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音乐文化探微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族的音乐文化特色明显,内涵丰富,如京族的民歌和器乐曲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内容。本文专门就京族民歌与传统节日——哈节和器乐曲各自的起源、内容形式及发展前景方面作初步的探索,旨在展现京族与众不同的民族音乐风格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京族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过去称为越族,因其祖先曾在公元16世纪初由越南的涂山等地漂流到广西今东兴市的山心、(氵万)尾、巫头三个小岛,于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和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今称为越族)属于同源民族,因此两者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文化艺术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
  如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一样,京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存在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风情礼仪、岁时节令、宗教活动中。由于其靠海的缘故,所以京族的音乐文化有很多关于“海”的内容。又由于和越南相邻而居,其音乐文化和越南的京族的音乐文化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代代相传、丰富和发展,京族音乐文化已经越来越成熟,成为京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形式丰富多彩,有民歌、传统节日——哈节、器乐曲、歌舞等。本文仅从京族民歌与传统节日——哈节和器乐曲的起源、内容形式及发展前景方面作初步的探索,旨在弘扬本土有价值的音乐文化。
  
  一民歌
  
  1起源
  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起源于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京族是一个海洋民族,劳动的方式是出海捕捞、下田耕种,他们的民歌就在年复一年独特的劳动生活过程中慢慢发展完善。歌唱在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襁褓婴儿接触《摇网床》开始,到儿童时代的童谣,成年时下田出海的劳动歌,谈婚论嫁的爱情歌,生命终止时的丧葬歌,可以说,歌声伴随着京族人的一生,歌声抒发了京族人民热爱劳动和热爱生活的深厚感情。京族人有自己的语言,所唱的山歌以京语为主,但由于长期与汉族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大多数京族人会说汉语或当地白话,所以有一部分歌曲属于白话唱法,唱起来通俗易懂且上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 内容形式
  (1)海歌
  海歌集中反映了京族人的海上捕鱼生活。京族是中国唯一住在海边的少数民族,其劳动的方式主要是从事渔业,因此京族的海歌内容大部分是描写出海捕鱼、摸螺、洗贝等劳动生活,感情是欢愉的,充满对收获的期望。由于这些劳动又属于个体的劳动,不需要协调一致的动作,因此旋律是舒展的,节奏比较自由。
  比如《出海歌》:“海水浪叠浪,姐妹哎,出海心欢畅,撒网捕鱼遍南海,鱼虾堆满仓,姐妹笑声扬(叮当叮)。”这首歌曲短小精悍,曲调活泼开朗,旋律中音程四五度的跳进比较多,犹如海上的波峰浪谷,高低起伏,使得歌曲富有变化,短短的几句歌词就把海上捕鱼获得丰收的景象描绘了出来,人物内心的喜悦通过衬词“叮当叮”来体现。
  另外一首劳动歌曲《采茶摸螺歌》,也是一首生动、活泼的歌曲。歌词大意是:“姐妹上山嗬采茶,采了茶嗬下海摸螺,下海摸螺一箩箩一筐筐,一筐筐一箩箩,姐妹采茶摸螺真快乐,叮当叮,叮当叮。”旋律是抒情与跳跃相结合,刻画了京族姑娘洒脱的形象;歌词简洁地把京族姑娘上山采茶和下海摸螺的快乐表达出来,最后以“叮当叮”作为结束,渲染了劳动生活的情趣。“叮当叮”是越南民歌常用的表情性衬词,从这里可以看出京族音乐受到了一定的越南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民族风格。
  (2)情歌
  关于爱情内容的歌曲在多数民族里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京族也不例外。唱情歌是京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抒发情感的方式。他们在歌唱中互表爱慕之情、相思之苦、反映的是一种纯朴、健康的爱情观、审美观以及真诚严肃、坚贞不渝的爱情态度。
  京族情歌中的《过桥风吹》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歌曲:
  “相爱脱衫相送,回家撒谎过桥遇大风,风吹了,风吹了,风吹无影又无踪;相爱脱葵笠赠送,回家撒谎过桥遇大风,风吹了,风吹了,阵阵风把帽吹向天空;相爱把戒指赠送,回家撒谎洗手掉水中,冲到深处黑咕隆咚。”
  歌词中没有一句对姑娘的描写,但是通过小伙子的心慌意乱,对母亲善意的撒谎,可以看出姑娘必定十分温柔美丽,要不如何令小伙子如此痴情呢?
  《唱十爱》中描写“一爱哥哥能干,下海打渔上山种田,勤劳勇敢勤俭;二爱哥哥情意绵绵,知心话比蜜甜,真心实意把妹来恋”。京族姑娘把心上人的标准用具体的劳动来衡量,喜欢的是勤劳善良、并肩出海、用情专一的人,表现出健康、朴实的爱情观。
  (3)风俗歌
  风俗歌反映了京族的婚嫁丧葬等风俗习惯。以举办婚礼为例,在婚礼举行当天,“男方会派二男二女到女方家接新娘,并带上事先挑选好的歌手。到了新娘家,双方的歌手就开始进行对歌。男方的歌手必须唱赢了女方的歌手,女家才让新娘出门。新娘出门以后,女方的歌手们又在迎亲路上设下三道关卡,用红布条拦住。男方歌手唱赢一次,拿下一条红布,通过一道关卡,最后都唱赢了,才让迎亲的人将新娘领走。新娘步行要到男家时,又由双方迎送的青年男女唱起欢歌,一唱一答,热闹非凡”。
  在婚歌中有代表性的是《京家姑娘情最浓》、《送新娘》、《婚礼歌》等,表达的是京族人的真情、赞美、感恩、伦理等内容,速度是比较缓慢而自由的,旋律抒情委婉,一方面和京族使用的伴奏乐器独弦琴有关,另一方面“大概与京族人感情含蓄,性格温柔的‘族性’有关”。
  (4)儿歌(包括摇篮曲)
  京族的儿童还在婴儿时期便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妈妈会在网床边唱着充满爱意的摇篮曲,把一颗稚嫩的童心和浩瀚的大海拴在了一起,比如《摇篮曲》:“孩子快睡吧,爸爸出海打鱼快回来啦!现在风浪多么平静啊,乖乖孩子快睡吧。”京族孩子的童年生活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从小和大海有着亲密的接触:
  “爸爸去打鱼,妈妈去插秧,我把大门锁,海滩去游荡,捉得小螃蟹,大海水已涨,浪涛催赶我,携篮走得忙,回家拿刀斩蟹爪,起火煮锅螃蟹汤。爸爸妈妈收工回,门口闻见海味香,‘小乖乖,小乖乖,小小学会把家当’。”
  此曲旋律起伏不大,曲调简单,语言生动又充满童趣,体现了京族兒童从小就培养了一种勤劳坚强的性格。
  
  3 新时代京族民歌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京族的民歌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以京族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不断地问世,如《槟榔树下摇网床》,海风、槟榔树、网床、母亲……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美丽的南国风情画,旋律委婉温和,唱出了京族民歌特有的柔情,此曲曾获1986年全国征歌一等奖,被誉为“飘向世界的摇篮曲”。还有宋祖英演唱的电视剧《故乡的独弦琴》主题曲《金滩有缘》,展现了京族的海韵风情。雷佳演唱的《过桥风吹》,让京族的民歌再次得到了弘扬。
  
  二器乐曲
  
  京族的器乐曲最有代表的就是独弦琴曲了。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间乐器,在京语里称旦匏,具有柔和优美的音色,擅长于表现各种悠长抒情的旋律,由于其音色与京族语言极其相像,所以颇受京族人民的喜欢。独弦琴只有一根弦,如何能演奏出优美的旋律呢?奥妙就在于泛音的演奏,通过右手切弦和左手摇杆的控制获得。传统的竹制或木制独弦琴音量小,延音短暂,目前独弦琴经过不断的改革,把电声与乐器本身融为一体,使音色更柔美典雅,更富表现力。
  
  1 起源
  关于独弦琴的起源,目前还存在着争议,一是认为中国殷代已有的弹拨类弦鸣乐器;一是认为京族的先民从越南迁入中国,独弦琴也理所当然是从越南带入中国的。我比较认同的是从越南传到中国的观点。但不管它发源自哪里,都已经和京族人朝夕相伴了四百多年,我们应该把它看成京族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内容
  由于演奏的方法比较复杂,独弦琴很难演奏一些急促欢快的乐曲,所以独弦琴的曲目演奏速度都是自由缓慢的,这也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乐器的独特之处。传统的曲目有《高山流水》、《孤山寒影》、《骑马》、《渔家四季歌》等,其中流传最广最久的是《高山流水》。这首乐曲从旋律上看,和古琴版的《高山流水》没有共同之处,从听觉上,和古琴所营造的巍巍高山、潺潺流水意境相比,独弦琴版的《高山流水》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委婉细腻的、缥缈缠绵的感受,这比较符合京族人的性格,温柔的、含蓄的。
  
  3独弦琴曲目的创新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的独弦琴演奏家根据自身的演奏经验和技巧,创作了一批独奏曲,使京族的音乐文化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有些传统的曲目经过改编和创作,赋予了时代新意,比如王能的《渔家四季歌》、《摇网床》等,其它的曲目有的是从京族民歌或音乐里吸取精华创作出来的,如何绍的《京海琴韵》、《月下摇篮曲》等,王能的《我爱京岛》、《思乡曲》等等,得到了广泛流传。
  
  三传统节日——哈节
  
  哈节,是京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哈”就是唱歌的意思。唱哈活动的固定场所,就是“哈亭”,京三岛每个村庄都建有“哈亭”。三个小岛举行“哈节”的时间各不相同, 尾、巫头是农历六月初十,山心是农历八月初十。时间上的错开,是由于建亭日期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许是京族人的特意安排,为了让欢乐能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这盛大的节日。“哈节”持续举行三天,一般在外面工作的人都会返乡参加活动。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庆祝自己的节日。
  
  1关于“哈节”的起源
  京族关于“哈节”的传说故事有两个版本。一是传说七八百年前,京族人们受到统治者的压迫,生活苦不堪言。这时一位歌仙以传授歌舞为名,鼓舞人们起来反抗。当地人为了纪念她,修建了“哈亭”,流传至今。一是源自《镇海大王》的故事,描写了远古时代白龙岭上住着一条蜈蚣精,经常在海上兴风作浪,吃人作恶,一个神仙扮成乞丐模样,用计把蜈蚣精杀死了,京族人把这位神仙尊奉为镇海大王,每年唱哈一次祭神,来保佑渔民的平安。这两个版本的故事其实都反映了京族群众的一种信仰,他们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渴望得到一种征服自然的力量,于是神化了某个人物,加以膜拜,祈求平安和获得好收成。
  
  2 “哈节”活动的内容
  “哈节”活动的内容,包括迎神、祭神、入席、送神。在整个唱哈节的四项活动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贯穿始终的哈歌了。哈歌一般平时不唱,在“哈节”中由“哈妹”担任主唱,“哈哥”操琴伴奏。内容极富民族特色,生产劳动、宗教信仰、传说故事、哲理、爱情,都能在哈歌中表现出来。“哈歌音乐古朴典雅,节奏舒展而多变,旋律低回婉转,多用波音、颤音装饰,有悠长的花腔,富于吟唱般的韵味,感情纯真、虔诚。”
  
  3今天“哈节”的发展
  “哈节”从诞生至今,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是京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上个世纪80年代恢复“哈节”至今,“哈节”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内容上,为了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娱乐要求,“桃姑”在祭祀的表演中增加了世俗娱乐的成分。在形式上,“哈节”不再局限于唱哈,同时还举办歌圩、美食节、篝火晚会、文化研讨会等项目,影响的层面更广了,除了京族群众外,还吸引了大量的汉族的、越南的群众参与,“哈节”成为一个融文化和旅游一体的京族民俗文化品牌。2006年5月20日,“哈节”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的东兴“哈节”首次由政府承办,这意味着“哈节”上升到了政府主导的层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京族的音乐内容非常丰富,有着多样化的形式,和京族文化本身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值得音乐工作者们作深入的挖掘、研究、整理,发扬。笔者这里谈及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价值研究有待日后进一步深入开展。相信经过音乐工作者们的参与和不懈努力,京族的音乐文化,必将如南国音乐文化中的璀璨珍珠,在新时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注:课题项目名称:本文系广西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京族的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x08106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甜芬:《走进京岛》,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庞国权:《浅析京族音乐的结构和特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
  [3] 卢克刚:《京族唱哈祭仪及其音乐研究》,《艺术探索》,1997年。
  
  作者简介:叶峰,女,1972—,广西容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