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教育现在在全国搞得如火如荼,那么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该如何进行生本教育呢?下面我就自己探索生本教育过程的总结。
一、合理分组、全面均衡
首先,要了解全班同学的性格,老师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一一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各科成绩等方面的问题。当对全部学生的性格,爱好,成绩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那就要对全班同学进行合理的分组了,合理的分组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
1.每一小组的成绩要均衡。在每一个小组内需得有一名相对各科成绩都比较良好的学生,这样就有利于小组内部的互助学习。
2.在每一个小组内要将性格活泼开朗的与文静内向的同学插开,避免一个小组全部是外向型,另一组全部是内向型的,这样有助于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健全性格。
3.尽量将拥有相同志向的同学分到一个组,同时,尽量保证每个小组男女均衡。
二、循循善诱、渐入佳境
合理分组后,我们就要任命组内每一科成绩良好的同学担当学科带头人,起到小组内的帮扶工作。首先,我们要求作为组内的学科带头人,必须督促组内的每一位同学将该学科的作业及时完成,同时帮助组内的同学及时预习和复习,其次,作为组内的学科带头人,我们要求必须帮助其他的同学进行课外辅导,讲解其他同学不会的知识点和问题,以促进全组内的均衡发展。再者,我们要求作为组内的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去注意观察自己特长科目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作为教师怎样去处理一些学生不会的问题、知识点。并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然后我们会让着一部分学科带头人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尝试着为全班同学讲解一部分习题,并且让课任教师跟踪观察,对学科带头人在讲解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和提出解决意见。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教法、学生的研究方面狠下工夫,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激励,启发思维、开阔思路、疏导疑难。因为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在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时要么出现困难,要么只停留在表层,没有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很难引向深入,很难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细心指导、努力提高
当这部分学科带头人能够比较熟练的讲解习题课时,我们会将这部分学科带头人集合起来,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让他们尝试着去写一部分老师已经讲解过的课文的教案,并自己尝试着去讲这一部分课文,当他们能够熟练的驾驭这一部分课文时,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去展示这一堂课,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写出自己的心得。
四、小组合作、独当一面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通力合作,这部分学科带头人能够顺利完成一堂課时,我们就会要求学科带头人带领自己所在的小组开始针对一堂新课进行预习、设计。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一堂完善的、合理的课时,我们就会让这个小组承担这一节新课的展示。
学科带头人带领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预习设计时,必须做好课前分工与协作。在课前分工协作是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这部分学科带头人既充实了自己,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为了展示一堂充实的课程,他们群策群力,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的,通过这四步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熟练的驾驭一堂课了。
一、合理分组、全面均衡
首先,要了解全班同学的性格,老师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一一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各科成绩等方面的问题。当对全部学生的性格,爱好,成绩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那就要对全班同学进行合理的分组了,合理的分组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
1.每一小组的成绩要均衡。在每一个小组内需得有一名相对各科成绩都比较良好的学生,这样就有利于小组内部的互助学习。
2.在每一个小组内要将性格活泼开朗的与文静内向的同学插开,避免一个小组全部是外向型,另一组全部是内向型的,这样有助于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健全性格。
3.尽量将拥有相同志向的同学分到一个组,同时,尽量保证每个小组男女均衡。
二、循循善诱、渐入佳境
合理分组后,我们就要任命组内每一科成绩良好的同学担当学科带头人,起到小组内的帮扶工作。首先,我们要求作为组内的学科带头人,必须督促组内的每一位同学将该学科的作业及时完成,同时帮助组内的同学及时预习和复习,其次,作为组内的学科带头人,我们要求必须帮助其他的同学进行课外辅导,讲解其他同学不会的知识点和问题,以促进全组内的均衡发展。再者,我们要求作为组内的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去注意观察自己特长科目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作为教师怎样去处理一些学生不会的问题、知识点。并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然后我们会让着一部分学科带头人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尝试着为全班同学讲解一部分习题,并且让课任教师跟踪观察,对学科带头人在讲解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和提出解决意见。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教法、学生的研究方面狠下工夫,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激励,启发思维、开阔思路、疏导疑难。因为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在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时要么出现困难,要么只停留在表层,没有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很难引向深入,很难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细心指导、努力提高
当这部分学科带头人能够比较熟练的讲解习题课时,我们会将这部分学科带头人集合起来,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让他们尝试着去写一部分老师已经讲解过的课文的教案,并自己尝试着去讲这一部分课文,当他们能够熟练的驾驭这一部分课文时,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去展示这一堂课,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写出自己的心得。
四、小组合作、独当一面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通力合作,这部分学科带头人能够顺利完成一堂課时,我们就会要求学科带头人带领自己所在的小组开始针对一堂新课进行预习、设计。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一堂完善的、合理的课时,我们就会让这个小组承担这一节新课的展示。
学科带头人带领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预习设计时,必须做好课前分工与协作。在课前分工协作是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这部分学科带头人既充实了自己,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为了展示一堂充实的课程,他们群策群力,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的,通过这四步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熟练的驾驭一堂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