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破城子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安西县城出发,沿安敦公路向南,进入十工山口,汽车开始在两岸褐色的山体间旋转。约摸半个时辰出山,再过一个叫黄水的小桥,便是一望无际的平湖草滩。路右侧是半人多高的红柳丛;左侧,围栏围起的草场上,羊群和马匹安安静静地吃草。芨芨草、骆驼刺、枸杞墩、野麻花、羊奶花……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接。这时视野开始变得开阔:绵延的群山、湛蓝的天空、隐在树木后面的村庄,使我们的头脑变得无比洁净。不及想些什么,车停了,破城子遗址立在了面前。
   这是一个方圆约200米的土城,坐落于安西县踏实乡破城子村(村名大概是因城名而得),它和安西县境内的锁阳城及肃北县境内的石包城遥相互应,呈三足鼎立之势。据《酒泉史话》记载,破城子是汉代广玉县和唐代常乐县县城所在地。而此时,我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俯视,它竟是那样的破旧,那样的目不忍睹。我激动的心情缓减了多半,但还是走下路基,从坍塌的西城门进入城内。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个黑色的石碑,上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破城子遗址”。走到近前,碑下还有一块半米见方的蓝色残碑,上面是略显模糊的三个字“常乐城”。
   正是这个历史证据,使我对古城有了一种真实感。环顾四周,城墙已经破烂不堪,有些地方几乎就是残垣断壁,废墟上是新生的红柳丛。这是雨后的天,天空没有一丝云,一切都显得那样肃穆、安详。一个人在这四壁所囿的空间,没有一丝压抑之感。相反,却蓦地生出一种空旷无垠、神秘之极的感觉。鹰和沙燕盘旋在城墙四周,没有聒噪,只有伸展的翅膀——伸展的翅膀给我的惊慌。这种神秘的气氛再加上来时脑中灌输的一些有头无尾、荒诞离奇的传说,更使我对这座古城增添了一份好奇。是啊,城内的居民已随狼烟和战火步入历史深处了,只留下这些飞族,似无声的精灵。也许它们正是这座古城的忠实子民,是古城由盛而衰的见证者。它们或动或静的每一个姿态,都在向人们解说什么,而我们需要用天才的敏捷和智慧去领悟、去翻译。
   城门南侧,是一段废弃的马道,1米多宽,倾斜而上。当年,驻守这儿的将士便是从这里策马而上,在城头巡视战事的吧。我顺着马道爬上城墙最高处,脚下踩着一个已经没有任何燃烧痕迹的狼烟墩。放眼望去,城南插入云端的祁连雪峰,城北无边的草滩和屏障般的十工山,东西两面时断时续的树林和村庄,仿佛置身于海市蜃楼。当地的群众把十工山又叫作火焰山,这和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有何联系,我说不清楚。但自古以来破城子就有“南接祁连,北至火焰”之说,足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我禁不住想起了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时此地,我对这首边塞诗博大的意境,诗人誓死一战的决心和气魄,才有了清晰且深刻的领悟。此情此景,才会有诗人吟此绝妙之句的最真切的体会。
   沿原路走下马道,顺着城墙来到城西南角,这儿有一个土洞。关于这个洞的传说很多:有人说是一只妖冶的狐狸修炼成仙的鬼窟,有人说是马匪肆意屠杀群众的地方,也有人说是一位西路军女战士生孩子避难的处所……它的名字也如传说一样多:狐仙窟、万人坑、难民洞等等。马匪屠杀当地群众是有历史记载的,坑内的一盘土炕和有一个豁口的大瓷碗,据说是当年那位西路军女战士用过的。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众多的传说已经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了,就像这儿曾随处可见的唐砖、汉瓦、古钱币,只是空留在人们的口头传说中了。
   不知不觉已从北城门走出城外。与其说这儿是城门,倒不如说是一个豁口。据老一辈人说,破城子原来有三个城门,即西门、南门、北门。南门不知何故早已封死,且一点儿也看不出曾有过城门的样子。北门外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大土台子,这儿原来也是一座土城,是破城子的耳城,但因为当地居民以前在此大量取土,耳城早就是一片废墟了。
   是啊!破城子仅仅只是浩瀚历史留在这儿的一个情节、一具残骸,因为它的神秘,再加上当地居民一代代、一辈辈对古城的各种稀奇古怪的诠释,使它更加神秘而已。
   我走了。只留下一大片感觉,对历史的喟叹和对时序的敬畏。
其他文献
“木卡姆”是阿拉伯语“乐曲”、“大曲”的意思。《十二木卡姆》就是由12个大曲组成的大型音乐套曲。它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被誉为维吾尔人民的“音乐之母”、“生命之声”。  《十二木卡姆》盛行于新疆各地区,分为喀什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五种,尤以哈密木卡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