文章很可能是凭个人喜好撰寫,他们未必知道市场的需求。编辑则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读者的需求,这时需要编辑引导作者按选题策划的方向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和作者多做讨论,发挥创造性思维,迸发创作火花,给予作者独到的帮助。沟通的方式上可以通过Email、QQ、微信这些联络工具,及时与作者保持联系,第一时间了解作者的 “动态”讯息。这个环节也是最能和作者培养感情的,好的交流在激发作者写作潜力的同时,也能展示编辑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助于编辑和作者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
组稿时必须要与作者充分沟通,让作者领会选题的意图,要向作者讲清楚的事项有:(1)书稿内容;(2)书稿篇幅;(3)读者对象;(4)截稿时间;(5)图片要求。
编辑约稿时要注意:(1)看准对象,有的放矢;(2)消息灵通,行动迅速;(3)以诚相待,取得信任;(4)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主动组稿和自发来稿的关系;老作者与新作者的关系。组稿这个环节有时不会一帆风顺,如约定的作者由于特殊情况不能按时交稿,收到的稿件不完全符合选题的要求等,这就要求编辑有临场应变的能力,能及时协调出版周期,或更换作者,或对稿件问题提出修改的方向。对编辑来说,平时需与作者保持联系,了解稿件的进展情况,把握好催稿的节奏,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编辑的组稿能力需要通过不断参与策划和相关的社会活动,提高自身修养,经历失败和挫折,积累经验,一步步锻炼出来。
三、审稿,对编辑素养、编辑能力的一种考验
审稿是策划选题和组稿的继续,是编辑加工的前提,是编辑流程中难度最大、工作量最多的一个核心环节。审稿,就其工作内容而言,是按照书稿的性质和选题计划,对作者的稿件进行慎重地选择,从而对稿件的价值和质量做出评估,并进而决定对稿件的处置——出版与否,怎样取舍和修改;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是将精神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审稿的水平往往是编辑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审稿在整个编辑工作流程中的意义重大。它是对即将投入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做质量上的严格把关。如果审稿不认真,把优秀的书稿排除在出版之外,或者把根本不合适出版的稿件误认为是好稿件将其出版,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审稿是对稿件的认识、评估和选择,其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工作和一种科学创新活动,需要一个从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分析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剖析其论点,检查其材料,考察其论证与阐述,理解其结构、体例与内容的协调关系。为此,要明确的是评估是面对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的稿件,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要求作品有与之相对应的特色。从各种特殊的审稿内容和标准中,也能概括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普遍性的审稿标准。这个标准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字:真、善、美。
四、编辑,不再局限于对稿件的加工
编辑加工是审稿的延续和深化,是图书出版前保证稿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凡经审稿决定出版的稿件,都必须按照审稿意见由责任编辑对稿件做编辑加工。如果说审稿主要表现的是编辑的鉴赏水平,那么,编辑加工则主要表现的是对稿件内容、结构和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上存在的问题做综合处理的能力,甚至可以体现编辑的创新性。一本书稿经过编辑加工,往往能起到去芜存菁、化璞为玉、画龙点睛的效果,因而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