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飞船神州十号征空,女航天员王亚平在船上主讲了一堂太空课,向莘莘学子教授物理知识,相信很多读者都已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是我国史上第一次太空教室,世界史上的第二次。大家是否知道,这次与第一次有何分别?第一次又经历过怎样一场惨剧? 话说早在30年前,美国总统里根已有相关构思,太空总署更成立了“太空教师”(Teacher in Space Project),并在近11000份申请中,选中女教师欧利芙
宇宙飞船神州十号征空,女航天员王亚平在船上主讲了一堂太空课,向莘莘学子教授物理知识,相信很多读者都已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是我国史上第一次太空教室,世界史上的第二次。大家是否知道,这次与第一次有何分别?第一次又经历过怎样一场惨剧?
话说早在30年前,美国总统里根已有相关构思,太空总署更成立了“太空教师”(Teacher in Space Project),并在近11000份申请中,选中女教师欧利芙(Christa McAuliffe)作为第一位太空教师。当时的想法,也是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太空课,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更希望以一位寻常女教师来说明,普通人只要肯努力,有朝一日也可当上航天员。里根说他更想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提醒美国人,教师与教育对这个国家的重要”。
经过不足半年的训练,欧利芙于1986年1月乘搭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当时她计划主讲两节科学课,每节15分钟。不料事与愿违,航天飞机升空73秒钟后,在空中爆炸成碎片,让所有人目瞪口呆。根据CBS与《纽约时报》的联合民调,当时全国有4成学童在课堂中收看电视直播,原本的鼓励性之举,却成了一次可怕的心灵创伤。
里根此时表现出了何谓领袖风范,他发表了一篇精采的全国电视演说:
我明白这很难解释,但有时候这样惨痛的事就是会发生。这是探险与发现的必经历程,这是拓展人类视野的机会。未来不属于胆小的人,未来属于勇者。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今天早上最后一次见到他们的情景:他们整装待发,挥手向我们告别。他们摆脱了尘世的枷锁,触及上帝的脸庞。
“未来不属于胆小的人,未来属于勇者”(The future doesn’t belong to the fainthearted; it belongs to the brave),以及“摆脱了尘世的枷锁,触及上帝的脸庞”(slipped the surly bonds of earth to `touch the face of God),里根就是如此把航天员为国捐躯这件原本十分哀伤的事,描绘成浪漫、励志的画面。
那天晚上回放里根这篇演说时,NBC剪接了航天员挥手道别的虹画面作配合。里根就是这样神乎其技地,把一次灾难提升为人类胜利一刻,给国殇赋予了特别的涵义。
这篇演说,与其1980年总统就职演说,以及198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40周年纪念演说,被奉为里根的三大经典。
正如有评论家说,言语无法表达内心伤痛的时刻,正是最需要言语的时候,这也是政治家领导责任最为重大的时刻。在国家遭逢国殇时,里根守候在旁,帮助美国人走过生命中的幽谷。
但太空教师项目从此遭无限期搁置。直到2007年8月,才由摩根(Barbara Morgan)继承了欧利芙的遗志,在航天飞机奋进者号中完成了太空教室活动。但此时的摩根,已由老师变成了一位专职航天员,没有了当初“寻常人如教师皆可征空”的意义。
相隔6年的两次太空教室,有何不同呢?
与摩根那一次比,王亚平本次时间更长、科学内容更丰富、难度也更大:前者只有二十多分钟,后者则有四十多分钟;前者表演喝水,后者则表演吞水珠;在展现重力问题时,前者随手拿起身旁两名彪形大汉,一手一个带着他们悬浮在空中,还装出一副非常吃力的样子;后者则表演中国一指禅功夫,仅用一根手指就将悬浮的聂海胜推开。
除此之外,王亚平还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摩根的重点是介绍和展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则重点讲解物理概念。
此外王亚平的讲解不乏幽默感,例如“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有趣的是,3位太空教师都是女性,这是否与“性别定型”有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