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坛中学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eng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校十址,600余名教职员工,4000多名在校生,日坛中学教育集团自2015年
  4月正式成立,在短短一年内经历了融合与超越,校长刘子远以东北人特有的豪放和锐气,带领崭新的北京日坛中学教育集团师生走进了“阳光”教育。今天《中国教师》杂志对话刘子远校长,分享刘子远校长在日坛中学集团化办学进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请您介绍一下日坛中学教育集团的基本情况?
  :日坛中学建立于1963年,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校。
  学校先后合并光华路三小场地、光华路中学、同仁中学、一一九中学,在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建立了北京市日坛中学分校,有联盟校日坛中学实验学校(原中旅附中),其中贵阳分校和日坛中学实验学校为独立法人校。2015年
  4月,一一九中学并入日坛中学之后,学校更名为日坛中学教育集团,形成了拥有600余名教职工、4000余名在校生、三校十址、跨学段、跨区域、跨省份的教育集团。
  :教育集团成立之初,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教育集团虽然成立了,但几所学校的实力甚至是地域文化的差异,是教育集团成立之初面临的巨大问题。抓融合、抓稳定、抓成绩,成为我第一年工作的主要思路。
  第一是结构调整,形成格局。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原来的日坛中学高中一、二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国际部)在本部就读,而高三和初三年级却在四惠校区上课。这种分散的布局,导致高三孤军奋战,知识结构上的断层,阻断了高三教研组与高一、高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我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格局,将教育集团本部、高中部整合在一个校区,本部初中部和国际部整合在一个校区、四惠校区调整为新的初中校、初中部甘露园分校、东润分校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再加上日坛中学贵阳分校、日坛中学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三个校区)、阳光上东小学,形成了日坛中学教育集团现有的“三校十址”格局,使教育集团格局初步形成。这样的格局,保证了日坛中学的初中能够做大,虽然“先做大、再做强”的思路充满了逆向思维的意味,但这样的做法可以保证日坛中学高中部有充足的生源,从生源角度保证日坛教育集团的成绩。
  第二是逐步融合,稳中求进。要管好一所中学,校长不仅要具备教育家的素质,更要具有军事家的谋略和战术,特别是在教育集团化的进程中,校长的身上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一个管理者的特征。融合是现阶段教育集团化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日坛中学的现实情况,在稳定中求融合是最为关键的。于是,我采取了分步骤的融合方式。对于初三、高三学生,采用了“学生不融合、教师也不融合”的方式,这样规避了合并磨合期出现问题,影响学生的中考和高考备考。针对初二、高二年级采用了“学生不融合、教师融合”的方式,即教师在同一办公室办公,但学生分开上课的形式,这样既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又避免了学生因入学成绩的差异,而形成的不适应课堂教学进度的问题。而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则完全弥合了这种差异性,采用了学生和教师完全融合的方式。
  分步骤的融合方式,实现了学校的平稳过渡,并保证了学校成绩的平稳提升。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一一九中学的高考成绩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本科率达到95%以上,较往年70%的本科率有了明显提升。日坛中学的成绩也取得了新的突破,600分以上的学生超过40%,一本率超过85%,本科率100%。实现了优质资源校与被整合学校的双赢。
  在融合方面,我也考虑到细节。比如在校服是否需要更换的问题上,我采取了民主调研的方式,结果显示:高三学生极少数主张更换校服,而高二学生大部分主张更换校服,这样我就采纳了民主调研的结果,高三学生不换校服,高二学生统一更换日坛中学的校服。这样的小事往往关涉稳定大局,不容小觑。
  :您的办学理念是什么?与之前学校的理念是否有所差异?
  :我认为,一所学校的成长离不开原有的根基,因此在办学理念方面,我坚持“在继承中发扬”的原则。先继承后发展,“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最好的继承”。日坛中学之前的发展理念为“弘扬人文思想,坚持科学精神,奠基阳光人生”。我将这一理念丰富为“弘扬人文思想,坚持科学精神,培养核心素养,奠基阳光人生”,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核心素养的内容,这也是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
  日坛中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理想远大、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有较高科技素养与艺术品位、形成良好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综合素质水平优秀的毕业生”,我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一个较为短期的目标和任务: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本,以日坛中学在我的任期内得到特色发展和长足进步为最高追求,将日坛中学建设成为北京市CBD核心区高品质的优质学校。
  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组织形式,形成资源共享、抱团发展、集成创新的办学新格局,整体提升区域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教育集团要以资产和教育教学为纽带,充分发挥优秀学校的教育教学优势和品牌效应,通过资产和人员重组、输出教育管理,实行连锁办学,盘活学校存量资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造薄弱学校,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教育集团管理中您是如何实践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呢?
  :日坛是祭奠太阳的神坛,体现太阳精神,发光发热,普照大地;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日坛中学因太阳而得名,日坛中学的教育也同时具有太阳一般滋养万物、指引方向的特质。太阳对不同的动植物都是平等的,也符合教育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因此日坛中学的教育应该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开展的,如阳光一般惠及每个学子,给予生命力量,这就是日坛中学所推行的“阳光教育”:打造阳光教育品牌,架构阳光课程(充满智慧的课程)、实行阳光管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阳光心理(幸福开心快乐)、奠基阳光人生(积极向上,不求回报,服务社会)。   我信奉教育从差异开始,以差异告终,这其实就是教育对“以人为本”的另一种演绎。在管理上,作为一名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校长,我很能理解教师的想法,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一政策是否能够得到教职工的理解,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接纳,接纳了才能够保证贯彻的质量。
  而在教学方面,我主张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亲身的尝试体验,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的目的不是将人拉到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以课堂为载体的现代学校教育形式,教师要在课堂和活动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趣,要有激动教学的心情,要激励学生的志趣和意志;学生要感受教师的真情,要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感动,这样才能感悟教育的哲理。
  :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日坛中学的办学点分散在朝阳区各处,各个校区距离较远,此外在贵州省的分校也需要投入精力管理,这种时空上的割据,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我希望在未来的管理中可以逐步实现这样几个目标:一是扁平化管理,管理层次少、简政放权、统一指挥、消除内耗,管理幅度大,管理效能高,是一种人性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二是实现网络化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互联网 教育”的优势,降低和减少管理损耗,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和效果;三是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一整套管理标准和制度,使集团内部管理更加专业化、现代化、标准化、制度化。
  :集团化办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在这方面,您做了哪些尝试与努力?
  :在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方面,我以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为前提,合理配置和整合学校资源,理顺工作关系,规范管理行为,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突出重点、办出特色”的全新管理理念。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师资队伍、统筹课程资源、统筹教学管理、统筹资源配置、统筹质量保障。健全集团内教师流动激励机制,推进教师主动流动;建立教育集团内教师流动监督机制,保证流动教师数量;建设教育集团内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组建集团内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伴随着教育集团的扩张,并没有那么多的教师可输出。因此,集团化办学常常会出现优质教育分化的问题。我认为,在分化还是复制的问题上,关键是如何界定优质资源。标准和制度、实施方法或策略是可以复制的;优秀教师是可以“传帮带”的,是可以培养的。集团化办学的优质资源分化的原因都是资源跟着人(优秀教师)在走,如果是文化(从管理理念到行为)的输出,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国际上IB教育集团,输出的是标准,课程实施标准、质量检测标准等,因此实现了集团化的质量保障问题。
  这方面,我信奉冯恩洪的一句话“一流的单位出标准,二流的单位出品牌”。因此,未来日坛中学教育集团所输出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是一个或一队教师、也不是一个响亮的品牌,而应当是一套经得起推敲的教学和管理标准。
  :您对教育和集团化管理的关系有何种思考?
  :首先我认为,做教育要确立“高品质、高标准、高起点、高站位、高质量”思路,而这样的办学思路是在“校长爱岗位,领导爱教师,教师爱学生,学校爱家长,家长爱学校”的指导原则下实现的。
  在实践操作中,我充分挖掘日坛中学的传统优势:品牌优势、地理优势、师资优势、课程优势、艺术教育优势(金帆交响乐团、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国际教育优势、外交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架构新的课程体系,形成日坛中学的特色课程。如我校学生参与戏剧节演出拿了大奖,我就在考虑开发成表演课程。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课程有特色学校才能有特色,我校是“翱翔计划”课程基地校,学校正在考虑利用这个平台开发院士、教授工作站,作为学校科技方面的特色课程。
  在集团化的管理中,我按照“横管一个面,纵管一条线”的做法执行。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效果。
  名校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者,作为政府和社会教育投入的受益者,理应承担起反哺社会、回报社会,为政府分忧的使命。因此,集团化办学也是名校最大限度地回报社会,向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服务的操作平台和有效载体。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将优质教育资源的边际效益发挥到最大,从教育视角增加社会福祉,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吕丹
  lda3_14@126.com
其他文献
夜已深,终于找到一段时间,剥离纷繁复杂的种种事情,说出部分往事,仅为追忆恩师的音容笑貌,梳理如麻的心情。  求 学  1996年春季,我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考入中科院遥感所图像室,经导师朱重光教授推荐,正式跟随李小文老师从事定量遥感方面的研究。李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究多阶段目标决策遥感反演方法,其中的核心是构造不确定性和敏感性矩阵。刚接手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这个工作是李老师所倡导的对地遥
每年五月中上旬,美国各大学会迎来毕业季。我有幸观摩了伯克利音乐学院5月8日晚上的毕业晚会和5月9日上午的毕业典礼。作为世界最顶级的现代音乐学院,由即将离开校园的未来明星们呈现的毕业晚会令人震撼,这并不意外,但其毕业典礼场面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环节设计之新等却未曾想到,令人大开眼界,也引发我的思考。  伯克利音乐学院地处波士顿市区的中心地带,寸土寸金之地使该校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广场,也没有能够容纳
编者按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or World Reading Day)。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于1995年,旨在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重庆奉节县永安中学,一所普普通通的乡镇中学,38年前,在这里,我走上三尺讲台,开启教书生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要播撒创新的火种。说到教育创新,我想从科技创新、教学创新与师培创新三个方面谈谈一位山区教师的探索与感悟。  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源泉是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我们才能在科技创新中获得灵感。在学校,我除了要承担初中历史教学、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外,还包括全校义务性科技辅
图书简介:  《右手粉笔左手书—陈海燕教育漫笔》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录的是语文特级教师陈海燕老师的班级故事、从教心绪、教学札记以及生活随想。全书共分四个板块,包括灵犀乍现、行走记忆、字里行间、此间相遇。  这是一个走在教育路上的思考者的影像记录。文字无声而心绪涌动。无论是校园内外的一颦一笑,讲台上下的一张一弛,还是师生间的一喜一怒,都透着些轻喜剧的跳跃感和俏皮味。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颇感意
王欢校长可谓京城教育界的传奇人物,1981年从北京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在北池子小学、和平里四小任语文教师;2002年任分司厅小学校长;2005年任府学胡同小学校长;2010年任史家小学校长;2011年“一长执两校”,同时任东四七条小学校长。从教30余载,换过6所教育单位,而每次调任,她都会给原单位留下一份傲人的业绩。这样一位女校长身上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与魔力?为解开谜团,我们专程前往史家小学对王欢
郑新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国家级专家团队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队伍示范建设项目指导专家。  2006—2010年,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致力于探索“县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2007年考察世界银行在罗马尼亚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后,在中国西部七省八县试点“以导师
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前身是1946年创办的“张家口市立中学”,此后辗转于太行山区;1946年底,迁至革命圣地西柏坡附近;1949年,迁入北平;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建新校址。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老解放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一所中学,校名由郭沫若题写,意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建校70年来,一零一中学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科学家、艺术家、学者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江苏省新沂市教科所根据教学实践的广泛调研和各地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导学案”这种备课方式。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导学案”是一种有效的备课方式,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我校作为市课改实验学校之一,也采取了这种备课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导学案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引导。因此在导学案设计时,应立
为什么是茶文化课程  从生活中学习,把身边的事物转化为学习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价值认同—这是校本课程秉承的基本理念。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曾被誉为“绿茶之王”,河南省信阳市雷山小学地处浉河支流流域,背靠震雷山,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当地百姓素有种茶、喝茶的习惯,因此,开发茶文化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雷山小学在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的支持下,进行了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