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适应的双重性与调适取向的多样性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e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人类学的创立与发展极大地得益于生物学的进步。但文化适应决然不同于生物适应,文化除了对特定生态环境的适应外,还包含着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那么,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自然就决定了文化适应的复杂与多变。其调适取向的多样化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其他文献
1990年1月至2000年8月,笔者对32例陈旧性肘关节脱位患者,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司马光认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诗歌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含蓄而意在言外。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说:“含蓄者,意不泄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学会剥茧抽丝,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一、拨开云雾见青天——含蓄艺术的具体表现  别林斯基曾说:“诗人是画家,而不是哲学家”,要想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诗歌宜
目的 探索SD大鼠下丘脑-小脑神经通路在躯体-内脏反应整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在大鼠小脑深部核团定点微量注射生理盐水(A组),组胺H1受体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