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示范了“生命如何在至暗时刻怒放”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lovezk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自珍的人生是坎坷的、跌跌撞撞的。
  在科考做官的道路上,龚自珍极不顺利。就缺少考试运来说,龚自珍在科举历史上都可以名列前茅。父母、妻子、前辈、朋友们的期望,一次次地落空,但龚自珍还是锲而不舍地考了半辈子,可想而知他内心的“压力山大”。人们期望他不要做才子、做名士,而要做名臣、做学者,他也期许自己是能为中国变法的王安石,但他一辈子只能窝在部委里做一个公务员。虽然有贤良大臣们征询他关于改革的意见,但他在官场上一直是受排挤的、受打壓的。
  了解龚自珍的人会承认他的才学和思想,会感叹他的怀才不遇,但在官场人眼里,龚自珍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书生,是一个刺儿头,是一个为性格所左右、其性格即失意命运的怪人。他在官场熬了半辈子,也学会了一些应酬,学会了一些无聊,在玩物中丧志,消磨时光和精神。用现在的话说,他也一度变成了“油腻的中年男”。但快到五十知命之年的时候,他的职场生涯遭遇到危机:因为官场潜规则的缘故,他居然被罚俸一年;而因为官场回避规则的关系,叔父做了他的上司后,他必须自动引退;没有了薪水,工作单位没有着落,生计紧张,再加上流言蜚语,让他左右为难,心力交瘁。可以说,己亥年之前的一年,是龚自珍极为狼狈、沮丧和内心绝望的一年。龚自珍诉说过自己欲哭无泪的至暗时刻,“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在官场潜规则里,他付出的大半生是无足论的、可以忽略不计的。用现在的话说,他大半生既没混到社会地位,也没获得财务自由;他奋斗了二三十年,回到了当初几乎一无所有的原点。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旦想通了,离开京城,龚自珍的心态便发生了变化。他释放大半生的压抑,毕其功于一役,“几人怒马出长安”。怒者,奴心也。只有怒,才能从房奴、钱奴、官奴的状态里解脱出来,从北到南作逍遥游。
  英国诗人奥登介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类似的行为时说:“他经过十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直到在穆佐他显了全部的魄力,一举而让什么都有了个交代。”龚自珍的出走和南游南归就是对自己的交代,他的成果中就有《己亥杂诗》,“一个庞然的大物”。
  己亥年的四月二十三日。从1839年的这一天开始,龚自珍离开京城,回到杭州、昆山,再北上,再回昆山。他走走停停,一路上饭局、艳遇不断,一路上话题、诗词、文字不断,灵感喷发。
  直到今天的流言蜚语仍以为龚自珍的出走是狼狈的、逃难式的;这些流言蜚语并不知道,一个人一旦决绝地跟自己前半生因循的生活撕裂,虽然有脱胎换骨的阵痛和难堪,但更多的是海阔天空的“作新斯人”。
  十年前我从大理回到北京的时候,不止一个年轻朋友问我,怎么能从单位、家庭生活中拔出来呢?一个朋友停薪一年到武当山生活,一个年轻人辞职到西南地区旅游半年,他们回到京城的时候,都由衷地感慨,自由跟财务多少、功名大小无关。龚自珍在他的时代已经为我们示范过了。很多人读过他的《己亥杂诗》,但很少有人理解龚自珍这一年的内心自由。一百多年来的读书人愿意以《己亥杂诗》为基础“集龚”,因为《己亥杂诗》里有最为自由酣畅的精神。当代流行语“再不任性,就变老了”只是一种戏说,但冲破罗网、求得自由是人同此心的追求。
  回到自己,表达自己
  里尔克、龚自珍们示范的方法就在于回到自己,表达自己。是的,如果生活有苦,如果生活无望,如果你怀才不遇,你把它们写下来,这就够了。尽管我们为活着所苦,我们易受诱惑,我们犯下罪错,但无论如何,这世上还有“我的朋友”,他是世上某处总还存在的一位高人和圣者,他是全知的心灵和畏悯的眼睛,他有真理,他知道真理;那么真理在地上就还没有灭绝,将来迟早会传到我们这里来,像预期的那样在整个大地上获胜。这个“我的朋友”,这个高人和圣者,其实是我们自己。
  是的,龚自珍等来了“我的朋友”,就是己亥年的自己。他在己亥年的心思诗语不仅是自由的表达,是性情的写作,也是他的“天鹅之歌”,是临终的眼和全知的心灵。《己亥杂诗》是一部在省思时仍在犯业、犯业后及时忏过的自白书或忏悔录,是一部积郁于胸、呼唤“九州生气”的宣言书,又是一种充分实现自我的方便法门。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至暗时刻,龚自珍在己亥年的行旅,一举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一生的怀才不遇、挫折,中老年生活的崩溃、绝望,突然因为回首往事和立此存照而得到了安顿和至高的意义。有人认为,在中国干支纪年的六十个年号里,甲子年、甲申年、戊戌年、辛亥年、辛丑年等都有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含义,但龚自珍是唯一的把己亥年变成自己专属年号的历史文化人物。
   (摘自《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
其他文献
以孝道為代表的“崇老”文化是东亚社会的普遍社会现象。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人类世界,一种崭新的“现代性”开始不断侵入传统的“孝文化”,广泛的社会变迁,使得重塑中国的老年文化不仅必要,而且迫切。但在老年文化建设中必须面对几个基本问题,诸如养老究竟是谁的责任?政府应当承担怎样的养老责任?孝道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作用几何?老年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和社会?老年人眼下面临怎样的选择以及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林旭、杨深秀的名字,在诸多历史书写中成为一个为改革而牺牲的经典象征。“六君子”的合称,似乎显得他们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团体。事实上,在经历、性格乃至政见上,他们之间颇有不同之处……  谭嗣同:“死得其所”的猛士  六君子中性格最为鲜明的一人,自然非谭嗣同莫属。谭嗣同在六人之中家境最为优越,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但他的早年生活并不幸福:自从10岁那年母亲去世之后,饱受父
——专访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温铁军  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题,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同时,文件开宗明义强调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开篇指
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如何解决内心的焦虑,如何在未知的经济形势中实现财富增长?这些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总有各色成功人士提供答案。十年前,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回到母校普林斯顿做演讲,但他没有大谈财富密码,而是一反常态,问了在场者 12 个问题。  在当下信息泛滥的社会里,我们不缺乏各种答案,却缺乏真正直击内心的问题。贝索斯的问题指引着他探索内心、成就事业,或许也能成为我们追求理想的风向标。选择比天赋
泱泱中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成就千秋伟业的同时,尽显了独领风骚的卓越诗才。毛泽东诗词表达了他的深邃思想和宏大抱负,也抒发了他的游历情思和闲情逸致。毛泽东绝非寻常意义上的旅者游人,他深谙行游的本质精髓,通晓名胜古迹的人文底蕴,撷取名山大川的灵气神韵,把诗和远方结合得浑然天成。行天下成就伟人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10年秋
斯大林、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斯大林个人的决策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的决策总是以苏联的利益为重。经梳理发现,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前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尽力缓和与日本的关系,避免在远东地区出现麻烦,这是斯大林在处理远东问题及与远东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对日关系上,斯大林把西方国家的一切建议都看成是挑拨和挑衅。  这一时期
模范家庭  我的父亲邹韬奋是一个幽默又有情趣的人。他喜欢看电影,在一些聚会场合,还会去模仿卓别林的表演,逗得朋友们很开心。有段时间他还学跳舞,平时锻炼身体常做一套健身操。父亲幽默的性格也遗传给了我的两个哥哥。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开玩笑。  父亲最早的翻译作品是三本恋爱小说,而且都是异国恋情,每一个章节后面都有一篇他写的译后附记,表达他自己关于婚姻、家庭等问题的看法。  我的母亲沈粹缜是苏州人
目前疫情还未消除,外部经济环境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财政收入增长的压力很大,财政支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需要拿出更多智慧和策略,尽最大努力用好财政的每一分钱,让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做好这些工作,“国家账本”的民本特色才能更浓,更充分有力地发挥公共财政的效用。  财政部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95亿元,同比下降3.
在东周列国的舞台上,赵奢的出场颇具戏剧色彩。他本是征收田赋租税的田部吏,因一场刀光剑影的抗税冲突,让他走进了平原君赵胜的视野。  这天,赵奢带人征收租税时,碰上平原君家臣拒缴,就依法处置,杀了几个抗税管事者。平原君怒不可遏,要杀赵奢。赵奢却侃侃而谈:您贵为赵国公子,今若纵容家臣而不主持公道,法令就会受损;法令受损,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诸侯就会出兵;诸侯出兵就没赵国了,您还能保住这些财富吗?  
2003年对伊拉克发动的“选择之战”,是美国上一代人,甚至包括更前几代人以来所做出的最糟糕的外交决定。这场战争所宣称的目的是消除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理解这一灾难性决策背后的错误逻辑,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因为同样的逻辑正被用来为美国当下类似的误导性政策辩护。  入侵伊拉克的决定是在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切尼的错误逻辑下做出的。切尼声称,即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落入恐怖分子之手的风险很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