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先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me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要求“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确定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课程必修课为四门,即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史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虽然各门课程的性质不同,但它们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同时又具有各门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仅有一定的重复现象,也有许多内在关联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先修后续课程关联性的重要意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实现课程关联后的综合效果。
  一重视先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科学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课程门类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审定,也包括课程体系先修后续关系的设置。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充分理解以上两层意思,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充分认识先修后续课程的内在关联性,正确处理先修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基础或铺垫作用,以及后续课程对先修课程的运用和深化。
  (一)重视先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有利于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与研究上扩大视野和建立直接的知识背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求任课教师有本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开阔视野和较好的知识背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来讲,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内容是最直接的知识背景,同时,不同的具体课程本身所特有的知识结构与体系的思路安排,对其他课程教师开阔视野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有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重视先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有利于任课教师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从教材建设上来说,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从教材使用上来说,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教材使用达到最佳效果,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的教材内容既有重复性,又有关联性,既定的教材决定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如何把握教材、充分理解教材、合理运用教材相关内容的知识背景,特别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整体体系的认识和掌握,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先修后续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说对先修后续课程之间重复性内容如何处理和关联性内容如何运用,是影响教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重视先修后续的关联性是更好地处理不同课程内容关系的需要
  “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以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说服学生接受许多需要较长时段才能证明其科学性、可行性、正确性的理论认识,是有很大难度的”无论从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关系的角度,还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师角度,都应该重视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不仅自身在教材内容的章节上有前后重复的现象,而且不同课程互相之间也存在着重复和关联的现象。在课程关系的处理上,要求教师既要把握本课程的体系整体性,把握基本知识点、原理点、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又要正视课程之间关联性的客观存在,正确处理先修课程的知识和原理在后续课程中的运用。以“概论”为例,“概论”与“史纲”这两门课之间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部分章节之间关联较多。两门课程一“史”一“论”,“史”为先修,“论”为后续,如果忽略这种先修后续关系,不利于先修课程教学成果的巩固,也不利于更好地处理后续课程的教学。此外,“基础”和“原理”课作为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概论”课有许多内容上也有密切关联。例如,“基础”课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概论”课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理”课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概论”课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等等。
  2重视先修后续的关联性是各门课程自身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每一门课程基本上都涵盖着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到知识理论运用和扩展,每一项内容和环节都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每一项内容和环节都讲到讲清讲透讲完整,在有限的课时内确实无法做到。比如“原理”课,“原理”课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理论点多面广,每章都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点,以及需要解析的重要问题。虽然本课程是以“概论”的形式来要求,也无法每一个知识点都“概”到,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先修课程并加以合理利用,结合先修课程的有关内容,在正确把握本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可以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非重点内容的教学,详略有度,从紧张的课时安排中解放出来。
  (三)重视先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四门必修课和其它选修课组成,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课程间的功能互补。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并确定整体性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要求,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是教育者们应有的共识。重视先修后续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使不同课程因其关联性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教学效果将是整体效果,而不是各门课程教学效果的简单相加。如果忽视课程的关联性,实际上等于把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割裂开来,把课程关系的相对独立绝对化,从而失去功能互补的目的,无法形成体系所能产生的合力。
  二重视先修后续的关联性是强仅学生课程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一)重视先修后续的关联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体作用首先在于学生对自身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其次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再次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深刻认识;二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要力求贴近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从这几年思政课教学过程的观察来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少整体意识,不重视课程关联及先修后续的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把四门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整体。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关注先修课程的学习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影响或作用,从而对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没有压力,学一门考一门扔一门,或者说混一门 扔一门,在后续课程的学习时,对先修课程已经没有多少记忆了,能够运用先修课程知识学习后续课程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思维不利于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良好风气,甚至给学生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好混好过的感觉。
  (二)重视先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系统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系统性要求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先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使之先修为后续服务,后续巩固先修,使学生把先修后续课程的学习成果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三正确处理先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
  从先修后续课程内容的关系上,适时、合理、准确运用先修课程的知识对后续课程相关章节的教学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一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先修课程已经出现过或者讲授过的内容,可以只作简要回顾或者直接在后续课程运用展开,避免重复讲授,有利于节省部分时间用于其他重点内容的铺开。比如,“概论”第七章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与后续课程“史纲”第十章第三节第二目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二是可以要求学生共同回顾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先修课程知识参与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养成学生运用先修知识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习惯。当然,这种教学组织安排不是后续课程教师个体所能独立完成的,课程之间的关联实际上提出了教师之间的联合,有利于教学部门提高课程教学整体效果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先修课程及其任课教师来说,要求先修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立足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对某一项内容只需按基本知识或基本原理讲授的,讲清即可,不必费时作过多的扩展,由后续课程作充分展开论述,这样即是课程关联的要求,也是课时安排的需要,让教师的教学课时安排更加从容。
  对后续课程及其任课教师来说,要求针对该课程相关内容了解先修课程,在先修课程已有的阐述,在后续课程里就不必重新再详解一遍,如“概论”课相对于“史纲”、“原理”、“基础“等课程都有比较多的类似情形。
  无论课程与专业的关联、课程之间的关联,还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关联方面,都要求教师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课程意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作为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如果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仅着眼于本科目的教研,总是、只是在本学科教材上做文章,缺少学科关联上的视野,既不利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利于本学科课堂教学的组成,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应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先修后续课程关联性。
  
  参考文献
  [1][2][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4]贾孟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体系逻辑结构与教学体系的建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其他文献
本文是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搜集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考察现今维吾尔萨满教对维吾尔族风俗的影响,对现今维吾尔萨满的灵魂观、诊断观、病因观,治病观和治病神以及维吾尔萨满的治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对南宁平话人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文化变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南宁市郊三个平话人村落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习俗文
近年来,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领域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甚至可以说有效教学已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但是当前关于有效教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即主要是关注有效教学的实践问题,而相对忽视了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鉴于此,本文拟从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有效教学的意义、有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教学的展望等方面对有效教学作一理论上的梳理。  一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之一。总体而言,后现代主义特征包括:解构、去中心、去权威、非同一性、多元共生、折衷主义、否定权威、蔑视限制等等。从某种
医疗保障制度是国家保障社会成员医疗及健康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制度。医疗需求与医疗服务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行业的要求日渐提高,同时,医疗保障涉及多个领域,即涉及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医疗设备生产、医疗保险等多个行业,又涉及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家庭护理、社区医疗服务等相关领域,医疗卫生服务既是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分享的重要途径。延边地区是中国朝鲜族传统居住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