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的农妇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公室主任老夏讲了一个农妇好客的故事,同事们笑得前仰后合,有的还笑出了泪水。
  老夏说,他20多年前在一个叫大南的人民公社当干部。当地有一中年农妇十分贤惠好客,不管见到谁,她都会说:“哟!有空到我家做客吧,没啥好招待,吃个饱饭还是有的嘛!”但那偏偏是一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少得可怜的一点粮食都得靠生产队供应,不够就去挖野菜补充,再不够只好一天吃两餐甚至吃一餐,谁家都不宽裕,因此,农妇虽然好客,但纯朴善良的人们又有谁会真的到她家去吃饭啊?
  邻村有一很有威望的大伯(跟农妇家沾点亲戚)至少被她邀过二三十回了,每回他都婉言谢绝:“好啊!多谢了,下次一定去。”有一次,这位大伯到农妇家那个村办事,忽然想起好客的农妇来,心中甚是过意不去:人家都邀了几十次了,该是真心实意的了,可咱一次都没去过,真是理亏,这回到了这里,说啥也要去吃她一餐了,否则让她知道,下次见面又要遭她数落。于是到村头供销社里用仅剩的一点糖票换了一斤红糖,拎着就往农妇家走去。这会农妇正在院子里纺织夏布,远远地见大伯手上提着东西走来,心中咯噔一下:糟糕,他大伯这回真来了,家中啥都没有,咋办呢?这回人可丢大了。情急之下,她扔下麻丝,假装没有看见大伯,跑回屋里,躲到堂门后面并默默祈祷:他大伯,你最好是有别的事,不要到我家来啊。
  不一会,大伯到了,他左看右看不见了人,心中嘀咕:刚刚还在织布,怎么就不见了呢?忽然看到堂屋门下露出一双脚来,于是很不高兴:“弟妹,你老叫我来作客,可我今天来了,你怎么又躲起来呢?”农妇虽然十分尴尬,但她却机智异常,只见她从门后出来,不慌不忙地捋了捋头发,爽朗地大笑:“是啊,我都请那么多回了,你每次都推说下次再来,今天我见你到了我们村,特地躲起来,看你会不会来,看你还像不像亲戚,要是不来,可就不像自己人了。来来来,快喝茶。”她这么一说,大伯反倒过意不去,心想幸好今天来了,不然又落她口舌。
  接下来农妇唤回十来岁的小儿子,递给儿子一个腊壶(锡制酒壶),让他到叔叔家去借点大米,在儿子走出大门的一刹那,农妇大声说:“供销社要是没酒,就到叔叔家去看看还有没有。”大伯听了忙不迭说:“这日子多难,咱就别打酒了。”农妇说:“你难得来一回,没酒哪成啊。”不一会,小孩回来,将腊壶往泥灶上一放,又出去玩了,接着就传来了农妇的尖叫:“这小鬼,就贪嬉,这供销社没酒卖,难道叔叔家的酒也喝完了?”然后转出来对大伯说:“真是过意不去,供销社的酒卖完了。”大伯忙说:“不碍事,不碍事。”农妇就一边吆喝着脚边的老母鸡,一边回到厨房,她将腊壶弄了个底朝天,倒出了半斤大米。
  农妇用半斤大米煮了四五碗稀饭(当时粮食紧张,待客能用白米稀饭已经很阔气了),然后满满地盛了一大碗端给大伯,非常遗憾地说:“可惜没有打到酒。”这时,小男孩回来了,看到了久违的白米稀饭,急急忙忙地盛了一大碗,也顾不上烫,稀哩哗啦没几下就喝光了,又盛了一碗,三下两下又喝光了,又想去盛,农妇心中着急,脱口就骂:“你这个不懂事的家伙,这么小的人要喝这么多碗,你看人家大伯,这么大的人吃两碗都饱,你是个饿鬼啊,还想吃第三碗,撑死你去。”大伯吃完一碗,刚想去盛第二碗,听农妇这么一说,觉得很是不好意思,便放下碗,咽了一口口水:“哎呀,中午吃得太饱了,到现在还没饿,实在吃不下了。”农妇忙不迭起身:“他大伯,你千万别多心,我这是教小孩,你就放开吃吧,我煮了一大锅稀饭呢。”大伯心想: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吃了,要不准被她讥笑,说我是饿鬼。于是起身离席:“真的,真的中午吃太多了。”农妇暗暗地嘘了口气:要是大伯真的再吃一碗,那可丢死人了,锅里只剩半碗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一方面为农妇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遭遇感到好笑,一方面又要为农妇的机智和灵活喝彩,但是,想得更多的还是那段历史。
其他文献
真题再现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陶甗  我看见陶甗,如同看见五千年前先民围火而坐的一场盛宴。沸水在鬲中翻滚,蒸汽带着鱼肉的香味弥漫,男人放下手中的猎物举爵齐眉,女人围上作裙添柴加火。  泥质。灰陶。烈火中煅烧而成,陶窑的薪火千年不灭。通体绘有褐色彩纹,远古陶艺工匠的技艺令人折服倾倒!  上甑。下鼎。腰圆。三足。上部,无底甑,盛放鱼肉菜蔬。中部,甑底布满圆形箅孔,供汽蒸食。下部,鬲,形似鼎而无耳,存水。  鼎。罐。甑。釜。鬲——早
1  翡翠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我正仰头望着店里不同角落的三个摄像头出神,竟没有意识到店里有个陌生人四处走动。  待回过神来,只见一个女孩儿趴在玻璃上,那聚精会神的样子像是参观博物馆里的文物,大气不出地盯着我们的镇店之宝——八仙过海翡翠浮雕,那是店主用他父亲的信誉外加两个旗下公司的公章换来的宝贝。  “小妹妹,这个可不便宜。”我提醒着。  她转过头来说:“那是,明朝的古董可不宝贝嘛。”  我先是一愣
究竟何为成熟?余秋雨给成熟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成熟,是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我深以为是。  很多时候,我们凝滞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过分追求自己在人群中的口碑,这其实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真正的成熟应是尼采口中的“成为你自己”,应像苏格拉底一样执着于“让自己的太阳发光”,而非追求口碑的远扬而失去了“自我”。人在寻找自我王冠的同时,既学会了弥补曾经的缺憾,又学会了放眼更远的未来
到炉蓖儿子元宝这辈儿,老金家已经是五代单传。  元宝赶上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第一胎生一闺女。  五年后,在炉蓖给村主任塞了两万块钱后,元宝媳妇欺上瞒下偷着生了二胎。炉蓖不满意,花了两万也没能生个传宗接代的。  元宝苦口婆心给父亲解释,如今的社会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炉蓖把眼一瞪:一样?下代能姓金?  元宝说,不姓金也有我们金家血脉。  那你死了后埋坟茔里,脚头起有人吗?炉蓖斜睨了元
70年代初,由于“文革”的原因学校几年没有招生,1972年四医大口腔系才恢复,中间断层了几年。我们是“文革”后第一批口腔系学生,学校和医院对我们很重视,老教授们几乎都给我们上过课。  当时他们刚刚“解放”,教授们的孩子几乎都不在他们身边,有的上山下乡受教育,有的去了马场劳动。教授们常对我们说:“看见你们就想起我的孩子,你们年龄相差不大。他们如果能像你们一样上大学就好了。”所以,教授们把对自己孩子的
闲暇之余做顿饭,在我看来也是件乐事。  家里掌勺的是我爸,因为我妈不喜做饭,恰好我爸又做得挺好吃。我妈虽不喜做饭但做饭其实不错,除去没有肉外,清淡可口,营养丰富;我爸所擅长的是炖肉、煎牛排、烤羊腿一类;轮到我做饭,这些肉的“下场”,就全部成了煎腌好的培根。从中式大厨那里习得做饭是不易的,许多问题上的模棱两可(来点儿酱油,倒点儿醋)和细节上的精准具体(蒸蛋的蛋里面加温水,蒸锅里面加凉水)让我难以掌握
说起《西游记》,自然少不了六小龄童,这位名叫章金莱的艺术家。早在1982年挑选演员时,章老爷子就推荐了章金莱。但导演有些犹豫,因为当时的六小龄童只有23岁,名不见经传,也没有任何表演经验。此时,章老爷子只说了一句:“他是我的儿子,我亲自来教他。”就这样,导演把六小龄童带进了剧组。  拍摄的过程比想象的更加艰难。当时的六小龄童眼睛近视,暗淡无光,为了克服这个缺陷,他早上看日出,傍晚看日落,白天眼睛盯
那个叫肖刘的村子,是我生命的原点。大集体时,一年忙到头还不够吃的,若遭灾歉收,春荒头村路上便会涌现外出讨饭的人流,母亲也曾带着我和结巴三哥夹在这人流之中。实行大包干又是一重天,不久,我家由原来的一个大家变成了几个小家。母亲的离世,使得少言寡语的父亲变得更加沉默了。   高中的书没法再读了,我只得回到老家那低矮的草屋。我小时候放过猪、放过牛,可如今,农活还得从头学起。好在父亲是个种田的老把式,各种
湖北有句方言,叫作“问客杀鸡”,原意是主人问客人想不想吃鸡,如果想吃就杀,不想吃就不杀。后来,意指主人不真诚,虚情假意接待客人。與之相反的是,老家乡下常用“来客杀鸡”赞扬那些热情好客的主人。  依稀记得,以前农村养鸡大多是为了补贴生活,通常,每家只养一只公鸡配种、打鸣,其余基本是产蛋的母鸡。鸡蛋除了给小孩儿补身体、接待客人,几乎都拿去市场卖了换油盐酱醋。平时,只有接待贵客才会杀鸡,而自家杀鸡吃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