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池塘也能掀起波澜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节课引起的思考
  听一位教师执教老舍的《猫》,忽然产生一个疑问。什么疑问?暂且搁一搁。
  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是:(1)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先写了猫的什么特点,后写了小猫的什么?(2)当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古怪”和“可爱”后,教师又问:“古怪”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先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3)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表现猫“古怪”的语句,抓住“老实—贪玩、高兴—不高兴”两组对立的句子进行解读。(4)再解读小猫“可爱”的段落。(5)作业。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各造一个句子。
  这样教学《猫》,说错吧,一点也没有差错,课文内容就是这样;说乱吧,思路相当清晰,课文的思路也是这样;说效果吧,似乎也不错,学生能流畅地读课文,写了什么也都明白,又会用自己的语言造句。而且大多数学生还颇有些成就感,都有学懂了这篇课文的快感。
  《猫》是一篇平实的文章,这是不用多说的。像《猫》这样的课文就只能这样教吗?就应该满足于这样的教学吗?需要反思。这样教,只是从认知的角度梳理了课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了课文写了些什么,至于思维活动,几乎没有。虽然教师有一组提问,但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可以在课文中轻而易举地找到。学生用不着怎么动脑筋,没有思维张力。这是局限于文本内容本身的典型的“教教材”——满足于教懂这一篇。阅读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使命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的头脑积极地运动起来。包括平实的课文在内,任何一个文本的教学都肩负着这一使命。
  也许有人会说,这篇课文本身就很平实,教学时要掀起思维的波澜,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道理,但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讨。
  二、“小清新”课文的基本特征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相对平实。所谓平实的课文,大致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立意浅近明朗。主要写的是什么,赞美(或批评、或提倡、或说明)的是什么,作者的意图和感情直白外露,读者一看就明了。二是感情清淡,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大爱大恨,但它有淡淡的清香,有缕缕的情丝,可以在细细品咂中感受到。三是构思简单通俗。作者往往采用平铺直叙的写法,很常见,无甚特殊的技巧,或者情节简单,没有矛盾冲突,故事不曲折。四是语言内涵单纯。文中没有难以理解的句子和段落,也没有含义深刻的句子,甚至没有重要的点睛之笔。这类课文多以状物、写景、介绍事物为主,比如《猫》《山雨》《白鹅》《爬山虎的脚》《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小桥流水人家》《乡下人家》《桂林山水》《新型玻璃》《北京的春节》《各具特色的民居》等等。用当下时尚的语言来说,这些课文的共同特点就是“小清新”。它们像农民屋后的池塘,面积小,水质清,无波浪,幽静而实用。这样的课文,每册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小清新”课文如何教学
  这类小清新的课文,普通教师一般不会选作公开课的篇目,在常态课中也不会特别重视,那么这类平实的课文,应该如何教学?在让学生品味清淡以外,如何让学生在思维方面也得到充分的滋养?笔者以为,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或许能激起思维的波澜。
  (一)挖掘文本潜在因素
  有些课文,初一看,难以掀起浪花,可从头到尾深入思考一番,还是能够挖掘出一些有思维深度的因素的。同样是教学《猫》,有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有较大思维含量的题目:一是从句子的角度:它在花盆里摔跤,花草遭殃,枝折花落,主人为什么不责打它?(因为可爱)二是从段落的角度:“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总起句统领一、二两段,可文章却把它作为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可不可以或应不应该单独成段?(可以、应该)三是题目的角度:可不可以用“古怪的猫”作为本文的题目?(不可以。因为小猫的特点主要是可爱,“古怪”不能涵盖全部内容)这三个问题有一定思维深度,其答案都不可能直接从文章中找到,需要独立思考才能完成。其实,每一篇平实的课文都可能潜在着这样或那样有思维深度的因素,关键在于教师是不是真正深入钻研,有没有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敢不敢大胆地假设与批判。
  (二)引进课外同类碰撞
  有些课文,内容明白清晰,形式也简单平常,学生自学也能懂得八九。教学这样的课文时,不妨引进一两篇与课文同类或相近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有教师教学《北京的春节》,在学生初步理解之后,教师引入一篇《藏族的雪顿节》。这两篇文章都是介绍节日的,有较大可比性。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藏族的雪顿节》开头有“节日的由来”的段落)(2)两个节日各有什么特色?(春节带有农村特色,而雪顿节带有宗教色彩)(3)两个节日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时间跨度有一个月左右;雪顿节在藏历七月初一,时间跨度在一周左右)(4)课文为什么多次写到小孩?而《藏族的雪顿节》为什么没有写到孩子?(因为春节中孩子们特别开心,而雪顿节主要是成年人的节日)(5)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不同?(课文按时间顺序写,《藏族的雪顿节》则先写由来,再写节日的情景)从这些问题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动一番脑筋。引进课外同类文章进行比较,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广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在网络时代,寻找与课文同类的文章并非难事。当然,教师自身必须有一定的阅读广度和资料储存。
  (三)进行原文与改文的对比
  编入教材的课文,有些是经过编者精心修改的。编者为什么要这样改?是修改得好了还是改得不如原文?这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比较编辑对文本的修改,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批判精神,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修改的习惯和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透彻的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原文与课文的比较。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搭石》原文的标题是《走搭石》,编辑把“走”字去掉,为什么要删?其实,这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原题重在“走”,其实,如何“走”是一个方面,如何“搭”也是一个方面。相比而言,《搭石》这个题目能更全面、更具概括性地表达主题。再比如《搭石》的结尾——   ◆原文:故乡的小溪清如水晶石,那一排排搭石,像嵌在水晶里的宝石……
  ★改文: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原文虽然比较含蓄,但没有充分地表达主题,它用宝石来表示珍贵,可本文的主题是表达乡亲们之间纯朴而美好的情感,原文显然表达得过于宽泛了些,改文表达得更直接、更明确,也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当然,改得不好的也有,而且也是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恰当地选择比较,能大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激活课堂氛围。
  采用原文与课文进行比较来激活思维的方法,对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有积极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外,还应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原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要能达到正确和精辟。二是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有明确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三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编辑对原作的改动,大多数是遣词造句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灵敏度,有较强的语言感觉和语言运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直接模仿表达技法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具有典型性,但对某一篇而言,其典型意义又各不相同。换句话说,其典型性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或功能是有差异的。有的侧重于内容方面,有的侧重于形式方面;有的侧重于认知,有的侧重于理解,有的侧重于模仿借鉴。有些课文,技巧娴熟,构思奇特,语言老到,相当成人化,像小小说《桥》,名著节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景阳冈》等,这样的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侧重点应该定位于感受和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引导学生去直接模仿其写作技巧。而有些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比较简单易学,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对此类课文,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借鉴和模仿。像《山雨》,内容集中,结构简单,描写具体形象。它先写山雨到来前的情景,再写山雨到来时的变化,最后写山雨离开的情景,按时间顺序来写。教学时,我们可以拟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要学生仿写,比如《风》《潮》《月》《冰雹》《虹》等,要求按照“来前—到时—去后”的思路进行模仿。这个写作过程,必须充分运用想象和比较的方法,思维难度是很大的。又比如《新型玻璃》,这篇课文在写法上也非常适合学生借鉴。它采用“分—总”的结构形式,先通过一个情景,形象地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接着一一介绍“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最后是一段总结。教学时,也不妨拟出几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仿写,例如《形形色色的眼镜》《新型门锁》《橡皮种种》等,要求学生也用“分—总”式结构,先描述情景介绍,再直接介绍。
  尺水兴波,课也如此。愿语文教师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其他文献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引向多彩生活的细处实处,有意识地让家长成为孩子活动的玩伴,把简短的习作训练拉长成为好玩有趣的实践活动,以驱散潜伏在学生心灵深处对作文的恐惧和不安,这样就能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那么,怎样的教学才能使一次习作变成有趣好玩的体验过程,最后让学生兴奋地在纸上宣泄自己的快乐呢?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的一次习作为例来谈几点做法。  一、 送一面放大镜反复把玩,
很多同行认为,教材中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时说,作文能力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能成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要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意志保驾护航,推动学生的习作内驱力,这才是有效的作文教学。下面,笔者
“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是时下讨论的热点话题。它们各自作用的发挥以及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否默契、和谐,在很大层面上维系着教学改革的命运和语文教学生态的生命力。  公开课是语文学科研究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形式,而部分教师对公开课不满,言辞激烈地抨击公开课,甚至建议取消公开课的呼声也不小。孰是孰非,只有通过深入认识和了解语文公开课的学科价值和基本特点以及与常态课之间的关系,才能作出科
如同王崧舟老师执教别的课一样,《与象共舞》的教学早已好评如潮,此课有牡丹之艳丽,交响之厚重,极具教师个人之特色。观课不能止于情感激动一阵子,或者感叹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得回归理性找到自我,思考自己得到怎样的启示,摸到怎样的教学“门道”。  笔者认为,优质课必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课中反映的教学规律是科学性的,是普遍适用的“我们”;只属于教师个人艺术特色的,是教师独特的“我”。此
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里,真正的“习作”教学是孩子上了三年级以后的事,低年级的“写话”教学那只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这样的认识势必导致孩子到了“习作”起步时,手足无措,教师自然也是焦头烂额。也有教师看到了这一弊端,在低年级就开始强化写作指导,提早灌输“抓重点、写具体、用好词”等写作要求,把孩子搞得云里雾里。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写作教学,结果只会使小学生还没走进习作的大门,就已经对习作产生了莫名的紧张,甚至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概率(可能性)教学进入了小学教学,如何把握概率在小学教学中的“度”,一直是概率教学研讨的主题。近几年来,笔者有机会在各地观摩了十多节各具特色的关于可能性的课堂教学,其中有特级教师的课,也有普通教师的课。这些课中,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但也普遍存在着“概率教学”中的“随意”现象和“表层”思维,针对具体问题,笔者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一、概率不只是感受    “
摘 要:本文围绕收集到的职业院校体育立德树人工作的研究成果,首先总结了职业院校中立德树人工作的特点和体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然后从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竞技体育训练以及构建体育育人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了目前职业院校所普遍采取的体育与立德树人工作结合的实践途径。最后通过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体育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能力、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及教材建设、为体育立德树人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习作能力的培养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思想、语言、技巧,涵盖的面实在大而深,让人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作文紧密联系起来,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设计小练笔,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写话。  一、借助文本插图 指导人物外貌描
摘要:作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实习基地,学校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新的实习教师,这些实习教师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很高的工作热情,但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朝向却有些迷茫,想把课上好,又对教材不熟悉,讲解不清楚,组织失当,往往感到上实习课就像“老虎啃天——无从下口”。如何帮助实习教师在实习期间把课上好,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指导工作,本人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仁们商榷。  关键词:准确定位;认真
摘 要:通过回顾索契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开展情况,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归纳认为,大众化教育、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索契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三个层面,具有传播渠道多元化、教育实施的衔接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实施对象的全民化等特点。研究从写好中国冬奥范本、办好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凝聚社会力量、厚植冰雪运动文化等方面提出2022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几点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