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57例患者进行二甲双胍药物治疗,对观察组59例患者进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药物治疗,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用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比较,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6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二甲双胍;罗格列酮;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
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常发病于中老年人,患者体内胰岛素呈相对缺乏状态,产生能力并没有消失[1]。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较多,高热量的膳食习惯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从而引发2型糖尿病。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会引发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者较多,早期会出现口渴或轻度乏力等表现,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可以通过降糖药物或常规控制饮食进行治疗,对体内分泌胰岛素产生刺激作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药物、苯甲酸衍生物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现收集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对其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口渴、轻度乏力,均未出现合并肝功能障碍、肺源性心脏病、肾功能障碍和冠心病等。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7例患者中,男患者29例,女患者28例,平均年龄为(58.25±2.12)岁,最大73岁,最小33岁,平均病程为(5.14±2.07)年,最长6年,最短2.5年。观察组59例患者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29例,平均年龄为(58.59±2.14)岁,最大74岁,最小34岁,平均病程为(5.13±2.06)年,最长6.5年,最短2.6年。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57例患者进行二甲双胍药物治疗,药物选择格华止(盐酸二甲双孤片,国药准字H20023370,包装规格0.5g×10片×2板),早晚各一次,一次0.5g(1片)。对观察组59例患者进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药物治疗,药物选择格华止(盐酸二甲双孤片,国药准字H20023370,包装规格0.5g×10片×2板)和太罗(罗格列酮钠片,国药准字H20041399,包装规格4mg×7片),格华止早晚各一次,一次0.5g(1片);太罗每日1次,每次4mg(1片),可分两次口服。医护人员应当叮嘱患者严格控制用法用量。分别测定患者在治疗前和药物治疗12周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用餐后2小时血糖,并对比。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应当对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和血常规等密切监测,如果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准确记录。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空腹时血糖<7.0mmol/L,降低超过30%;有效:患者空腹时血糖<8.5mmol/L,降低<30%,且>10%。无效:患者治疗后空腹时血糖较治疗前无变化,或降低<1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一系列的药物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口渴、轻度乏力等基本症状得到改善。对照组57例患者中,14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3.68%。观察组59例患者中,45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对照组57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9.33±1.85)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13.21±1.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9.52±1.22)%。观察组59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9.34±1.86)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13.22±1.34)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9.53±1.23)%。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用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对照组57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7.92±1.44)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10.96±1.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7.39±1.47)%。观察组59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6.25±1.24)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9.12±1.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6.88±1.32)%。对照组和观察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改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情况见表一。
3 讨论
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以肥胖者居多。患者可以通过口服降糖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果降糖类药物不能控制患者血糖,应考虑使用胰岛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大多数患者通过口服降糖类药物就能有效控制血糖,维持身体健康[2]。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降血糖药物,能够促进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对肝糖原异生和肠壁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具有抑制作用。罗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降血糖药物,能够改善血糖控制情况,降低患者胰岛素水平和餐后血糖[3]。在本文研究中,对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二甲双胍药物治疗,有效率为73.68%,接受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6.61%,表明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过药物治疗后,血糖均得到了控制,但观察组59例患者血糖改善较为明显,两组之间的指标改善差异考虑可能是由于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联合使用可以降低患者胰岛素水平造成的。
综上所述,对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加快患者恢复健康,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显东,李文庆.盐酸罗格列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75例[J].社区医学杂志.2012,15(21):52-53.
[2] 王玉华,刘仪红.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2013,18(19):65-66.
[3] 李永国,曾姣娥,宁尚侠.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25(18):58-59.
关键词:二甲双胍;罗格列酮;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
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常发病于中老年人,患者体内胰岛素呈相对缺乏状态,产生能力并没有消失[1]。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较多,高热量的膳食习惯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从而引发2型糖尿病。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会引发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者较多,早期会出现口渴或轻度乏力等表现,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可以通过降糖药物或常规控制饮食进行治疗,对体内分泌胰岛素产生刺激作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药物、苯甲酸衍生物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现收集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对其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口渴、轻度乏力,均未出现合并肝功能障碍、肺源性心脏病、肾功能障碍和冠心病等。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7例患者中,男患者29例,女患者28例,平均年龄为(58.25±2.12)岁,最大73岁,最小33岁,平均病程为(5.14±2.07)年,最长6年,最短2.5年。观察组59例患者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29例,平均年龄为(58.59±2.14)岁,最大74岁,最小34岁,平均病程为(5.13±2.06)年,最长6.5年,最短2.6年。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57例患者进行二甲双胍药物治疗,药物选择格华止(盐酸二甲双孤片,国药准字H20023370,包装规格0.5g×10片×2板),早晚各一次,一次0.5g(1片)。对观察组59例患者进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药物治疗,药物选择格华止(盐酸二甲双孤片,国药准字H20023370,包装规格0.5g×10片×2板)和太罗(罗格列酮钠片,国药准字H20041399,包装规格4mg×7片),格华止早晚各一次,一次0.5g(1片);太罗每日1次,每次4mg(1片),可分两次口服。医护人员应当叮嘱患者严格控制用法用量。分别测定患者在治疗前和药物治疗12周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用餐后2小时血糖,并对比。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应当对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和血常规等密切监测,如果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准确记录。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空腹时血糖<7.0mmol/L,降低超过30%;有效:患者空腹时血糖<8.5mmol/L,降低<30%,且>10%。无效:患者治疗后空腹时血糖较治疗前无变化,或降低<1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一系列的药物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口渴、轻度乏力等基本症状得到改善。对照组57例患者中,14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3.68%。观察组59例患者中,45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对照组57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9.33±1.85)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13.21±1.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9.52±1.22)%。观察组59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9.34±1.86)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13.22±1.34)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9.53±1.23)%。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用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对照组57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7.92±1.44)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10.96±1.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7.39±1.47)%。观察组59例患者空腹时血糖平均为(6.25±1.24)mmol/L,用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9.12±1.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6.88±1.32)%。对照组和观察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改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情况见表一。
3 讨论
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以肥胖者居多。患者可以通过口服降糖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果降糖类药物不能控制患者血糖,应考虑使用胰岛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大多数患者通过口服降糖类药物就能有效控制血糖,维持身体健康[2]。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降血糖药物,能够促进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对肝糖原异生和肠壁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具有抑制作用。罗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降血糖药物,能够改善血糖控制情况,降低患者胰岛素水平和餐后血糖[3]。在本文研究中,对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二甲双胍药物治疗,有效率为73.68%,接受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6.61%,表明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过药物治疗后,血糖均得到了控制,但观察组59例患者血糖改善较为明显,两组之间的指标改善差异考虑可能是由于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联合使用可以降低患者胰岛素水平造成的。
综上所述,对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加快患者恢复健康,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显东,李文庆.盐酸罗格列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75例[J].社区医学杂志.2012,15(21):52-53.
[2] 王玉华,刘仪红.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2013,18(19):65-66.
[3] 李永国,曾姣娥,宁尚侠.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25(1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