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9033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选取菲(Phenanthrene,Phe)作为PAHs的代表开展暴露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测得Phe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为3.675 mg/L.慢性试验显示,5、50和500μg/L Phe暴露降低了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比生长速率、延长了从无节幼体发育到成体的时间,并且显著降低了挂卵率;50μg/L Phe暴露降低了总产幼数量、延长了卵囊发育时间,而在500μg/L Phe暴露组则未出现挂卵现象,导致生殖失败.将5和50μg/L Phe暴露后雌蚤产出的F1子代在清水中培养,它们的发育时间也出现显著延迟.此外,50和500μg/L Phe显著降低了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摄食率和滤水率,而呼吸率在各暴露组均出现显著下降.可见,Phe会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摄食、生长、繁殖,以及子代发育造成明显的毒性效应.本研究可为评价PAHs对海洋浮游动物的生态风险提供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及专业能力,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当今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宁德师范学院的建设和地区建设,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特点、教学现状、现存课程考试问题等的分析,提出了《微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通过该课程教学和考试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文献能力等综合能力,减轻学生应付期末考试的学习负担,改善学习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水平主动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业成就.采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调查问卷对G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表明,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与全国院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得分全部低于全国院校常模,但年级得分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对教育结果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其中以主动学习水平对在校满意度的影响较大,而合作学习水平对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的影响较大.因此,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合理提升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0.125(°)×0.1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提供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可见光云图、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Cooperative I
在《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16版)颁布实施的背景下,结合“船舶管理”(轮机)的教学现状及航运发展趋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在培训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建立课程题库与案例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分析总结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多次波是地震数据处理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噪声干扰,对于一般厚层介质,压制多次波的方法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薄层介质的地震响应中,多次波成分较厚层要复杂得多,常规处理手段对薄层地震响应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对薄层地震波传播规律和波场特征进行研究,以发展适用于薄层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文章利用反射率法正演合成厚层和单薄层的地震记录,分析薄层与厚层地震记录中多次波场特征的区别,并计算薄层地震记录中多次波能量占反射波总能量比值与二阶以上的高阶多次波占多次波总能量比值.研究结果表明,薄层地震记录中多次波与一次波存在混叠且多次波
基于FVCOM模式建立一个三维数值模型,对2011年“纳沙”台风登陆北部湾前后水位与流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风暴射流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广西近岸风暴射流的产生是对台风到来造成的水位起伏变化的一种正压响应;台风进入到北部湾期间,造成北部湾近岸水位先降低后升高,所导致的水位梯度差产生了驱动力,促使海水向西运动增强,从而导致在广西近海风暴射流的产生;台风登陆期间琼州海峡西向流流量增大到0.4 Sv以上,最大可达0.7 Sv;台风进入到北部湾后,促使琼州海峡西向流更多进入到北部湾,造成湾内正位涡输入增大,产
为探究大西洋鲑(Salmo salar)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和胃排空规律,进行了养殖实验和胃排空实验.养殖实验设置了1次/天(F1组)、2次/天(F2组)、3次/天(F3组)、4次/天(F4组)和连续投喂(C F组)共5种投喂频率.胃排空实验采用连续测定胃含物的方法,用数学模型对胃含物数据进行拟合.研究表明:F1组日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组(P<0.05),CF组日摄食率显著低于F3和F4组(P<0.05).投喂频率从1次/天增加至3次/天,大西洋鲑幼鱼每日单次摄食率显著降低(P<0.05).CF组饲料系数
为研究水解鱼蛋白(FPH)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60% 的鱼粉(FM)组为正对照组,以复合植物蛋白源替代40% 的FM作为负对照组(含36% 的FM),在负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3个梯度水平(3%、6%、9%)的FPH作为实验组,分别喂养大菱鲆幼鱼74 d.研究表明,与负对照组相比,添加6% 和9% 的FPH可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并达到与正对照组相似的效果.添加不同含量的FPH会改善大菱鲆幼鱼的后肠形态,且改善状况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愈加明显,
为探究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秋生群资源丰度波动的原因,本研究利用适宜产卵的海表温度(SST)和水深数据,构建了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1979—2018年40年潜在产卵场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适宜海表温度均值(MVSS)、适宜性海表温度加权面积(SSWA)和等温线经向位置(MP)3种产卵场指数,分析了产卵场环境变化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比渔获量更加适宜作为资源丰度指数,且与产卵场指数的跃变规律相似.研究发现24℃MP 1
本文以郑州市主要河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密度浮选法分离提取沉积物中的微塑料,采用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μ-FTIR)分析微塑料的丰度、组成、形状、尺寸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郑州市7条主要河道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为(以干重计):(2412±188)~(7638±1312)个·kg-1,平均丰度为(以干重计):(4388±713)个·kg-1;微塑料形状主要为碎片状、纤维状、薄膜状和球状;微塑料组成类型为:聚丙烯、聚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聚苯乙烯、聚酯树脂、聚氯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多数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