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安消防部队在参与各类事故和灾害的抢险救援中,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些新的技术和装备投入地震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使抗震救灾工作的水平、效率和效果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本文通过对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能力的分析,深入地探讨了其在抗震抢险救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消防部队 地震救援 地位作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发生后,根据公安部的指示要求,公安部消防局先后3次紧急从全国26个总队调集了8400多名消防官兵赶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参与救援,连同四川本省4900多名消防官兵,全国共有13000多名消防官兵奋战在受灾严重的四川省10个县市。抗震救灾中,消防官兵发挥自身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的优势,结合长期在抢险救援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灾区积极开展救援工作,解救了大量的被困受灾群众,抢救了大量财产,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公安消防部队在抗震抢险救灾中具备的优势
(一)长期抢险救援为公安消防部队抗震救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消防社会化工作不断推进,消防工作的内涵和职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原来的防灭火工作,拓展到抢险救援、社会救助等更大的范围,往往是哪里有险情出现,哪里就有广大消防官兵的身影。在长期参与各类抢险救援、社会救助的工作中,在与各类突发性灾害事故做斗争的过程中,公安消防部队的战斗能力和救援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财富,公安消防部队正逐步成长成为一支快速反应、训练有素、敢打硬战、善打硬战的抢险救援精兵。
(二)公安消防部队快速反应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次重大灾害发生后,公安部消防局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集这么多消防官兵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充分证明了公安消防部队是一支快速反应、“召之既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长期以来,公安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中,严格落实“五个第一”原则;同时,平时坚持立足实战、加强部队的执勤岗位练兵,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有力提升,正是快速反应、迅速集结,为整个抗震救灾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公安消防部队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经受住考验,整体快速反应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检验。
(三)公安消防部队的技术装备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防部队配备有生命探测仪、雷达探测仪、音频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和各类破拆、切割、起重、照明等抢险救援装备以及搜救犬、海事卫星电话等器材装备,抢险救援车、地震救援车等车辆装备。各种抢险救援中常用、好用的器材装备,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了优势和作用,有力提高了人员搜救及物资抢救的能力和效果,为抗震救灾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公安消防部队的过硬素质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保证
公安消防部队长期以来,除了参与火灾扑救外,还承担着交通事故救援等各类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部队具备较强的军政素质和较高的抢险救援水平,而这些应用到抗震救灾工作中,也凸现公安消防部队的优势,起到强有力保证作用。在救灾中,广大消防官兵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同时,部队思想政治、后勤和卫勤保障等方面工作也充分发挥了作用,确保公安消防部队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和效能,最大限度地挽回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二、在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发挥公安消防队伍的优势和作用
(一)要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应急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充分发挥作用,在抗震救灾中起主导作用。地震、公安、消防、建设、水电等相关部门,要依照职能,在工作中实施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规范的机制,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处置程序,做出具体明确和规定,一旦发生灾害可以根据机制,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展开抗震救灾工作。
(二)要进一步加强抗震救灾装备建设
要根据实际需要,配足抗震救灾中所必需的各类救援工具和器材装备,充分发挥器材装备的效用和效能,有力提升抗震救灾的能力,特别是提升救灾中的人员搜救、救援的能力。抗震救灾装备建设,要舍得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地震灾害的装备投入应列入财政专项经费,确保资金得到保障,救援力量有坚实的基础。
(三)要进一步加强抗震救灾队伍专业化、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队伍的优势,要积极的组织消防官兵参加有针对性地地震救援培训,做好本城市内部及跨区域地震救援的预案,战勤保障大队要做好各种震时保障方案,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灾害事故后运输到位、器材到位、食品到位。
三、训练工作启示
此次公安消防部队组建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长时间、远距离的地震跨区域救援工作,对今后的消防部队训练工作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开展全员专业救援训练
长期以来,消防部队的训练工作虽不断革新,但目前基层部队的主体训练科目,仍以灭火训练为主,救援训练虽然开展,但仍局限于特勤队伍和普通中队的特勤班进行,救援的训练设施和器材较为缺乏。此次救援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大范围的地震救灾,面对大面积的建筑倒塌,面对大量被困人员,所有参加救援人员都必须会使用救生、侦检、破拆、起重器材,要使人人平时都开展相关的特勤器材的操作使用训练,在特大灾害发生后,才能轮流上阵、全员参与、全面营救。在组织救援训练时,部队要建立配套的救援训练场地和器材,要研究和规范救援训练科目,全面纳入到战斗员的训练达标考核科目中去,使之成为专业性的训练科目,同时在各基层中队也要配套建立相应训练设施,使救援训练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重点开展搜寻训练
在此次特大地震灾害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发现每幢倒塌的建筑下面都有埋压人员,但消防部队的主要使命却是抢救活人,因此利用各种手段,及时发现被埋压的建筑下面是否存在活人,大体在什么位置,是消防部队现场救援的首要使命。在此次救援过程中,消防搜救犬在现场搜寻上就屡立奇功,成功发现了多名被困生存者。其它还有音频和视频、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等侦检设备的现场使用训练,利用“土洋结合”原则,使用半导体话筒喊话等方法,积极发动被困群众亲属提供线索等搜寻手段。此次消防部队汶川救灾中的搜寻训练水平和方法仍有一定差距。
(三)开展支撑加固训练
在余震不断的救援现场,通过在倒塌建筑中打洞进入内部救人,进入一些已经严重损毁但没有倒塌的建筑内部救人,为保护自己和别人,都要进行支撑和加固。国外相应训练中一般采取利用木料锯切组合的方法,利用力学原理巧妙进行支撑加固,同时在深入内部救援时,往往要有建筑结构师进行现场指挥,提高支撑加固的水平。
(四)开展隧道挖掘训练
从地面下进行挖掘训练,国内一直没有开展过,国外救援训练中已经设立类似科目,在此次地震救援中,确实发现十分必要。如在汶川县映秀镇幼儿园教师集资楼一楼的“水街坊”水吧的店主林长茂等5人的营救中,已经判断出他们位于一楼吧台位置,店面吧台距路边纵深只有8米,在平行打洞救援、自上而下开辟救生通道受到重重阻碍后,可以尝试从地下进行隧道挖掘,接近到吧台的位置再把人从隧道处救出来。
(五)狭窄空间救援训练
目前,国内的狭窄空间救援训练仍只局限于简单的垂直连通式的竖井训练,与实际地震灾害的狭窄空间救援训练相差很远,应该建设类似国外的复杂的竖井模拟训练设施,建立内部布满孔洞、充满障碍的建筑倒塌的模拟训练设施,建立地下的隧道式的狭窄空间训练设施,提高模拟训练的针对性和复杂性,积累相应经验,培养相应的技能,适应实际救灾工作需要。
公安消防部队为现阶段抗震救援中不可缺少的尖刀力量,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当前的工作中要继续发挥其优势。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集中精力反思一下我们的地震救援机制和体系,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建设、提升水平,同时要加强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地震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及时总结汶川和玉树地震抢险救灾的宝贵经验,不断提升公安消防部队“抢大险、救大灾、打恶仗”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做好抗震抢险救援和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消防部队 地震救援 地位作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发生后,根据公安部的指示要求,公安部消防局先后3次紧急从全国26个总队调集了8400多名消防官兵赶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参与救援,连同四川本省4900多名消防官兵,全国共有13000多名消防官兵奋战在受灾严重的四川省10个县市。抗震救灾中,消防官兵发挥自身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的优势,结合长期在抢险救援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灾区积极开展救援工作,解救了大量的被困受灾群众,抢救了大量财产,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公安消防部队在抗震抢险救灾中具备的优势
(一)长期抢险救援为公安消防部队抗震救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消防社会化工作不断推进,消防工作的内涵和职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原来的防灭火工作,拓展到抢险救援、社会救助等更大的范围,往往是哪里有险情出现,哪里就有广大消防官兵的身影。在长期参与各类抢险救援、社会救助的工作中,在与各类突发性灾害事故做斗争的过程中,公安消防部队的战斗能力和救援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财富,公安消防部队正逐步成长成为一支快速反应、训练有素、敢打硬战、善打硬战的抢险救援精兵。
(二)公安消防部队快速反应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次重大灾害发生后,公安部消防局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集这么多消防官兵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充分证明了公安消防部队是一支快速反应、“召之既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长期以来,公安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中,严格落实“五个第一”原则;同时,平时坚持立足实战、加强部队的执勤岗位练兵,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有力提升,正是快速反应、迅速集结,为整个抗震救灾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公安消防部队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经受住考验,整体快速反应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检验。
(三)公安消防部队的技术装备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防部队配备有生命探测仪、雷达探测仪、音频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和各类破拆、切割、起重、照明等抢险救援装备以及搜救犬、海事卫星电话等器材装备,抢险救援车、地震救援车等车辆装备。各种抢险救援中常用、好用的器材装备,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了优势和作用,有力提高了人员搜救及物资抢救的能力和效果,为抗震救灾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公安消防部队的过硬素质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保证
公安消防部队长期以来,除了参与火灾扑救外,还承担着交通事故救援等各类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部队具备较强的军政素质和较高的抢险救援水平,而这些应用到抗震救灾工作中,也凸现公安消防部队的优势,起到强有力保证作用。在救灾中,广大消防官兵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同时,部队思想政治、后勤和卫勤保障等方面工作也充分发挥了作用,确保公安消防部队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和效能,最大限度地挽回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二、在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发挥公安消防队伍的优势和作用
(一)要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应急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充分发挥作用,在抗震救灾中起主导作用。地震、公安、消防、建设、水电等相关部门,要依照职能,在工作中实施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规范的机制,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处置程序,做出具体明确和规定,一旦发生灾害可以根据机制,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展开抗震救灾工作。
(二)要进一步加强抗震救灾装备建设
要根据实际需要,配足抗震救灾中所必需的各类救援工具和器材装备,充分发挥器材装备的效用和效能,有力提升抗震救灾的能力,特别是提升救灾中的人员搜救、救援的能力。抗震救灾装备建设,要舍得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地震灾害的装备投入应列入财政专项经费,确保资金得到保障,救援力量有坚实的基础。
(三)要进一步加强抗震救灾队伍专业化、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队伍的优势,要积极的组织消防官兵参加有针对性地地震救援培训,做好本城市内部及跨区域地震救援的预案,战勤保障大队要做好各种震时保障方案,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灾害事故后运输到位、器材到位、食品到位。
三、训练工作启示
此次公安消防部队组建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长时间、远距离的地震跨区域救援工作,对今后的消防部队训练工作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开展全员专业救援训练
长期以来,消防部队的训练工作虽不断革新,但目前基层部队的主体训练科目,仍以灭火训练为主,救援训练虽然开展,但仍局限于特勤队伍和普通中队的特勤班进行,救援的训练设施和器材较为缺乏。此次救援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大范围的地震救灾,面对大面积的建筑倒塌,面对大量被困人员,所有参加救援人员都必须会使用救生、侦检、破拆、起重器材,要使人人平时都开展相关的特勤器材的操作使用训练,在特大灾害发生后,才能轮流上阵、全员参与、全面营救。在组织救援训练时,部队要建立配套的救援训练场地和器材,要研究和规范救援训练科目,全面纳入到战斗员的训练达标考核科目中去,使之成为专业性的训练科目,同时在各基层中队也要配套建立相应训练设施,使救援训练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重点开展搜寻训练
在此次特大地震灾害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发现每幢倒塌的建筑下面都有埋压人员,但消防部队的主要使命却是抢救活人,因此利用各种手段,及时发现被埋压的建筑下面是否存在活人,大体在什么位置,是消防部队现场救援的首要使命。在此次救援过程中,消防搜救犬在现场搜寻上就屡立奇功,成功发现了多名被困生存者。其它还有音频和视频、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等侦检设备的现场使用训练,利用“土洋结合”原则,使用半导体话筒喊话等方法,积极发动被困群众亲属提供线索等搜寻手段。此次消防部队汶川救灾中的搜寻训练水平和方法仍有一定差距。
(三)开展支撑加固训练
在余震不断的救援现场,通过在倒塌建筑中打洞进入内部救人,进入一些已经严重损毁但没有倒塌的建筑内部救人,为保护自己和别人,都要进行支撑和加固。国外相应训练中一般采取利用木料锯切组合的方法,利用力学原理巧妙进行支撑加固,同时在深入内部救援时,往往要有建筑结构师进行现场指挥,提高支撑加固的水平。
(四)开展隧道挖掘训练
从地面下进行挖掘训练,国内一直没有开展过,国外救援训练中已经设立类似科目,在此次地震救援中,确实发现十分必要。如在汶川县映秀镇幼儿园教师集资楼一楼的“水街坊”水吧的店主林长茂等5人的营救中,已经判断出他们位于一楼吧台位置,店面吧台距路边纵深只有8米,在平行打洞救援、自上而下开辟救生通道受到重重阻碍后,可以尝试从地下进行隧道挖掘,接近到吧台的位置再把人从隧道处救出来。
(五)狭窄空间救援训练
目前,国内的狭窄空间救援训练仍只局限于简单的垂直连通式的竖井训练,与实际地震灾害的狭窄空间救援训练相差很远,应该建设类似国外的复杂的竖井模拟训练设施,建立内部布满孔洞、充满障碍的建筑倒塌的模拟训练设施,建立地下的隧道式的狭窄空间训练设施,提高模拟训练的针对性和复杂性,积累相应经验,培养相应的技能,适应实际救灾工作需要。
公安消防部队为现阶段抗震救援中不可缺少的尖刀力量,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当前的工作中要继续发挥其优势。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集中精力反思一下我们的地震救援机制和体系,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建设、提升水平,同时要加强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地震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及时总结汶川和玉树地震抢险救灾的宝贵经验,不断提升公安消防部队“抢大险、救大灾、打恶仗”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做好抗震抢险救援和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