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体会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shij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57例患者进行二甲双胍药物治疗,对观察组59例患者进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药物治疗,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用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比较,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6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二甲双胍;罗格列酮;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
  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常发病于中老年人,患者体内胰岛素呈相对缺乏状态,产生能力并没有消失[1]。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较多,高热量的膳食习惯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从而引发2型糖尿病。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会引发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者较多,早期会出现口渴或轻度乏力等表现,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可以通过降糖药物或常规控制饮食进行治疗,对体内分泌胰岛素产生刺激作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药物、苯甲酸衍生物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现收集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对其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口渴、轻度乏力,均未出现合并肝功能障碍、肺源性心脏病、肾功能障碍和冠心病等。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7例患者中,男患者29例,女患者28例,平均年龄为(58.25±2.12)岁,最大73岁,最小33岁,平均病程为(5.14±2.07)年,最长6年,最短2.5年。观察组59例患者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29例,平均年龄为(58.59±2.14)岁,最大74岁,最小34岁,平均病程为(5.13±2.06)年,最长6.5年,最短2.6年。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57例患者进行二甲双胍药物治疗,药物选择格华止(盐酸二甲双孤片,国药准字H20023370,包装规格0.5g×10片×2板),早晚各一次,一次0.5g(1片)。对观察组59例患者进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药物治疗,药物选择格华止(盐酸二甲双孤片,国药准字H20023370,包装规格0.5g×10片×2板)和太罗(罗格列酮钠片,国药准字H20041399,包装规格4mg×7片),格华止早晚各一次,一次0.5g(1片);太罗每日1次,每次4mg(1片),可分两次口服。医护人员应当叮嘱患者严格控制用法用量。分别测定患者在治疗前和药物治疗12周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用餐后2小时血糖,并对比。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应当对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和血常规等密切监测,如果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准确记录。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空腹时血糖<7.0mmol/L,降低超过30%;有效:患者空腹时血糖<8.5mmol/L,降低<30%,且>10%。无效:患者治疗后空腹时血糖较治疗前无变化,或降低<1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一系列的药物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口渴、轻度乏力等基本症状得到改善。对照组57例患者中,14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3.68%。观察组59例患者中,45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对照组57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9.33±1.85)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13.21±1.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9.52±1.22)%。观察组59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9.34±1.86)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13.22±1.34)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9.53±1.23)%。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用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对照组57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7.92±1.44)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10.96±1.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7.39±1.47)%。观察组59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6.25±1.24)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9.12±1.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6.88±1.32)%。对照组和观察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改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情况见表一。
  3 讨论
  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以肥胖者居多。患者可以通过口服降糖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果降糖类药物不能控制患者血糖,应考虑使用胰岛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大多数患者通过口服降糖类药物就能有效控制血糖,维持身体健康[2]。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降血糖药物,能够促进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对肝糖原异生和肠壁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具有抑制作用。罗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降血糖药物,能够改善血糖控制情况,降低患者胰岛素水平和餐后血糖[3]。在本文研究中,对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二甲双胍药物治疗,有效率为73.68%,接受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6.61%,表明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过药物治疗后,血糖均得到了控制,但观察组59例患者血糖改善较为明显,两组之间的指标改善差异考虑可能是由于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联合使用可以降低患者胰岛素水平造成的。
  综上所述,对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加快患者恢复健康,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显东,李文庆.盐酸罗格列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75例[J].社区医学杂志.2012,15(21):52-53.
  [2] 王玉华,刘仪红.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2013,18(19):65-66.
  [3] 李永国,曾姣娥,宁尚侠.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25(18):58-5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补土宣肺汤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感冒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酮替芬,治疗组应用补土宣肺汤。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各项咳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土宣肺汤治疗感冒后咳嗽,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感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低位直肠癌术后疼痛情况以及临床处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及衡南县人民医院2007-2014年收治直肠癌行保肛手术患者89例,结合患者情况分成三组,包括手术+放疗(A组)、单纯手术(B组)、以及手术+化疗(C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后的疼痛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显示,A组、B组、C组轻度疼痛为66.7%、95.8%、66.0%;其中4cm-7cm出现轻度疼痛A组有3例,B、C组无相关病
期刊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铁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大量研究证据都表明,铁代谢与糖尿病肾脏病密切相关。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铁调素等这些铁代谢指标都与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针对铁代谢的干预将会给糖尿病肾脏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方案。
摘要:目的:分析吉非替尼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时间段为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选择对象为来我院治疗的8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将所有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肺癌脑转移患者40例,对照组肺癌脑转移患者40例,对照组肺癌脑转移患者给予放化疗进行治疗,实验组肺癌脑转移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吉非替尼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肺
期刊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合并衰弱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收治≥60岁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05例,根据衰弱筛查量表(FRAIL)分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及非衰弱组,对比组间的临床资料及数据,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05例,其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84.75±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老年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40例,将其根据随机方法分为手术组与保守组,每组各有患者20例。保守组患者给予其传统保守方法治疗;手术组患者给予其手术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愈率和复发率、并发症。结果:经治疗,两组均无患者死亡。近期疗效来看,手术组疗效跟保守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但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
期刊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部分卟啉病患者可伴发有糖尿病,故卟啉病一直被列为特殊类型糖尿病之中。AIP可能通过血红素缺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物-1α(PGC-1α)的表达增强、炎性作用、抵抗素的升高、线粒体损伤等多方面机制影响血糖水平。糖代谢也可对卟啉代谢产生影响。禁食可导致AIP的急性发作,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和高糖饮食对卟啉病有一定的"保护作
糖尿病分型是指导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65年首次对糖尿病进行分型,并先后进行了4次更新,这些分型的演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和临床发展结局认识的深入,同时也更好地应对了临床实际需求,增加了分型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演变性。鉴于糖尿病本身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以及对糖尿病认识的局限性,目前的糖尿病分型还有很多未能满足的临床需求。结合糖尿病的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