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网络结构的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关键种识别

来源 :中国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ke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016-2019年浙江南部近海底拖网采集的主要鱼类进行食性分析,并结合前期摄食习性资料,以种间营养关系为基础构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的食物网拓扑,以拓扑网络指标结合KPP运算确定该海域的鱼类群落关键种.结果表明:(1)对浙江南部近海的34种主要鱼类开展胃含物分析,共形成营养连接数276对.(2)拓扑食物网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点度(degree,D)、人度(in-degree,Din)、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BC)、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CC)和信息中心性(information centrality,IC)最大,表明与其产生摄食联系的物种数目最多,其信息交换的控制能力最强,对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的出度(out-degree,Dout)、拓扑重要性指数(topological importance index,TI)最大,表明捕食该物种的鱼种类数最多,揭示其物种信息扩散能力最强.(3)带鱼的关键性指数(keystone indices,K)、下行关键性指数(top-down keystone index,Kt)最高,表明对群落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最大,且下行控制效应最大;七星底灯鱼的上行关键性指数(bottom-up keystone index,Kb)和值最大,表明对群落的上行控制效应最大;(4)通过KPP运算验证带鱼对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种间信息的传递起决定作用.本研究通过计算11种拓扑关键性参数结合KPP运算筛选群落结构关键种,发现带鱼和七星底灯鱼在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带鱼为关键捕食者,七星底灯鱼为关键被捕食者.
其他文献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西沙群岛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珊瑚礁鱼类,本研究综合2018-2020年的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表明,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目前共发现珊瑚礁鱼类315种,区域物种密度为12.6种/km2.七连屿珊瑚礁鱼类隶属于12目49科,以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79.05%;其中28科鱼类(加上未发现的小带鳚科,这29科鱼类组成了印度太平洋珊瑚礁鱼类的大部分物种)占总物种数的89.52%.从科级层面对南海岛礁鱼类聚类分析表明,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与越南近岸三个珊瑚礁岛鱼类相似度最高
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实施25年来,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方案质量出现下滑趋势,水利部和部分省区组织开展了方案质量抽查,但多局限于内业文本检查评比,检查内容和形式相对简单,对方案编制领域的促进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基于工作实践,分析了水土保持方案质量评比常规做法的弊端,从内业审核、外业审核、落实情况检查等角度丰富了质量评比的内容和形式,并对质量抽查结果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是西藏高原重要的土著裂腹鱼类,本研究调查了藏南内流湖泊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种群生态学,对180尾高原裸鲤寄生蠕虫进行种类鉴定和感染数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由5个物种构成,分别为聂氏拟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
张振文,1989年参加工作,现任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扎根基层30多年,一直奋战在水保一线,他始终以负责、求实、创新的精神,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上勤勤恳恳,业务上精益求精,团结同志,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他热爱的水土保持事业.
期刊
对全国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是水土保持法赋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梳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展情况,分析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探究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功能定位,从完善体系、优化技术、加强应用、科学组织、总体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以及相应保障措施.
为了解峡江水利枢纽鱼道过鱼效果,采用张网法和截堵法,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2020年4月、2020年8月对峡江水利枢纽鱼道的过鱼效果开展季度调查.鱼道内共采集鱼类4605尾,计42种,隶属于4目、9科、34属,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体长范围为2.3~48.5 cm,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银(Squalidus argentatus)、蛇(Saurogobio dabryi)、翘嘴鮊(Culter alburn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
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防治广西岩溶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必要.通过对江村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监测,分析该区域治理后水土流失面积消长情况,总结小流域治理成效.结果表明,治理后的江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较2016年减少了462.77 hm2,土壤侵蚀强度降低了25.66 t/(km2·a),江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
根据平凉中心城区地形地貌特点和雨洪资源条件,在指出城区生态湿地建设存在汇流蓄储设施少、雨洪资源重“排”轻“蓄”、生态湿地缺乏全面规划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南部山区径流截蓄与城区雨洪资源化集蓄利用结合起来,建设泾河滩地型、流域层级接续式、城区多点式生态湿地,全面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建设空间,构筑城市生态屏障,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并加强湿地动态监测,实现智慧韧性监管.
防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现阶段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高质量发展视角,研究了新时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和模式,从做好方案设计和审查、推进动态和全过程监管、加强人才培养和引导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降雨侵蚀力(R)是测算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该因子的准确计算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将经典算法作为基准值,通过对比章文波模型与经典算法的有效系数,分析当前江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R因子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研究得出:红壤坡耕地的侵蚀性降雨量标准为14.6 mm;章文波模型的α、β参数由公式算取比用冷、暖季取值再计算降雨侵蚀力更为准确.结论可为R因子的修正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