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谐谑精神在Op.35第一乐章的渗透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xia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谐谑曲是一种器乐体裁,它经历了由玩笑、戏谑的浅层含义向更具有哲理性内涵发展的转变。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将谐谑曲的内涵发展至一个更具有戏剧性冲突,包含复杂感情的高度。本文通过对肖邦谐谑精神的梳理,选取《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论述其谐谑精神在音乐结构、旋律形态及和声色彩等方面的渗透,并指出肖邦的谐谑精神与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创作潮流及自身经历高度关联。
其他文献
轮指是琵琶右手技法中难度较大的技法之一。在琵琶曲《春雨》中,不同种类的轮指技法被频繁使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通过对乐曲《春雨》中的轮指的分析,找到轮指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轮指练习过程中,部分演奏者会涉及触弦角度与力度有误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手型与发力点可以解决触弦角度与力度的偏差,进而演奏者能够提高演奏时轮指的质量。
《火鸟》是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时期的代表性交响乐作品,后被改编为钢琴版本。如何通过钢琴的演绎,体现出乐队原作的交响化特征,成为改编版演绎的关键。文章运用对比研究法,对乐队原版与钢琴改编版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将钢琴版的特殊技法特征和实际演奏中交响化的体现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交响化思维、运用特殊演奏技巧、交响化的演奏处理等方式,最终实现改编作品的交响化演奏。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演唱方式,具有较强的参与性。通过合唱能够促使人本身的责任感、团队素质等得到加强。在合唱中会有指挥者,指挥者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合唱指挥者本身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备合理运用挥拍语言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得合唱获得更好的效果。文章在对合唱指挥中的挥拍动作以及挥拍语言基本功能进行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合唱指挥中挥拍语言的作用,同时提出了提升合唱指挥挥拍语言艺术性的路
红色歌剧排演是高校声乐教学实训专业技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本研究通过调研认为,红色歌剧排演的课程改革和思想教育意义都很重要;多种形式的红色歌剧排演以浸润的形式而有利于排演的艺术实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歌剧表演课程实践模式,以及科学落实课程思政和专业并进的保障机制,是进一步开展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的路径之选,也是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内涵之选。
器乐教学是高师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现代音乐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当前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必要性课程。器乐教学是对学生音乐理解能力、音乐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器乐教学的综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师范性”,因此高师的器乐教学内容除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外,“师范性”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传统的器乐课堂评价体系没有系统化的评价规范,教学与评价二者没有足够的关联性,基于此,本文以
<正>去年七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和基本内容。为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素养,我校依据指导纲要、学情校情等,制定劳动清单,实施劳动教育。纲要引领,发展需要在教育部印发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后,“劳动教育”这一词汇瞬间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为提升学生们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我校特制定“开发区
期刊
作为从事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一名教师,在长期的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的音乐活动中,在提高小学生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兴趣、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探索中,已经形成了将课堂教学与校园社团活动融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
众所周知,声乐教学一贯以“一对一”小课为主,它能更好的因材施教。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进音乐,学习歌唱,这就出现对声乐教学资源的大量需求,一方面声乐教师师资的扩大需要较长时间,但声乐学生的需求却飞速增长,这两者形成了矛盾;另一方面是“一对一”小课教学模式教学效率较低,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为解决这个问题,声乐集体课应运而生,不少学校采取集体声乐课的
法国20世纪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吉尔·德勒兹在其著作《尼采与哲学》中指出“不是某一事件回归,而是回归本身是由差异和多样性肯定的事件”[1]并依此进一步创立专属的“差异哲学”。本文借鉴上述研究方式,从历史角度出发,重点以19世纪四首德国民间大学生歌曲在勃拉姆斯《学院节庆序曲》与学堂乐歌中的两次差异演变为切入点,分别以20世纪初中国和西方勃拉姆斯所处的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为时代背景,对比分析相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