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廊联动” 与多元一体的中国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中国”是由中原、北方草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等亚区域“多元互构”演化而成的体系。所谓“多元”,是因为中华大地上有多种自然生境,其上的人群在历史上造就和分衍出不同形态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这些秩序有着深刻的环境适应性。所谓“互构”,是因为“多元”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赖、相互生成,无法脱离其中一元而完整地理解其他诸元的历史演化机理。同样,在体系史的视野下,衔接各亚区域的走廊地带获得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成为“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历史—地理—文化基础。
  “多元互构”是施展提出的学术概念,我们曾由此出发,共同探讨中国历史疆域的演化,以及河西走廊之于中國的“多元互构性”。在此视角下更进一步,还应再探究各走廊之间的联动关系。走廊研究已呈现出“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但还需回答,中华民族是在怎样的精神历程中,锻造出共同体意识的。在这里我尝试从辽西走廊切入,以“多廊联动”的新视角,结合宗教与秩序建构之关系展开讨论。

一、中国北方走廊地带的空间结构


  近代以前,北方的农牧互动是中国历史演化的一条主线,中国北方走廊地带恰恰是农牧互动的枢纽。学界对农牧互动的历史研究或者围绕“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北方农牧交错带”展开,走廊特有的历史机理消弭在“整体性”视野中;或者以不同的走廊为中心划分区域讨论,缺乏整体、系统的观察。而深入历史则会发现,中国北方的多条走廊之间存在着深度的联动关系。如果说,“多元互构”指向的是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等亚区域之间互相生成的机理,是一种从“面”出发的视角,走廊地带虽自成一域,也是首先作为“面”之间的结合部、过渡带,才具有了“多元互构性”,那么,“多廊联动”的思路则试图“面”“线”结合,进一步探究差异性的“互构”路径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有机关联或“跨体系性”,以展开更立体的观察图景。
  山—水关系是解读走廊地带的重要线索。大山的区隔带来环境适应的差异,大川则提供了交往的可能。基于山—水关系而成的天然廊道,往往发展为人群迁徙、互动的走廊,成为“多元互构”进程依凭的“历史地理枢纽”;穿行在走廊上的多元人群不但造就多样的生计和文化体系,亦成为沟通各区域,推动秩序演化、文化共生互构、民族交往交融的重要中介。可以说,“多元互构”的动力来自地理区隔造成的差异和交往需求;“多元互构”的介质与载体在于走廊文化与走廊人群的复合性、互动性和跨界性。
  在中国北方,从穿行燕山山脉的辽西走廊向西,一直到阴山,都是农牧互动的接触带,汉长城即沿着阴山修建。阴山—长城一线是历史上南北对峙时期的主要屏障,但其两侧沿线及山川孔道又是东西向交通、农牧人群接触的过渡带,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走廊的作用。再向西,经贺兰山下的西套平原继续前行,则进入依托祁连山而形成的河西走廊。视野再往南延展,还可以看到在北方走廊地带中部偏西位置,随山川向南延伸的陇西走廊与藏彝走廊相接,构成类似于“丁”字形的地理结构。走廊沿线据山水格局,还分布着一些重要的节点城市,如朝阳、赤峰、承德、榆林、武威、嘉峪关等。
  河西走廊是中国唯一同时衔接起中原、北部草原、天山南北与青藏高原四大区域的走廊,辽西走廊既具有连接中原、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通道性,又是孕育了古代中国一系列重要政治体的一方地域。河西走廊与辽西走廊通过长城—阴山连缀起来,基本构成整体性的“中国北方走廊地带”,且与北方农牧交错带多有重合。在农牧民族政治、军事的较量下,这里既是离合最多的地带,也是历代王朝竭力控制的区域,亦随着疆域盈缩而发生一定的动态迁移和演化。辽西走廊、长城—阴山地带、河西走廊等,各有其“多元互构性”,但这些机制又可能彼此联动,推动更大格局的秩序建构过程。
  农牧关系如何安顿是古代中国秩序建构的一个底层问题,农牧互动带来的族群碰撞、整合与交融,也成为中国历史演化的重要动力源。在走廊地带南北分属两个政权时,双方都可能以双边关系为第一要务,内部问题往往从属于外部的南北问题。在走廊的南北地区只有一个政权统合控御时,其政权主导者通常来自走廊地带或者具有经略走廊地带的经验。
  由此,在“多元互构”“多廊联动”的视野中,我们看到的才是更为完整的中国史,能够从中发现“多元一体”中国的历史进程、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这是我们理解中国疆域、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二、辽西走廊与古代中国的秩序建构


  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的称呼早已有之,比较而言,辽西走廊对于中国疆域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意义,尚未被充分揭示出来。辽西走廊依托燕山而成。燕山横插在东北与中原之间,北越燕山,分布有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青龙河等水系,努鲁尔虎山和松岭两大山系,山水交错问,东北一西南走向的河谷谷地形成多条天然廊道。随着东北与中原两地联系日趋紧密,无终古道、卢龙古道、平冈古道和傍海古道等渐次开辟,辽西走廊则是对这些古廊道的总称。这些通道谷地覆盖了今天的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辽宁锦州、朝阳等地。由于燕山阻隔,直到明代,两地间的经济地理、民族与政权分布始终存在着显著差异。
  辽西走廊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秩序创生线,这与其地理区位直接相关。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长期是古代中国人口和财富的密集区。无论是南北对峙时期以中原为基底的王朝,还是兼跨南北的大一统王朝,都必须掌控华北平原,才能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支撑统治。对于北方民族而言,进入华北平原有两个通道,一是山西高原,一是辽西走廊,显然后者更为便捷。历史上,农耕、渔猎、游牧三种势力在辽西地域进退分合,经济方式与政治社会形态交替转换,辽西走廊兼具游牧农耕社会的属性,易于积蓄力量;又由于其通道性,只有深度经略辽西,才能同时调动起东北渔猎耕牧区、北方草原大漠游牧区、华北农耕区这三个方向的资源,从而同时掌握强悍的军事力量与庞大的财富基础,建构起统治长城南北的复合政治制度。
  对辽西走廊的秩序建构意义而言,“唐宋之变”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唐间,中原内部多有世族强藩,王朝政治的空间结构以“东西关系”为主轴,国都不出关洛,河西战略意义突显。唐中期,起自辽西走廊一带的“安史之乱”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王朝政治空间结构的主轴亦开始转换为“南北关系”,都城向长城沿线转移。辽西走廊与北方草原相接,从辽代开始的复合性王朝皆起自东北,只有定都北京,方可形成对中原、草原、东北地区的多方控御。辽西走廊成为拱卫京师的咽喉要地。   发达的佛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辽补充了一种精神主体性,使其不单以追求“中原化”为目标,而是通向一种二元统治秩序的建构之路,“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样的秩序经验,在元朝有所承续,在清朝发展到极致。
  视野再放大则能看到,与“唐宋之变”近乎同时期,雪域高原上也正发生深刻变化。公元九世纪中期吐蕃政权灭亡,其间随着吐蕃内部的排佛运动,高原上佛教的“前弘期”结束了。百余年后,高原上进入佛教的“后弘期”,藏传佛教开始形成。公元十一世纪,西夏在宋、辽、回鹘、吐蕃等多个政权的夹缝中崛起,其统治范围从贺兰山麓一直延伸到整个河西走廊,这样的历史地理区位,使西夏文化深受青藏高原、西域和中原的影响。西夏对于藏传佛教的崇奉与治理,为蒙古经略西藏以及接受藏传佛教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和信仰基础。一二四七年,蒙古王爷阔端和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萨迦班智达实现了凉州会盟,使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王朝行政管辖之下。凉州会盟为近四个世纪之后的明清之变奠定了基础。

明清之际


  清王朝发展出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完备方案。在明清之际的历史转换中,藏传佛教作为联系满蒙等族群的精神纽带,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疆域的奠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清王朝的女真—满洲族群诉诸宗教,并非如十六国的北族统治者一样以在中原建构正统性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整合草原力量为首要导向;其整合草原的途径,则又与“唐宋之变”时期西夏一元的藏传佛教渊源有着一定关联。在“大一統”的盛清时期,清王朝运用藏传佛教安定蒙藏社会的目标从未有过游移,并展开了系统的边疆治理。追根究源,这又肇自明清交替之际,藏传佛教于辽东(主要在辽西走廊)传布,特别是在明—蒙—女真政治互动诸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这无疑显示出历史深层的某种连续性。
  明后期,俺答汗整合了右翼蒙古的力量,但由于血统世系难以获得蒙古“大汗”之位。一五七八年,俺答汗在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与西藏佛教格鲁派高僧索南嘉措会面,被赠予“转轮法王”的尊号,得以树立蒙古“大汗”之正统。这段历史被蒙藏文史家广为传布,并将之作为蒙藏恢复政教交往、西藏佛教再次传入蒙古地区的开端。但乔吉先生的研究指出,俺答汗与明朝之间围绕佛教的互动长期被忽略了。“隆庆和议”(一五七一年)后,俺答汗利用与明朝通贡互市的有利条件,向明朝请求佛教经典、佛像,并要求派遣僧人传教和帮助建立寺庙。明廷派去的西藏僧人由掌管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僧录司遴选,“备知西方大乘教法”,辗转寻到的蒙文佛经和翻译人员均来自河西走廊。俺答汗主要在阴山沿线活动,但他推动了藏传佛教从贵族阶层广泛传人蒙古社会,其影响亦波及辽西。尤其明清之际,东北亚与蒙古高原已开始形成共通的信仰世界,其中,佛教在精神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明、蒙、后金的互动是“明清之变”的关键进程,少有人注意,喇嘛曾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中间人。东蒙古科尔沁等部毗邻后金,在蒙古各部中接受藏传佛教最晚。而后金最早的喇嘛都来自科尔沁部,开创了后金与清朝的藏传佛教。李勤璞的研究还呈现了几位汉人喇嘛如何作为明朝的边务使者,穿行于北方走廊地带。对于蒙古和后金而言,他们是被尊奉的僧侣;对明廷而言,他们是被重用的臣工,是出使议和,与蒙古、后金交涉最有成效的使者。这些喇嘛以不同角色穿梭于各势力集团之间,是沟通信仰和世俗世界的跨界人群。明、蒙、后金之间围绕藏传佛教的互动,让后金统治者获得重要的体会与经验。乃至日后清王朝在承续以“礼法”立国的儒家传统和统治秩序时,亦推崇和全面运用藏传佛教,塑造出特殊的意识形态、民族格局、边疆治理体系乃至辽阔疆域,改变了蒙、藏地区的历史与文明进程,充实了“中华秩序”的内涵。
  清王朝实现了“大一统”,建立起具有多元复合结构的体系,其问蕴含着深刻的“多廊联动”与文明整合机制。女真一满洲族群的政治秩序创生线来自广义的辽西走廊,也是经由辽西走廊上的历史与族群互动实践,获得了辽、金、元三个北族王朝的历史记忆,以及明廷的“天朝”经验。但其赖以整合蒙藏等族群的精神要素则追溯到由河西走廊牵动的一系列历史过程,而这些精神要素能够为肇基东北的满洲人所把握,离不开长城—阴山地带的文化传递作用以及穿行在走廊之上的跨界人群。这样一种“多廊联动”的逻辑,在盛清期间的承德极为具体地呈现出来。据张亚辉研究,承德有儒教的文庙以统合中原,有藏传佛教的外八庙以统合满洲、蒙古和西藏,皇帝行宫超越于诸庙之上,象征这一多元复合王朝的统一性。
  由此可见,走廊地带衍生出多重社会网络和象征体系,历史转换中的文化碰撞,往往成为充实“中华秩序”的重要养料,也推动“文化中国”内涵的丰富和变迁,形成跨区域、跨民族的文化表达。也正是这些共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成为不同人群突破各种边界持续交往、彼此认同的基础和动力。
其他文献
莱昂纳德莱昂纳德 新龙王被马刺队交易到猛龙,莱昂纳德并不情愿,他最想去的球队是洛杉矶的湖人或者快船。所以,他還没有去猛龙队报到,就称自己只是多伦多过客,明年夏天会利用球员选项权终止合同走人,甚至放狠话说自己会休战一个赛季,以躲避猛龙队。过了不到3个月,新赛季开打,莱昂纳德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我喜欢这支球队,喜欢穿着猛龙球衣比赛,也喜欢这座城市,我不想离开这里。”莱昂纳德态度大反转,是因为
体育比赛的竞技性成就了它的精彩,也是吸引人的重要方面。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存的空间此消彼长,世界杯上一个小组只有两个出线名额,积分榜上每一次微小的位置变动都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结局。迫于压力,参赛方常用一些非常规的做法谋求幸存,甚至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桥段。丹麦与法国在最后一轮故意踢平,日本对波兰的最后十几分钟涉嫌消极比赛,姆巴佩在法国和比利时的半决赛上老赖般拖延时间,这样的场景球迷们见怪不怪。无论消极比
四川会理与云南只隔着一条金沙江,地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川滇锁钥”之称。发达、持久的商旅带来了八方的人和物。明朝初年,开始修城砌墙。100多年后,落魄的状元郎杨慎从拱形门洞穿过。因为“大礼议”他被贬云南,永不召回。会理是他入滇前的最后一个驿站。他曾写下“莫唱离歌惨别颜,蜀云滇月共青山”的诗句,35年的流放生活中,会理到底是他胸中的一处关。关里关外,是不能细述的悲愁和遗憾。  最老的城墻如今只剩
#工作十年后你悟出了哪些職场道理#  俗话说“职场如战场”,在职场摸爬滚打十年之后,你悟出了哪些道理?你又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林川:不要只盯着工资,尤其是在你工作的前五年。去积累你的知识,去开拓你的视野,了解这个行业,学习核心技能。不是说工资不重要,而是你的成长,将会给你带来更多收获。  @地中海大哥:曾经遇到过很棘手的工作任务,第一反应是“我不会”,可真正
年龄:2700余岁  收藏地:上海博物馆  七夕将至,恋人之间往往会互赠礼物以表心意。春秋时期,晋国一位大师(官职)为夫人打造了一件青铜器,设计之用心,制作之精美,令后人惊叹,将他称为史上最浪漫的丈夫也不为过。  这件青铜器名叫子仲姜盘,高18厘米,口径45厘米,是春秋早期的器物。盘的前后各攀一条立体的曲折角龙,龙首衔着盘沿,作探头喝水状。盘内装饰了鱼、龟、蛙、水鸟等动物,种类之多为青铜装饰所罕见
〔关键词〕共情;咨询技术;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5-0077-02  心理老师们都知道,心理咨询中很重要的一个技术就是共情。在我读书的时候,这个技术可能只是某个填空题的答案。工作之后的很长时间,我也不得要领,我觉得这是一种说起来很容易但特别难做到的能力。  刚开始给学生做咨询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给学生提很多建议。比如
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家餐馆,女子网球选手西蒙娜·哈勒普说:“过去,我生活中的一切都跟网球有关,我认为其他事情都不重要,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这或许是导致我痛苦的原因。现在我没有任何压力,心情更放松,感觉好多了。如果我没有赢得法网冠军,我不可能这样轻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27岁的哈勒普不太愿意面向媒体敞开心扉。这既因为哈勒普性格内向、害羞,也因为她一直专注于赢得职业生涯首座大满贯冠军奖杯。2
有位专家这样说:“文字是地理学的第一语言,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的第三语言。”这充分体现出 GIS 技术的重要性与价值所在。地理信息系统是“大管家”,为3S(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核心,这要求中学教师不仅要学习什么是GIS技术,更需要用GIS技术进行中学地理教学。    一、 GIS的基本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GIS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认为GIS是
罗敏杰,浙江工业大学工学硕士,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州交通学校团委书记,湖州社会心理协会理事,湖州市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理事、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队员。他曾荣获国家级优秀志愿者、省优秀团干、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罗老师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最初接触心理咨询工作是1996年兼职担任团市委心理热线主持人,为全市青少年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积累了许多热
“一起吃饭,不如一起出汗”,走路这种最实惠的养生法,已经成了健康生活的象征。  “走路”这件迈开腿就能做的简单事,它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研究证明,走路能够为骨骼、肌肉和关节提供很多的益处。然而,要走多少,怎么走,才有益健康?  走多少?  真正有利于改善健康的,是一次性走完的6000步。  一个人每天之中,上厕所走几步,上下楼走几步,办公室里走几步,加起来可能就有几千步。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