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农村中学美术课程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环保教育,宣传生态文明:通过艺术欣赏与关注现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乡村和校园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课堂开展环保教育;开展手工制作和第二课堂,在实践中进行环保教育;在乡土教材中渗透生态文明观念。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美术课程 环保教育 生态文明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艺术创作之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近年来,随着城市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污染下乡”问题。中学美术课中与环境相关的题材是相当丰富的,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把环境意识渗透在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还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中学应尽的职责,更对农村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现实的意义。在农村中学美术课程中进行环保教育,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艺术欣赏与关注现实,增强环保意识
农村中学美术课程虽然在师资、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城市存在差距,但是也自有其灵活性和优势。通过图书、计算机、幻灯、挂图、电视等途径,可以实现艺术欣赏。除了秀美的自然景观及其艺术作品,中西方很多优秀人文景观都是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比如我国的颐和园,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都体现了建筑与环境最美的结合。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建筑作品时,指导学生认识生存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组成,人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使人类渐渐远离了自然环境,而有的建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了恶性循环,如耕地被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学校,更可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一些自然景观和世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同时也让学生深刻理解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向学生渗透关爱环境、关爱世界、关爱生存、尊重自然、和谐是美的意识。
二、将乡村和校园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课堂开展环保教育
大自然为艺术家和其他艺术工作者发挥灵感提供了无数的素材,也是中学生课外写生课的理想场所,农村中学相较城市中学在人均占地面积方面也有先天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都建成了庭园、花园式校园。美术教师组织室外写生,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最理想的天然大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课堂作为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最佳手段,也可以把一些优美环境写照制成幻灯片,供学生课堂欣赏。在上课时让学生面对优美的环境,运用所学到的水彩、素描等知识技能,把感受到的优美环境表现出来,把优秀作品展览出来,无形中能使学生接受保护环境、创建优美校园的教育。
三、开展手工制作,因材施艺进行环保教育
手工艺术是物质材料结合思想意识形态产生的艺术形式,材料运用得新奇与巧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美,如旧挂历纸、瓶子、绳子、易拉罐、碎布、毛线等,通过艺术构思和再加工制作,把废弃物变成独特的工艺品,使学生通过实践懂得用不同的材料加工手段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材施教,变废为宝,装饰环境,美化生活。通过艺术构思、起稿、剪贴,使这些色彩丰富、材质肌理独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构思加工成艺术品,装饰家居、教室,通过这一过程正确环境意识,使环境的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
四、利用第二课堂宣传环境保护主题
第二课堂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又有自身的优势。教师可以把环境意识渗透到活动课中,充分利用活动课的多样形式,使环境意识更加贴近学生,学生也更乐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课堂的题材很广、手法多样,开展活动可以单独就某一主题开展,也可以结合环境宣传日开展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校园的环境文化主要以环境保护为内容,利用宣传墙报、摄影、黑板报等艺术形式,开展环境文化的建设。教师应通过组织和参与,让学生留意身边一草一木,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养成维护优美环境的良好习惯,并通过学生向农村居民进行环保宣传和生态文明宣传。
五、自编乡土教材,将美术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
农村中学无论美术师资还是学生的美术基础,都与城市中学有不同的特点,这样以来,农村中学的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应该适合自己的师生情况和环境特征,所以,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教师编写实用适用的乡土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纳入家乡的一些材料,并有选择地渗透生态文明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贴近地感受环保的意义。当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教材的管理特色,与统编教材的冲突是一个难题,需加以研究并解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美术课程 环保教育 生态文明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艺术创作之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近年来,随着城市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污染下乡”问题。中学美术课中与环境相关的题材是相当丰富的,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把环境意识渗透在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还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中学应尽的职责,更对农村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现实的意义。在农村中学美术课程中进行环保教育,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艺术欣赏与关注现实,增强环保意识
农村中学美术课程虽然在师资、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城市存在差距,但是也自有其灵活性和优势。通过图书、计算机、幻灯、挂图、电视等途径,可以实现艺术欣赏。除了秀美的自然景观及其艺术作品,中西方很多优秀人文景观都是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比如我国的颐和园,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都体现了建筑与环境最美的结合。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建筑作品时,指导学生认识生存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组成,人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使人类渐渐远离了自然环境,而有的建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了恶性循环,如耕地被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学校,更可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一些自然景观和世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同时也让学生深刻理解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向学生渗透关爱环境、关爱世界、关爱生存、尊重自然、和谐是美的意识。
二、将乡村和校园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课堂开展环保教育
大自然为艺术家和其他艺术工作者发挥灵感提供了无数的素材,也是中学生课外写生课的理想场所,农村中学相较城市中学在人均占地面积方面也有先天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都建成了庭园、花园式校园。美术教师组织室外写生,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最理想的天然大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课堂作为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最佳手段,也可以把一些优美环境写照制成幻灯片,供学生课堂欣赏。在上课时让学生面对优美的环境,运用所学到的水彩、素描等知识技能,把感受到的优美环境表现出来,把优秀作品展览出来,无形中能使学生接受保护环境、创建优美校园的教育。
三、开展手工制作,因材施艺进行环保教育
手工艺术是物质材料结合思想意识形态产生的艺术形式,材料运用得新奇与巧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美,如旧挂历纸、瓶子、绳子、易拉罐、碎布、毛线等,通过艺术构思和再加工制作,把废弃物变成独特的工艺品,使学生通过实践懂得用不同的材料加工手段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材施教,变废为宝,装饰环境,美化生活。通过艺术构思、起稿、剪贴,使这些色彩丰富、材质肌理独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构思加工成艺术品,装饰家居、教室,通过这一过程正确环境意识,使环境的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
四、利用第二课堂宣传环境保护主题
第二课堂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又有自身的优势。教师可以把环境意识渗透到活动课中,充分利用活动课的多样形式,使环境意识更加贴近学生,学生也更乐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课堂的题材很广、手法多样,开展活动可以单独就某一主题开展,也可以结合环境宣传日开展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校园的环境文化主要以环境保护为内容,利用宣传墙报、摄影、黑板报等艺术形式,开展环境文化的建设。教师应通过组织和参与,让学生留意身边一草一木,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养成维护优美环境的良好习惯,并通过学生向农村居民进行环保宣传和生态文明宣传。
五、自编乡土教材,将美术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
农村中学无论美术师资还是学生的美术基础,都与城市中学有不同的特点,这样以来,农村中学的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应该适合自己的师生情况和环境特征,所以,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教师编写实用适用的乡土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纳入家乡的一些材料,并有选择地渗透生态文明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贴近地感受环保的意义。当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教材的管理特色,与统编教材的冲突是一个难题,需加以研究并解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