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石头唱歌的人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ong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长春)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一棵巧妙利用玉石绿白相间的色彩雕刻而成的青翠大白菜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件名为《百财富贵》的玉雕作品立意新奇,雕刻精湛,又用汉字的谐音取“百财”之意,具有强烈的民间文化内涵。作品被组委会评为金奖,并作为展会的标识镌刻在参展证上,成为展会对外宣传的标志性作品。
  很多人都以为,它的作者不是某工美大师就是哪位知名艺术家。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其作者并非声名赫赫的大师,而是一位来自民间的石雕艺人,一位年逾花甲的退休干部。他,就是李国祥。
  三个绰号一个人
  在通榆县,李国祥是个名人。人们叫他“李石匠”,朋友送他雅号“石痴”,行界则称他为“神雕李”。三个不同的绰号,却将李国祥与石雕的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石匠”,是李国祥朴素沉稳的外表印象;“石痴”,是他对石雕艺术的执著态度;“神雕”,则是对其精湛雕刻技艺的赞美与惊叹……
  要说李国祥的石雕人生,还得从他的家世说起。李氏家族世代专注于石艺,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很小的时候,李国祥就跟随父亲学习雕刻艺术。上小学时,他开始雕刻一些简单的人物造型和伟人头像,初中时又常常给这个同学画个画、给那个同学刻个章。1970年参加工作后,他仍把雕刻、绘画作为业余爱好,研习不辍。
  虽然不像祖辈那样以石刻为生,但雕刻在李国祥的生命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退居二线之后,他有更多时间拿起刻刀,一门心思地钻研,甚至还无师自通学会了微雕、精雕和篆刻等。他曾在一粒米上刻下两首唐诗,引起一时轰动。
  为了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近些年他遍游全国,拜访名家。他去过石雕之乡浙江青田,也去过石帝三乡福建寿山,还去过玉雕之乡岫岩。由于刻苦钻研,广征博取,加之原有的国画基础,使他在石雕艺术上达到了随心所欲、妙手天成的地步。
  艰辛寻石路
  艺术,是李国祥人生的最大追求。在农村工作的30年里,他时刻用心灵和慧眼发现美,生活中接触到的鸡鸭鹅狗畜、山水林田路,融于心,记于脑,创作时可以信手拈来。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石雕艺术而言,上佳的石料必不可少。不过通榆并不是石材产地,当地人都说这里是个“没有高山,只有碱疤垃;没有石头,光有土坷垃”的地方。于是为了找到可心的石料,李国祥寻访各地名石,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寻石,听起来是件颇为风雅的事,事实上不但不风雅,反而相当之“俗”。李国祥的收入并不算高,除了日常家庭开销外,大部分都用在了石头上。外出寻访好石料,囊中羞涩的李国祥常常是从牙缝里挤出钱,再从亲朋好友手中借点,就这样带着并不丰厚的“采购费”南上、东征、西进。
  1972年7月,李国祥第一次来到盛产鸡血石的内蒙古赤峰巴林,东拼西凑借来的260元钱一股脑全买了石头。背着自己精挑细选的几块石头,李国祥从巴林矿区徒步走回了巴林镇,100多斤石头把他的两个肩膀都勒出了血印。可惜的是,由于初次接触鸡血石,很多地方都不懂,花大价钱买回的石头只有两块能用,200多元钱可以说全打了水漂。
  这对李国祥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从此他对石头更痴迷了,每次出去采购,都会对当地石材做充分了解。如今,在李国祥家的仓库里堆放着数千种名贵石料,有寿山、青田、巴林、岫岩等全国各地的秀石美玉,全是他按皱、瘦、透、秀、丑的赏石审美柿隹一块块从各地采购,千里迢迢背回来的……
  琢磨之中金石开
  熟悉李国祥的人,都会从他那双因刻石而磨得长满老茧的手,看出他为了点石成金而历尽的磨难、费尽的心机。而他展室中的几百件作品,件件都是“用心造境,以手运心”的结晶。
  痴于石的李国祥把每一块石料都当成宝贝,为了不辜负石料之美,他常常日夜琢磨,耗费大量时间设计构图。一次,他从巴林带回一块上乘冻石,大如保龄球,呈三角形,色奇状怪。为了保证这块难得的佳料能出精品,李国祥花了好几个月时间,设计了数十种图案,始终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从书上偶然见到一张帝王之樽的图片,灵感触发,连夜构图,终于定下了这块美石的雕刻方案。
  方案定下了,接下来就是雕刻。为了达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李国祥足足“琢磨”了一年有余。他巧用天然所赐,以黄绿相间为樽身,高翘之处为鸟首,落地三角为双足一尾,造型极为独特。长达年余的苦苦“琢磨”,让这件名为《鸟形金樽》的作品最终成为李国祥的得意之作。
  李国祥常说:“玉不琢磨不成器,人不琢磨难成事”。而他正是在“琢磨”中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琢磨”对他而言是技艺,更是态度,几十年持之以恒下来,李国祥的石雕技艺炉火纯青,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现在,李国祥的石雕作品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五大系列:利用石料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经过巧妙构思雕琢而成的俏色石雕系列;古朴大方,内涵深邃的仿古石雕系列;飞禽走兽、花木鱼虫、人物景象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系列;令人耳目一新,把玩不够的印钮艺术系列;博采世间风俗和民间故事,意趣横生的民俗石雕系列。
  石头的新生
  几十年的石雕生涯,让李国祥对石雕艺术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对这门技艺的传承发展有了更多期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石雕之美,李国祥与儿子李晓民投资百万元建起吉林省内首家私人石雕博物馆,取名“老关东”。
  这间公益性质的私人石雕博物馆只有200平方米左右,只能算是一个“微博”。儿子李晓民是李氏石雕第五代传人,虽然博物馆的发起人和馆长是他,但建馆也是李国祥一直以来的心愿。
  如今,在老关东石雕博物馆摆放着数百件石雕艺术作品,有的浑然天成,有的玲珑剔透,其中大部分是李氏父子自己的作品。悟石道修身养性,通石理悦目怡神。无论是李国祥还是李晓民,当一个人把石雕艺术当做毕生的事业来做,其作品便能绽放出无比蓬勃的生命力。
  于是,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时,就像置身于艺术的宫殿,而那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让人仿佛聆听到一首首寂静无声,却无比美妙、动听的歌……
其他文献
【正】 中华书局1988年版《北朝四史人名索引》(以下简称《索引》)有脱漏人名。按《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89,2924页有“孙僧化、僧化”凡三处。《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为解决机房基础设施传统管理体系当中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构建基础设施运维管理体系。采集机房基础设施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分类存储建立设备的信息档案,分别从设备巡检和远
校对“把关”浅议崔庆喜校对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把书稿付印比作“关口”的话,那么校对人员则无异是一个“把关者”。我认为,校对人员
最近。我们整理沉睡近四十年之久的馆藏拓片时,发现了《山西大学西学专斋始末记》(以下简称《始末记》)、《山西大学西学专斋教职员题名碑》(以下简称《题名碑》)两份拓片。
长期以来,建筑企业工程现场的管理采用传统的模式。传统模式主要存在人员管理复杂,管理规范性差,占用人力资源、现场操作是否规范、汇报流程很难及时完成等诸多客观问题,造成
变频调速,是现代机械电力系统科学调配的有效方法,它能提升机械做功速率、及时给予信息反馈。基于此,结合变频调速电梯控制系统的相关原理,着重对该程序的实践要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