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chu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0月19-21日,由《学术界》杂志社和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30多位与会嘉宾围绕新型传播形态、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政治传播等重点议题进行了研讨。武汉大学罗以澄提出应该建设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南京大学丁柏铨阐述了关于延安时期新闻思想的称谓、内涵、特色等三个问题;中国传媒大学隋岩论述了信息生产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行生产等问题;苏州大学陈龙指出未来传播形态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传播;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解释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话语体系的原因,呼吁用世界话语讲中国故事,用中国话语讲世界故事;中国传媒大学荆学民概述了政治传播的基本形态和中国政治传播的发展历程,讲述了党和国家及社会民间两个层面、两个领域、两个话语体系;杭州师大施旭指出安全与传播,辩证相连,搞好体系建设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开辟国际传播研究。南京师大骆正林分析了美国密苏里职业教育模式和苏联共产主义新闻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影响;上海大学郝雨揭示了在社交媒体大环境下,技术因素引起的新闻价值观的混乱;暨南大学申启武指出了我国新闻传播研究出现的学术含量不足,前瞻性不够,学术西化等问题;陕西师大朱清河强调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应警惕新闻消费主义;福建师大王金礼认为,在强调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等根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作出了更有解释力的判断;《现代传播》刘俊提出传媒艺术的研究及学科发展的融合趋势,并分析了媒介融合对人类产生的深刻持久的影响;安徽师大沈正赋认为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中國语境中的自我演进与变化,也有接受西方语境中舆论的输入性传播与影响,更有对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江海学刊》总编辑韩璞庚、《江汉论坛》社长陈金清、《江西社会科学》主编高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马陵合、《学术界》副主编李本红等在本次论坛上担任主持或点评专家。
其他文献
摘要: 从人造物与天然物之先天差异入眼,重勘性质、功能与方法之间的内在学理关系,既可以打开人文诠释领域功能与本体间彼此不能相安的二难困局,在人造对象上坚持“功能主导”并历史地揭示其“主导功能”及由此而来的主导功能的本体化和传统化;在自然对象上固守“性质主导”并客观地尊重其“主导性质”;同时,亦能妥善安顿人文诠释领域历史性(本体)与未来性(功能)的双向合理需求。  关键词: 人文学;性质;功能;方法
整容中的身体是由社会与个体共同建构的,社会主要对个体生物性的身体给出了"建构",而社会关系中的身体即社会性的身体则是个体建构的重点。社会与个体在身体建构中的作用是不
目的探讨DSG一次性吸氧管在基层医院心内科应用的可行性,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在我院心内科住院,需要持续吸氧7d以上的200例患者,随机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