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会稳定并走低吗?很难说。新的一年中,导致消费价格上涨的因素还很多:劳动合同法和即将通过的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包括各地最低工资线的提高,会加大企业的劳动成本,工资成本将推动物价上涨;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和上升,引起商品运输成本、化工原料价格、粮食替代能源而使粮食价格等都存在上升压力,形成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因素;国内水、电、煤、土地价格的过低,建立节约型社会,需要调高价格,运用价格机制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会形成价格上升的压力;而对使用资源的企业开征资源税和对排污企业加大排污费的征收力度,也会进入价格,形成推动价格上升的因素。因此,2008年,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根据资源调价、油价上涨、宏观调控、税收政策等等变动程度的不同,再加上2007年物价翘尾巴因素,在4%~6%之间,我个人认为可能不会低于4%。
2007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一年,其中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比上年增长14%左右,增长率提高2个多百分点;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5%左右,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农业产品涨价和资本市场收入因素较大。如城市居民增收的部分中,炒股获得的收入就占到60%以上。如果2008年物价增长5%左右,即使城镇居民名义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实际收入增长分别也只有7%和3%,居民收入增长会极其缓慢。假如,国家财政收入继续增长3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增长37%左右,即使扣除物价因素,国家和企业收入的增长幅度也会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而且,工资增长幅度较低的农民工和其他低收入领域职工的收入,增幅较低的退休人员的收入,依靠低保生活的居民生活,都会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包括在利率低于消费价格指数的情况下,居民的存款,也会有所损失。
看来,明年,考虑到资源价格和税收的调整,包括后两三年,物价上涨水平都会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有三种思路:一是应对物价上涨,国家财政拿钱加大各方面的补贴为主。如对低保户、低收入者、大学生、出租司机、农民等等,都采取涨什么,补贴什么的政策;涨到什么范围,补贴到什么范围。这是一种居民最欢迎的方式。但是,其当期补贴受制于财力的可支付限度,当物价上涨平缓后,补贴进入居民生活预算,取消很难,财政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并且在供给不增长的情况下,采用补贴和限价的方式,要么会使需求更加大于供给,导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要么会导致供给与需求价格产生缺口,造成黑市猖獗和黑市价格居高不下。
二是用政府主导下,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等方法,主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使居民收入增长适应消费物价的上涨。如加大财政支出,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的工资水平;提高企业对职工支付的最低工资线;加大财政支出,提高低保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居民享受水平,以抵消费物价上涨的影响。此种思路为主的问题在于,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强劲,要求企业增资的结果是,企业更多地用机器代替劳动力,本来五个人从事的工作,为了使劳动成本不提高,可能用三个人来完成,在职人员的收入可能提高了,但是更多的失业的劳动者,其家庭收入会降低。提高工资的办法,在劳动力需求不增加的情况下,并不能改变劳动者总体上收入增长缓慢的格局,而且会使一部分人生活状况由于失业而情况变得更差。而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的做法,如果财政更多地向这方面调整,会使吃饭养人为特征的体制更加明显;如果财政不支付足够的调资预算,则会使政府各部门和各事业机构加大向社会收费和罚款的力度,严重打击创业,抑制就业,既造成行政事业部门和企业部门职工收入的不公平,又会使企业就业机会减少,影响居民总体收入的增长。
三是鼓励创业,增加微型和中小企业数量,扩大劳动力需求,增强劳动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能力,拉动工资提高为主的办法,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增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承受力。需要反思的是,中国多年来的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强劲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它们高速增长时期,虽然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人口密度比中国大陆还要大,但是其失业率很低,劳动力不够用而需要吸引外国人进入补充,工资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也较快,财政收入与居民富裕同步实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比较也是如此,前者劳动力不够用,需要从后者引入,而后面的地区虽然可能增长速度也不低,但是劳动力需求却不旺,高速度却没有带来高就业和收入的高增长。无论是与东亚的比较,还是国内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及东北的比较,可以看出的是,创业者多,企业数量多的国家和地区,劳动力需求就大,工资上升的拉动力就大,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就越快。居民对物价上升的承受能力也就较强。
而那些靠资本密集型的大企业推动增长的国家和地区,资本分配的能力强,劳动力需求不强劲,工资上升的拉动力非常弱,从而使国家和资本要素在总的GDP中分配的多,而劳动要素分配的少。居民对物价上升的承受能力就不强。非常简单的经济学道理是,没有创业,哪里来的企业?没有企业,哪里来的劳动力需求?没有劳动力强劲的需求,工资上涨又哪来的拉动力?工资不上涨,从何能谈起居民收入增长?而居民收入增速不快,消费物价上涨压力大,其关系又怎样能会协调好呢?
中国目前陷入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财政收入增长快与居民收入增长慢、物价上涨快与居民承受能力低等等之间的深层原因是创业不足,微型和中小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而创业不足和容纳就业的企业数量少的原因则是创业环境太差。
当然,我不是说,政府不应在物价上涨过快时,对一些方面进行补贴;我也不是说,在物价上涨较快时,不提高低保等标准,不提高最低工资线等等。我认为,应付消费物价上涨的总体思路应当首先是让居民收入的增长快于物价的涨幅,再对特殊人群和特殊领域,进行适当的补贴,在工人谈判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是正确的战略。
而鼓励创业,增加企业,扩大就业,增强劳动力需求对工资上升的拉动力,进而较快地增加居民的收入,最关键的是,彻底改革目前的工商注册登记制度;将收费罚款供养的工商、质监、城管、交通行政、卫生防疫等等部门由财政支出供养起来,不要向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再过多地收费和罚款;合并执法机构,减少以收费和罚款为目的的执法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侵害;政府政务公开,实行电子网络、大厅集中和各环节一站式等办公,减少政府各部门和各行政性事业机构对创业和企业办事的吃拿卡要;尽快放开金融准入,允许民间借贷,发展借贷公司、乡村银行、集镇银行、城市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使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能贷到款。
如果这方面不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财政和机构改革不联动,不能打破部门利益,政府自己的行政事业执法机构自己财政不供养起来,还是让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交费和交罚款供养,实际上居民无法创业,无法增加能更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数量,无法较好地加大劳动力的需求,工资增长也无劳动力需求的拉动力,居民收入普遍能快速增长也不会满意地实现,那么,居民对消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也就不可能增强。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2007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一年,其中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比上年增长14%左右,增长率提高2个多百分点;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5%左右,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农业产品涨价和资本市场收入因素较大。如城市居民增收的部分中,炒股获得的收入就占到60%以上。如果2008年物价增长5%左右,即使城镇居民名义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实际收入增长分别也只有7%和3%,居民收入增长会极其缓慢。假如,国家财政收入继续增长3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增长37%左右,即使扣除物价因素,国家和企业收入的增长幅度也会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而且,工资增长幅度较低的农民工和其他低收入领域职工的收入,增幅较低的退休人员的收入,依靠低保生活的居民生活,都会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包括在利率低于消费价格指数的情况下,居民的存款,也会有所损失。
看来,明年,考虑到资源价格和税收的调整,包括后两三年,物价上涨水平都会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有三种思路:一是应对物价上涨,国家财政拿钱加大各方面的补贴为主。如对低保户、低收入者、大学生、出租司机、农民等等,都采取涨什么,补贴什么的政策;涨到什么范围,补贴到什么范围。这是一种居民最欢迎的方式。但是,其当期补贴受制于财力的可支付限度,当物价上涨平缓后,补贴进入居民生活预算,取消很难,财政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并且在供给不增长的情况下,采用补贴和限价的方式,要么会使需求更加大于供给,导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要么会导致供给与需求价格产生缺口,造成黑市猖獗和黑市价格居高不下。
二是用政府主导下,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等方法,主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使居民收入增长适应消费物价的上涨。如加大财政支出,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的工资水平;提高企业对职工支付的最低工资线;加大财政支出,提高低保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居民享受水平,以抵消费物价上涨的影响。此种思路为主的问题在于,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强劲,要求企业增资的结果是,企业更多地用机器代替劳动力,本来五个人从事的工作,为了使劳动成本不提高,可能用三个人来完成,在职人员的收入可能提高了,但是更多的失业的劳动者,其家庭收入会降低。提高工资的办法,在劳动力需求不增加的情况下,并不能改变劳动者总体上收入增长缓慢的格局,而且会使一部分人生活状况由于失业而情况变得更差。而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的做法,如果财政更多地向这方面调整,会使吃饭养人为特征的体制更加明显;如果财政不支付足够的调资预算,则会使政府各部门和各事业机构加大向社会收费和罚款的力度,严重打击创业,抑制就业,既造成行政事业部门和企业部门职工收入的不公平,又会使企业就业机会减少,影响居民总体收入的增长。
三是鼓励创业,增加微型和中小企业数量,扩大劳动力需求,增强劳动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能力,拉动工资提高为主的办法,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增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承受力。需要反思的是,中国多年来的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强劲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它们高速增长时期,虽然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人口密度比中国大陆还要大,但是其失业率很低,劳动力不够用而需要吸引外国人进入补充,工资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也较快,财政收入与居民富裕同步实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比较也是如此,前者劳动力不够用,需要从后者引入,而后面的地区虽然可能增长速度也不低,但是劳动力需求却不旺,高速度却没有带来高就业和收入的高增长。无论是与东亚的比较,还是国内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及东北的比较,可以看出的是,创业者多,企业数量多的国家和地区,劳动力需求就大,工资上升的拉动力就大,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就越快。居民对物价上升的承受能力也就较强。
而那些靠资本密集型的大企业推动增长的国家和地区,资本分配的能力强,劳动力需求不强劲,工资上升的拉动力非常弱,从而使国家和资本要素在总的GDP中分配的多,而劳动要素分配的少。居民对物价上升的承受能力就不强。非常简单的经济学道理是,没有创业,哪里来的企业?没有企业,哪里来的劳动力需求?没有劳动力强劲的需求,工资上涨又哪来的拉动力?工资不上涨,从何能谈起居民收入增长?而居民收入增速不快,消费物价上涨压力大,其关系又怎样能会协调好呢?
中国目前陷入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财政收入增长快与居民收入增长慢、物价上涨快与居民承受能力低等等之间的深层原因是创业不足,微型和中小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而创业不足和容纳就业的企业数量少的原因则是创业环境太差。
当然,我不是说,政府不应在物价上涨过快时,对一些方面进行补贴;我也不是说,在物价上涨较快时,不提高低保等标准,不提高最低工资线等等。我认为,应付消费物价上涨的总体思路应当首先是让居民收入的增长快于物价的涨幅,再对特殊人群和特殊领域,进行适当的补贴,在工人谈判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是正确的战略。
而鼓励创业,增加企业,扩大就业,增强劳动力需求对工资上升的拉动力,进而较快地增加居民的收入,最关键的是,彻底改革目前的工商注册登记制度;将收费罚款供养的工商、质监、城管、交通行政、卫生防疫等等部门由财政支出供养起来,不要向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再过多地收费和罚款;合并执法机构,减少以收费和罚款为目的的执法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侵害;政府政务公开,实行电子网络、大厅集中和各环节一站式等办公,减少政府各部门和各行政性事业机构对创业和企业办事的吃拿卡要;尽快放开金融准入,允许民间借贷,发展借贷公司、乡村银行、集镇银行、城市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使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能贷到款。
如果这方面不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财政和机构改革不联动,不能打破部门利益,政府自己的行政事业执法机构自己财政不供养起来,还是让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交费和交罚款供养,实际上居民无法创业,无法增加能更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数量,无法较好地加大劳动力的需求,工资增长也无劳动力需求的拉动力,居民收入普遍能快速增长也不会满意地实现,那么,居民对消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也就不可能增强。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