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想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电视人为什么喜欢“做梦”?
各大卫视大打梦想牌,各种栏目都在说自己的梦想。梦想成为厨师的《顶级厨师》,梦想唱歌的《中国好声音》,专为已婚女性设置的《中国丽人》,梦想成为顶级设计师的《创意星空》,甚至连游戏类栏目如《智勇大冲关》都可以演化成为获得奖品实现梦想。观众渴望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电视台也抓住了观众的心理,设置了各种栏目平台让观众“展示”自己的梦想。到底电视台的栏目编导想要以“梦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王震,28岁,某表演类节目策划
电视指南:你们节目的初衷就是让想成为演员的人过瘾来了吧?
王震:可以这么说,但是也不完全是。
电视指南:你觉得梦想跟理想的区别是什么?
王震:我们节目刚开始的时候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梦想可能是理想的引子吧,只有敢去梦想了,才有可能成为理想。
电视指南:你觉得上了你们节目的这些人将来出来都能做演员吗?
王震:说实话吗?
电视指南:实话。
王震:其实,这些来的嘉宾有一部分就是艺术类院校出来的。
电视指南:就是说你们节目作假了?
王震:不能说是作假,是因为虽然他们学了表演,但是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没有戏拍。通过我们的节目能够增加他们的曝光率。
电视指南:这不是误导吗?看你们节目的观众会觉得自己都有机会成为演员。而且你们节目办了好几年了,好像也没有真正出来多少演员。
王震:希望是可怕的东西,曾经有个热心观众给我们栏目组打来电话说,他看了我们的节目就有信心去试一下了。
电视指南:你不怕这种误导……。
王震:不是误导,真正有理想的人可能差的就是一种鼓励吧。而且,我觉得栏目先得以好看为主,梦想是个很好的噱头。
电视人为什么喜欢“做梦”?
王磊,36岁,某梦想类栏目编导
电视指南:做梦想类栏目的初衷是什么?
王磊:其实还是顺应受众群的需求,关注老百姓本身入手。
电视指南:对于现在好多节目中,嘉宾好像只是来过瘾的,并不能称之为梦想,可能只是一种愿望……。
王磊: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梦想吧,因为中国人本身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们可能觉得这不算是梦想,但是其实已经是迈出一大步了。我们跟西方人不同,他们可以随便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随便说:“我爱你”。但是放在中国就不同了。要突破这种界限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即便是对梦想的理解稍微有点偏差也能引起共鸣,说白了就是真情感的东西观众都是喜欢的。
电视指南:所以电视台也明确这一点,只是为了博取收视率?引发观众讨论?
王磊:梦想有大有小。可能我们太习惯现在的生活了,不再在意身边的人或者事。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小人物也是有梦想的。煽情只是一种手段,只是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一种心理暗示。比较平民化一点,观众能够接受。观众开始讨论了就说明他们在意了,那我们也就算是成功了。
初衷都是以梦想为主题,但是实际的操作的情况是展示有了,梦想展示完了,也没有后文了。栏目关于梦想的阐述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做秀和诉说。而且这种做秀和诉说,没有营养。好多栏目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人想做某件事情,而不是能贯穿终生的事业。如何定位梦想与理想?
梦想类栏目向来有极大的观众群。观众带着各自不同的感觉去看待这类节目。观众对于梦想类电视栏目到底是看热闹还是引发自身“存在感”的反思?观众渴望看到什么样的梦想类节目呢?梦想过后又能给观众带来什么?他们所看到的,跟栏目编导所设想的结果有多大的出入呢?
刘洋,32岁,某公司设计总监
电视指南:平时看有关梦想类的电视节目吗?
刘洋:看得不多,但是感觉好像好多节目都是以这个为卖点的。说实话,有点烦。
电视指南:为什么烦呢?
刘洋:假。比如说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档梦想秀节目,里面的内容是一个卖鸭脖子的男人为了他的妻子在节目里扮猪。我觉得完全不是梦想嘛,就是为了在全国观众面前煽情,不是说煽情不好,只是觉得更多的是作秀。就是过瘾或者是表白的,跟梦想扯不上关系。
电视指南:有没有觉得比较不错的节目?
刘洋: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中国好声音》,我觉得就不错。
电视指南:里面也有很多煽情的,故事性强的东西。
刘洋:但是,他们确实是因为喜欢唱歌啊,甭管是有内幕什么的,起码观众能够真正地感受到里面对梦想的渴望。你从他们的眼睛里能看到渴望的东西。
电视指南:所以说,你觉得梦想不是展示完就算的。
刘洋:对,不是说随随便便煽一下情就能说是为了实现梦想的。这类嘉宾比较适合上情感纠纷类节目。电视台对梦想的定义我个人觉得是有偏差的。观众买“梦想”的账吗?
张多鹏,17岁,高三艺考类学生
电视指南:喜欢梦想类节目吗?
张多鹏:现在准备高考了,看电视的机会比较少,但是平时也是关注这类节目的。
电视指南:喜欢哪一类?
张多鹏:喜欢有反差,刺激的。
电视指南:比如?
张多鹏:比如最近看的《顶级厨师》。
电视指南:是喜欢做饭?还是?
张多鹏:不是喜欢做饭,是觉得那种拼搏好像我们高考。特别是艺术类的考生,我们也需要一关一关的去冲杀。
电视指南:所以说你看的是节目本身冲杀的过程所带来的额外的感受?
张多鹏:可以这么说,我比较喜欢励志的东西。
电视指南:就是说,你通过看这个做饭的节目找到了其精神上跟你共鸣的地方? 张多鹏:你这么一总结,我觉得好像就是这样的。我渴望成功。
电视指南:觉得节目真实吗?
张多鹏:起码他们是真的哭了,我也是真的跟着紧张了。但是具体说这种栏目的优劣,我觉得只要能让我有启发的就是好的栏目。
电视指南:你觉得那些想成为厨师的人最后都能成为厨师吗?
张多鹏:可能也不一定,但是我觉得有梦想总是好的。
对梦想的阐述导致了大家觉得去唱一首歌也是实现自己的一次梦想,去得奖也是梦想。可是这种节目给参与者带来的机会和方向大多很小。办的比较成功的如某歌唱类节目除了让嘉宾展示也为其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比如签约公司,安排演出。但是当观众知道了某些幕后的裙带关系后,大呼上当。但是问他们过不过瘾,回答又大都是“很过瘾”“挺好看的”。那么针对于栏目,虽然好看,虽然刺激,但是作为媒体人对广大电视观众所倡导的又是什么呢?这可能是我们都要思考的问题吧?
煽情是手段,引导是职责。
梦想类栏目怎样给观众的正确导向呢?是一味地制造爆点吸引观众的关注度和议论还是实实在在地引导观众怎么实现自身的价值?打开电视,黄金档栏目中有一大部分的内容与选秀有关,从少儿类,到少女类,到已婚妇女类。从唱歌到跳舞再到美食。种类繁多,主题大多为“实现梦想”。其中不乏优良制作,煽情得当,励志向上,但是有的梦想类栏目好像已经开始有了偏差,为了博取收视率,他们致力于对于选手隐私的泛滥挖掘,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则,仿佛每个人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过往。参赛选手也竭尽全力地哭诉自己的“艺术人生”,讲述本身没有错,有经历也是好事,但是说到底这不是情感诉说类节目,梦想的实现还是要有实现梦想的基本素质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我们总不能因为选手是“最惨的”就把冠军给他吧?说到底,实现梦想比拼的还是能力,这其中有勇气,有努力,但绝不仅仅是比“惨”。
国外相关的梦想类栏目有美国的《制造财富》《点石成金》《全美超模大赛》这类栏目的宗旨是通过一关一关的淘汰,最终让留下来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是提供创业资金或是签约公司。他们对嘉宾的选拔不看履历只看能力,所以好多嘉宾都是来自最底层的,也有欢笑有泪水,但是这些都没有喧宾夺主,不是靠这些引起评委注意,不是靠这些博分数。电视栏目编导也把这种情感性的东西尽量往嘉宾的个人魅力上来靠,辅助评委对参赛嘉宾有更全面的了解。这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且为之努力拼搏的状态不是秀出来的,是参与者竭尽全力争取来的。这是真正为老百姓提供的实现梦想的平台,所以他们的哭和笑是由衷的。不是为了煽情而煽情的,如果能把这种内心最渴望的情感挖掘到,又以真性情的的姿态播出是不是可以起到更好的节目效果呢?
电视人为什么喜欢“做梦”?
各大卫视大打梦想牌,各种栏目都在说自己的梦想。梦想成为厨师的《顶级厨师》,梦想唱歌的《中国好声音》,专为已婚女性设置的《中国丽人》,梦想成为顶级设计师的《创意星空》,甚至连游戏类栏目如《智勇大冲关》都可以演化成为获得奖品实现梦想。观众渴望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电视台也抓住了观众的心理,设置了各种栏目平台让观众“展示”自己的梦想。到底电视台的栏目编导想要以“梦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王震,28岁,某表演类节目策划
电视指南:你们节目的初衷就是让想成为演员的人过瘾来了吧?
王震:可以这么说,但是也不完全是。
电视指南:你觉得梦想跟理想的区别是什么?
王震:我们节目刚开始的时候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梦想可能是理想的引子吧,只有敢去梦想了,才有可能成为理想。
电视指南:你觉得上了你们节目的这些人将来出来都能做演员吗?
王震:说实话吗?
电视指南:实话。
王震:其实,这些来的嘉宾有一部分就是艺术类院校出来的。
电视指南:就是说你们节目作假了?
王震:不能说是作假,是因为虽然他们学了表演,但是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没有戏拍。通过我们的节目能够增加他们的曝光率。
电视指南:这不是误导吗?看你们节目的观众会觉得自己都有机会成为演员。而且你们节目办了好几年了,好像也没有真正出来多少演员。
王震:希望是可怕的东西,曾经有个热心观众给我们栏目组打来电话说,他看了我们的节目就有信心去试一下了。
电视指南:你不怕这种误导……。
王震:不是误导,真正有理想的人可能差的就是一种鼓励吧。而且,我觉得栏目先得以好看为主,梦想是个很好的噱头。
电视人为什么喜欢“做梦”?
王磊,36岁,某梦想类栏目编导
电视指南:做梦想类栏目的初衷是什么?
王磊:其实还是顺应受众群的需求,关注老百姓本身入手。
电视指南:对于现在好多节目中,嘉宾好像只是来过瘾的,并不能称之为梦想,可能只是一种愿望……。
王磊: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梦想吧,因为中国人本身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们可能觉得这不算是梦想,但是其实已经是迈出一大步了。我们跟西方人不同,他们可以随便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随便说:“我爱你”。但是放在中国就不同了。要突破这种界限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即便是对梦想的理解稍微有点偏差也能引起共鸣,说白了就是真情感的东西观众都是喜欢的。
电视指南:所以电视台也明确这一点,只是为了博取收视率?引发观众讨论?
王磊:梦想有大有小。可能我们太习惯现在的生活了,不再在意身边的人或者事。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小人物也是有梦想的。煽情只是一种手段,只是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一种心理暗示。比较平民化一点,观众能够接受。观众开始讨论了就说明他们在意了,那我们也就算是成功了。
初衷都是以梦想为主题,但是实际的操作的情况是展示有了,梦想展示完了,也没有后文了。栏目关于梦想的阐述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做秀和诉说。而且这种做秀和诉说,没有营养。好多栏目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人想做某件事情,而不是能贯穿终生的事业。如何定位梦想与理想?
梦想类栏目向来有极大的观众群。观众带着各自不同的感觉去看待这类节目。观众对于梦想类电视栏目到底是看热闹还是引发自身“存在感”的反思?观众渴望看到什么样的梦想类节目呢?梦想过后又能给观众带来什么?他们所看到的,跟栏目编导所设想的结果有多大的出入呢?
刘洋,32岁,某公司设计总监
电视指南:平时看有关梦想类的电视节目吗?
刘洋:看得不多,但是感觉好像好多节目都是以这个为卖点的。说实话,有点烦。
电视指南:为什么烦呢?
刘洋:假。比如说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档梦想秀节目,里面的内容是一个卖鸭脖子的男人为了他的妻子在节目里扮猪。我觉得完全不是梦想嘛,就是为了在全国观众面前煽情,不是说煽情不好,只是觉得更多的是作秀。就是过瘾或者是表白的,跟梦想扯不上关系。
电视指南:有没有觉得比较不错的节目?
刘洋: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中国好声音》,我觉得就不错。
电视指南:里面也有很多煽情的,故事性强的东西。
刘洋:但是,他们确实是因为喜欢唱歌啊,甭管是有内幕什么的,起码观众能够真正地感受到里面对梦想的渴望。你从他们的眼睛里能看到渴望的东西。
电视指南:所以说,你觉得梦想不是展示完就算的。
刘洋:对,不是说随随便便煽一下情就能说是为了实现梦想的。这类嘉宾比较适合上情感纠纷类节目。电视台对梦想的定义我个人觉得是有偏差的。观众买“梦想”的账吗?
张多鹏,17岁,高三艺考类学生
电视指南:喜欢梦想类节目吗?
张多鹏:现在准备高考了,看电视的机会比较少,但是平时也是关注这类节目的。
电视指南:喜欢哪一类?
张多鹏:喜欢有反差,刺激的。
电视指南:比如?
张多鹏:比如最近看的《顶级厨师》。
电视指南:是喜欢做饭?还是?
张多鹏:不是喜欢做饭,是觉得那种拼搏好像我们高考。特别是艺术类的考生,我们也需要一关一关的去冲杀。
电视指南:所以说你看的是节目本身冲杀的过程所带来的额外的感受?
张多鹏:可以这么说,我比较喜欢励志的东西。
电视指南:就是说,你通过看这个做饭的节目找到了其精神上跟你共鸣的地方? 张多鹏:你这么一总结,我觉得好像就是这样的。我渴望成功。
电视指南:觉得节目真实吗?
张多鹏:起码他们是真的哭了,我也是真的跟着紧张了。但是具体说这种栏目的优劣,我觉得只要能让我有启发的就是好的栏目。
电视指南:你觉得那些想成为厨师的人最后都能成为厨师吗?
张多鹏:可能也不一定,但是我觉得有梦想总是好的。
对梦想的阐述导致了大家觉得去唱一首歌也是实现自己的一次梦想,去得奖也是梦想。可是这种节目给参与者带来的机会和方向大多很小。办的比较成功的如某歌唱类节目除了让嘉宾展示也为其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比如签约公司,安排演出。但是当观众知道了某些幕后的裙带关系后,大呼上当。但是问他们过不过瘾,回答又大都是“很过瘾”“挺好看的”。那么针对于栏目,虽然好看,虽然刺激,但是作为媒体人对广大电视观众所倡导的又是什么呢?这可能是我们都要思考的问题吧?
煽情是手段,引导是职责。
梦想类栏目怎样给观众的正确导向呢?是一味地制造爆点吸引观众的关注度和议论还是实实在在地引导观众怎么实现自身的价值?打开电视,黄金档栏目中有一大部分的内容与选秀有关,从少儿类,到少女类,到已婚妇女类。从唱歌到跳舞再到美食。种类繁多,主题大多为“实现梦想”。其中不乏优良制作,煽情得当,励志向上,但是有的梦想类栏目好像已经开始有了偏差,为了博取收视率,他们致力于对于选手隐私的泛滥挖掘,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则,仿佛每个人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过往。参赛选手也竭尽全力地哭诉自己的“艺术人生”,讲述本身没有错,有经历也是好事,但是说到底这不是情感诉说类节目,梦想的实现还是要有实现梦想的基本素质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我们总不能因为选手是“最惨的”就把冠军给他吧?说到底,实现梦想比拼的还是能力,这其中有勇气,有努力,但绝不仅仅是比“惨”。
国外相关的梦想类栏目有美国的《制造财富》《点石成金》《全美超模大赛》这类栏目的宗旨是通过一关一关的淘汰,最终让留下来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是提供创业资金或是签约公司。他们对嘉宾的选拔不看履历只看能力,所以好多嘉宾都是来自最底层的,也有欢笑有泪水,但是这些都没有喧宾夺主,不是靠这些引起评委注意,不是靠这些博分数。电视栏目编导也把这种情感性的东西尽量往嘉宾的个人魅力上来靠,辅助评委对参赛嘉宾有更全面的了解。这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且为之努力拼搏的状态不是秀出来的,是参与者竭尽全力争取来的。这是真正为老百姓提供的实现梦想的平台,所以他们的哭和笑是由衷的。不是为了煽情而煽情的,如果能把这种内心最渴望的情感挖掘到,又以真性情的的姿态播出是不是可以起到更好的节目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