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我被老爸、老妈硬拉着看了一场话剧。虽然之前我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态度:“我不喜欢看话剧,要去你们去!”但老妈用她一贯一惊一乍的语气说:“儿子,这是全国十大经典小剧场话剧,全国巡演已超过200场,曾创下连续32场爆满的记录,原班人马好不容易来哈尔滨演出,我们一定要去看!”
“不去!”我断然拒绝,为了加重拒绝的分量,我使出杀手锏:“再过几天就期末考试了,我得看书!”真是,为了看话剧而不温习功课,有这样的父母我能学习好吗?!老妈果然开始沉吟,但老爸却开了口:“去看看吧,小的时候多看几场话剧,会记一辈子。”
我只好跟他们出门了。见我一直撅着嘴,老妈悄悄将我的Ipad2装进包里:“如果你觉得没意思,自己玩会儿游戏。”我对她的行为嗤之以鼻,我是那么幼稚的小孩吗?!
坐在车上,我戴上耳机听歌,但老爸老妈的对话还是钻进我的耳朵里,老妈说:“记得我5岁那年,爸妈曾领我们姐俩看过一出话剧《于无声处》,我还记得江青从一扇门里钻出来的样子,但那时候太小了,坐不下来,看一会儿便闹着回家,现在才理解,当时爸妈怎么会那么生气地领着我们离开。”
我撇嘴:还批评我,你小时候也不懂事。
“这你可没法和我比,我是看哈尔滨话剧院演的话剧长大的,”老爸开口了:我记得看过的话剧有《先锋战士》《赫哲人的婚礼》《枫叶红了的时候》,还有《吉他轻轻弹》《阴谋与爱情》,最后一部是《蛾》”。老爸还说,他初二的时候和同学一起编了一出校园话剧,平均一分半钟拉一起幕,演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乐够呛,说:“你们拉幕玩呢”。
听到这儿,我偷偷地乐起来:没想到那么严肃的老爸,小的时候也有糗事!不过老爸老妈小时候太可怜了,没有万达,没有电脑,没有Ipad,就能眼巴巴地看几场话剧,不过奇怪了,听他们说起从前,好像还挺开心。
来到青年宫的先锋剧场,我们找到VIP区,票是老妈提前订好的,280元一张,三个人840元,这些钱够我下多少个游戏啊!老妈太能乱花钱,记得那年去上海旅游,上海大剧院上演《艳遇》,老妈非要买票去看,在大剧院门口遇到一个倒票的人,握着三张380元一张的票,老妈也不怕上当,当即数了1200元钱给他。
飞机上发的饭没吃完老妈都要带下飞机,说晚饭省了,可是花钱买票她却连眼都不眨,后来老爸说:“你妈不爱吃不爱穿,就爱看,这样的人都病得不轻”。
我表示严重同意,但话说回来,《艳遇》还是挺好看的,演员有夏雨,高圆圆,剧里还有一个大浴缸,舞台后面还有一个乐队现场伴奏,我始终记得一句台词:“领导,你下次上完厕所,请记得冲马桶!”然后当的一声,舞台黑了……
那天我要看的话剧名叫《我不是李白》,讲的是一个人,为了躲债,假装精神病来到精神病院。那部剧里有三个精神病:白兰度、某某、领导,他们仨太有意思了,每次出场都排着队“一、一、一一一”地喊,都不会说“二”。剧里还管那个护士叫“阿拉蕾”,阿拉营我可知道,鸟山明漫画里的机器人,但我不知道阿拉营可以这么解释:“阿拉出去就营死你!”
总之,《我不是李白》太好玩了,我从头笑到尾,老爸老妈更是乐得前仰后合,看来这部戏符合他们在票上印的宣传语:“不管你是玉树临‘疯’、‘疯’华绝代,还是高‘疯’亮节,请来这里与我们‘疯’场作戏,谈笑‘疯’生”——反正我老妈是乐疯了。
不过这部戏也不全是疯笑:精神病院里有个惠芳阿姨,她其实没病,她老公死得早,她捡饮料罐把儿子拉扯大,供他念书,后来儿子要结婚,家里就一间房,惠芳阿姨说要不她去住敬老院吧,但她儿子说邻居该讲究他了,于是他让惠芳阿姨去住精神病院,这样邻居就不会说他了,还说住一阵就把她接回去,可过了一年也不见儿子来接惠芳阿姨……看到这儿,我发现老妈在拼命地抹眼泪,而且,坐在我左边的阿姨也在用纸巾不停地擦眼睛,看话剧也能看哭吗?这我可头回听说,其实我想对老妈说:不是所有的儿子都会那样,我就不会。
《我不是李白》有两个小时那么长,演到最后,我支持不住了,要去卫生间,老妈居然盯着舞台,头也不回地说:“自己去吧。”这可太不像她的风格了,以往,我走到哪儿,她就不放心地跟到哪儿。不过,老妈不跟着太好了,我乐得自己去探险。
先锋剧场的厕所又大又空旷,我刚要离开,就听到隔壁间有冲水声,然后走出来一个人:他不是、不是刚才在舞台上表演的白兰度吗?!他还穿着精神病院的病号服呢,对着镜子拢了拢头发之后,白兰度离开了,我兴奋地瞪大眼睛:原来话剧这么好玩,演员随时会出现在你的身边。我得把这事告诉老爸老妈去。
那天看话剧,我带了Ipad2也没玩上,不过,它倒和我一起看了一场有趣的话剧。刚刚老妈趴在电脑前敲敲打打,我问她在写什么,她说给杂志写一篇读书稿,就关于我们那天看的《我不是李白》。
我糊涂啦:“那是话剧,不是书,你跑题了。”老妈一笑:“我就是想告诉大家,看一部好话剧,胜过读一部好书。”我想想那天全场的笑声,隔壁阿姨的眼泪,偶遇白兰度,再想想老妈的话,然后表示赞同地点了点头。
“不去!”我断然拒绝,为了加重拒绝的分量,我使出杀手锏:“再过几天就期末考试了,我得看书!”真是,为了看话剧而不温习功课,有这样的父母我能学习好吗?!老妈果然开始沉吟,但老爸却开了口:“去看看吧,小的时候多看几场话剧,会记一辈子。”
我只好跟他们出门了。见我一直撅着嘴,老妈悄悄将我的Ipad2装进包里:“如果你觉得没意思,自己玩会儿游戏。”我对她的行为嗤之以鼻,我是那么幼稚的小孩吗?!
坐在车上,我戴上耳机听歌,但老爸老妈的对话还是钻进我的耳朵里,老妈说:“记得我5岁那年,爸妈曾领我们姐俩看过一出话剧《于无声处》,我还记得江青从一扇门里钻出来的样子,但那时候太小了,坐不下来,看一会儿便闹着回家,现在才理解,当时爸妈怎么会那么生气地领着我们离开。”
我撇嘴:还批评我,你小时候也不懂事。
“这你可没法和我比,我是看哈尔滨话剧院演的话剧长大的,”老爸开口了:我记得看过的话剧有《先锋战士》《赫哲人的婚礼》《枫叶红了的时候》,还有《吉他轻轻弹》《阴谋与爱情》,最后一部是《蛾》”。老爸还说,他初二的时候和同学一起编了一出校园话剧,平均一分半钟拉一起幕,演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乐够呛,说:“你们拉幕玩呢”。
听到这儿,我偷偷地乐起来:没想到那么严肃的老爸,小的时候也有糗事!不过老爸老妈小时候太可怜了,没有万达,没有电脑,没有Ipad,就能眼巴巴地看几场话剧,不过奇怪了,听他们说起从前,好像还挺开心。
来到青年宫的先锋剧场,我们找到VIP区,票是老妈提前订好的,280元一张,三个人840元,这些钱够我下多少个游戏啊!老妈太能乱花钱,记得那年去上海旅游,上海大剧院上演《艳遇》,老妈非要买票去看,在大剧院门口遇到一个倒票的人,握着三张380元一张的票,老妈也不怕上当,当即数了1200元钱给他。
飞机上发的饭没吃完老妈都要带下飞机,说晚饭省了,可是花钱买票她却连眼都不眨,后来老爸说:“你妈不爱吃不爱穿,就爱看,这样的人都病得不轻”。
我表示严重同意,但话说回来,《艳遇》还是挺好看的,演员有夏雨,高圆圆,剧里还有一个大浴缸,舞台后面还有一个乐队现场伴奏,我始终记得一句台词:“领导,你下次上完厕所,请记得冲马桶!”然后当的一声,舞台黑了……
那天我要看的话剧名叫《我不是李白》,讲的是一个人,为了躲债,假装精神病来到精神病院。那部剧里有三个精神病:白兰度、某某、领导,他们仨太有意思了,每次出场都排着队“一、一、一一一”地喊,都不会说“二”。剧里还管那个护士叫“阿拉蕾”,阿拉营我可知道,鸟山明漫画里的机器人,但我不知道阿拉营可以这么解释:“阿拉出去就营死你!”
总之,《我不是李白》太好玩了,我从头笑到尾,老爸老妈更是乐得前仰后合,看来这部戏符合他们在票上印的宣传语:“不管你是玉树临‘疯’、‘疯’华绝代,还是高‘疯’亮节,请来这里与我们‘疯’场作戏,谈笑‘疯’生”——反正我老妈是乐疯了。
不过这部戏也不全是疯笑:精神病院里有个惠芳阿姨,她其实没病,她老公死得早,她捡饮料罐把儿子拉扯大,供他念书,后来儿子要结婚,家里就一间房,惠芳阿姨说要不她去住敬老院吧,但她儿子说邻居该讲究他了,于是他让惠芳阿姨去住精神病院,这样邻居就不会说他了,还说住一阵就把她接回去,可过了一年也不见儿子来接惠芳阿姨……看到这儿,我发现老妈在拼命地抹眼泪,而且,坐在我左边的阿姨也在用纸巾不停地擦眼睛,看话剧也能看哭吗?这我可头回听说,其实我想对老妈说:不是所有的儿子都会那样,我就不会。
《我不是李白》有两个小时那么长,演到最后,我支持不住了,要去卫生间,老妈居然盯着舞台,头也不回地说:“自己去吧。”这可太不像她的风格了,以往,我走到哪儿,她就不放心地跟到哪儿。不过,老妈不跟着太好了,我乐得自己去探险。
先锋剧场的厕所又大又空旷,我刚要离开,就听到隔壁间有冲水声,然后走出来一个人:他不是、不是刚才在舞台上表演的白兰度吗?!他还穿着精神病院的病号服呢,对着镜子拢了拢头发之后,白兰度离开了,我兴奋地瞪大眼睛:原来话剧这么好玩,演员随时会出现在你的身边。我得把这事告诉老爸老妈去。
那天看话剧,我带了Ipad2也没玩上,不过,它倒和我一起看了一场有趣的话剧。刚刚老妈趴在电脑前敲敲打打,我问她在写什么,她说给杂志写一篇读书稿,就关于我们那天看的《我不是李白》。
我糊涂啦:“那是话剧,不是书,你跑题了。”老妈一笑:“我就是想告诉大家,看一部好话剧,胜过读一部好书。”我想想那天全场的笑声,隔壁阿姨的眼泪,偶遇白兰度,再想想老妈的话,然后表示赞同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