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教材的普及与推广、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学语文课堂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但是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需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笔者就通过对比新旧课程中的冲突,来探讨一下新课程下中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参与备课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进行备课。这就是所谓的“备学生”。当教师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最好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环节中,本着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解决课后思考和练习,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质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经实践证明,这种让学生提前进入备课环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激励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春》这篇课文时,我运用电脑课件,播放了很多美丽的春景图,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春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音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欣赏春景之美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
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3、摒弃“照本宣科”
走出“照本宣科”困窘,充分调动情感,力求把学生的情感“煽”起来。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一个在教学中只会按部就班运用教参的老师,他的教学也常常是毫无生趣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陶冶情操。语文教师要尽量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创设出激励学生群体阅读的“情场”,就能让语文教学弹奏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情知并进、“文”味浓郁的优美乐章。
4、引导自主探究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旋律,帮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人、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共享对话的喜悦。
5、学生讨论质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当学生讨论质疑的时候,教师要热情鼓励和表扬。因为这种探讨交流、提出观点、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集体的协同发展能力。而且教师可以透过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问题。最终,透过设疑、质疑、激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6、适时指导学生
学生使存在差异性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7、坚持多元评价
反对“一把尺子评判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学习语文学科的自信心。具体说来,有三种策略:1、微笑面对每位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自信心。2、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3、引导学生战胜失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度不同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从书写、背诵、演讲、写作等角度对不同特长的学生进行奖励,使其感受成功后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还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体味得到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就感,就会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的去学习。
另外,不能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地归纳,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学生参与备课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进行备课。这就是所谓的“备学生”。当教师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最好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环节中,本着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解决课后思考和练习,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质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经实践证明,这种让学生提前进入备课环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激励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春》这篇课文时,我运用电脑课件,播放了很多美丽的春景图,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春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音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欣赏春景之美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
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3、摒弃“照本宣科”
走出“照本宣科”困窘,充分调动情感,力求把学生的情感“煽”起来。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一个在教学中只会按部就班运用教参的老师,他的教学也常常是毫无生趣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陶冶情操。语文教师要尽量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创设出激励学生群体阅读的“情场”,就能让语文教学弹奏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情知并进、“文”味浓郁的优美乐章。
4、引导自主探究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旋律,帮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人、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共享对话的喜悦。
5、学生讨论质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当学生讨论质疑的时候,教师要热情鼓励和表扬。因为这种探讨交流、提出观点、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集体的协同发展能力。而且教师可以透过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问题。最终,透过设疑、质疑、激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6、适时指导学生
学生使存在差异性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7、坚持多元评价
反对“一把尺子评判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学习语文学科的自信心。具体说来,有三种策略:1、微笑面对每位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自信心。2、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3、引导学生战胜失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度不同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从书写、背诵、演讲、写作等角度对不同特长的学生进行奖励,使其感受成功后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还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体味得到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就感,就会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的去学习。
另外,不能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地归纳,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