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西诗载》看古代广西的民族文化认同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汪森编著的《粤西诗载》是一部广西历代诗歌总集,也是一部记载广西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的重要地方文献。以现代视角观照这部历史文献则会发现,《粤西诗载》从创作主体的构成、描写对象以及对国家意识的高度认同等方面均生动地展现出古代广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知,这对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源流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以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东兴市竹山村、宜州市合寨村为案例,研究多民族嵌入式社区、不存在主体民族的农村社区、单一民族村落等基层治理的主要做法,发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它们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进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总结为四个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立足点和根本目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基本前提、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是重要途径,为我国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基层治
作为瑶族的一支,粤北八排瑶的族源、迁徙及形成问题学界尚无定论。文献记载、瑶书文本、神话传说的互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分析理路。盘瓠部族、武陵蛮五溪蛮、汉族等共同构成了八排瑶的族源;八排瑶先民经江淮入湖南,自宋代开始从湖南向岭南迁徙,渐次与粤北莫瑶融合,大体于元末明初形成排瑶格局,至明中叶已具有相当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粤北莫瑶不可简单等同于排瑶;“排”与“冲”二者相互依存,聚居为“排”,散居为“冲”。八排瑶等山地迁徙族群与周边族群的共生共融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