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我很早就有拍摄身边的人和事的想法,只是当时身边没有满意的便携数码相机,带着单反上班不方便。后来我买了一台富士X100,随身携带,在厂里工作时带着相机,拍摄很轻松,虽然同事都知道我痴迷摄影,但我从未影响他们工作。
工作之外,我是标准的宅男,除了上班、摄影,其他时间基本就是在家上网看片、处理照片。我最喜欢的是专题报道纪实类摄影,关注过大量的国内外摄影师。平时看的照片来源于网络和杂志,通过大量的网络浏览,我收集了海量的好照片。国内外新闻图片网站(TIME的精品摄影板块Light box,大西洋月刊的热点新闻图片In Focus,波士顿邮报的“大图”,路透社的Full Focus,华尔街日报的Photo Journal,卫报的“24小时”)、图片社(如:玛格南、Getty的顶级报道摄影品牌Reportage等)、网络杂志、摄影博客、国际摄影奖项网站、摄影师个人主页等,都是我关注的重点。
最近两年在厂里拍了不少片子,但我自己感觉还需要整理编辑。我认为工业题材纪实摄影需要有主题贯穿,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砌。持续的拍摄、编辑成为更完整的专题,这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事情。在冰冷的钢铁机械之间,点缀着这样一群建设者、劳动者。与坚硬的钢筋铁骨相比,他们有着柔弱的外表与坚强的内心。我想用几年的时间积累,使用平实的手法真实地展现电厂工人工作、生活多方面的状态。
把“工业摄影”还给工人
有一首歌叫“爱与自由”,开头是一句奇妙的歌词:把妻子还给女人,把丈夫还给男人。婚姻关系和个体人性的矛盾,平实的口吻包含激进的倡导。从婚姻伦理角度来看也许欠妥,但从人性角度来说,这句歌词朴素而具深意,值得体会:一种实践和其结果的僵化关系,在这里获得了解放。话说回来,工人郁建良的照片让我想到:工人、工厂、“摄影家”、“工业摄影”,也蕴含这种逻辑……套用此句式,正有此意。
和常见的“工业摄影”影像不同,郁建良的照片不太聚焦于工业建筑物的高大、工人劳作之辛苦敬业、钢花飞溅的激情时刻等固定主题,即使拍的是这些事儿,表现方式也不同,不是带着“工业题材”的一些既有概念,去寻找其视觉说明,而是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比较平实的个人化视角,他对国外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摄影师个人网站等内容的关注,应当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这组照片的视觉样式。尽管他本人仍然用“工业题材”来形容这些作品,也许他的着眼点还有些模糊,作品序列还需要丰富和编辑,但目前这些照片,不是外来“摄影家”所谓“采风创作”样式的“工业题材”作品,而是工人自己拍摄的工厂生活。郁建良每日的工作就在诺大工厂的车间、装置中进行,拍工厂,只要他一朝看到了一些东西,带着这种感情和觉察力,他就慢慢总能看到这些东西,外人来拍,比生动自然,怎么比得过他?
用来方便地形容一种摄影主题,“工业摄影”的提法无可非议,不过,怎么没有“机关摄影”、“白领摄影”、“科研摄影”、“餐饮摄影”、“警察摄影”……?有时候,我们对摄影的分类描述规范和限制着观察方式和想象力,觉得拍不出新鲜感的时候,也许放下既往印象中关于种种题材的概念,只是具体地去观察、观看,具体到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官。
我们看过宁舟浩拍摄的机关单位,看过李宇宁拍摄的女兵连,他们镜头对准具体的生活场景,琐碎的空间角落和人物状态,平实的摄影语言,却透出独特的气息,也还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就在自己的生活和职业里拍出了有意思的照片。还是用自己的视角,拍自己的照片,说起来很简单,但并不容易。
谢锦树
寄情丹霞
广东韶关仁化县的丹霞山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这里是世界丹霞地貌中类型最齐全、造型最独特、景色最优美、地质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也是摄影人进行风光摄影创作的圣地。仁化摄影家谢锦树生活在丹霞山下,十余年来进深山、翻野岭、寻古迹、探地貌,将丹霞山的自然之美凝集于镜头之中,他的每一张照片饱含着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以及对家乡的热爱。这里,我们展示了谢锦树拍摄的一组地貌作品,展示并刻画了丹霞山地貌独特的质感和光影。
钱建华
大地放歌
在高空俯瞰大地,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草原沙漠,无论乡村民居还是都市建筑,都会形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许许多多在地面上看似高大雄伟的场景,变得细如线,渺如点,但整体看去,却不失恢宏之气魄,让人震撼,令人陶醉。所以航拍是许多摄影人的梦想,乘坐民航航拍圆了许多摄影人的航拍之梦。钱建华先生就是经常利用出差机会在民航飞机上航拍大地的摄影人之一。他的航拍作品简洁细腻,对于点、线、面的掌控非常到位,影像、色彩、反差均融入了作者对每一个场景的理解,并藉此传递着自己的艺术情愫。
惠远霖
马鸣坝上
又到冬季,坝上也将迎来皑皑白雪。冰天雪地的坝上有着造型别致的树木,有着炊烟袅袅的民居,有着牧民与骏马,所以即使这里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但是对于执著于光影的摄影人来说,这里依旧是摄影的天堂。惠远霖先生置身于坝上的冰雪之中,用镜头捕捉着雪原中的骏马。他拍摄的这组作品构图简洁,并集形式感、趣味感、美感于一体,寄情于景,借物抒情。既展现了牧民在冰雪中放牧的瞬间,又体现了自然与生灵的和谐。
费建华
蚕房印象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浙江蚕桑文化又是中国蚕桑文化的代表。浙江省湖州市文化馆的费建华先生以桑蚕养殖为题材,以组照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浙江湖州“三月天气暖洋洋,抛叶掸叶馀龙蚕”的场景。费建华拍摄的这组作品构图讲究,用光凝练,形式统一,风格明确。虽为纪实作品,却凭借统一的形式感和低调的黑白摄影手法,为照片融入了作者对桑蚕养殖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蚕农的深厚情感。
工作之外,我是标准的宅男,除了上班、摄影,其他时间基本就是在家上网看片、处理照片。我最喜欢的是专题报道纪实类摄影,关注过大量的国内外摄影师。平时看的照片来源于网络和杂志,通过大量的网络浏览,我收集了海量的好照片。国内外新闻图片网站(TIME的精品摄影板块Light box,大西洋月刊的热点新闻图片In Focus,波士顿邮报的“大图”,路透社的Full Focus,华尔街日报的Photo Journal,卫报的“24小时”)、图片社(如:玛格南、Getty的顶级报道摄影品牌Reportage等)、网络杂志、摄影博客、国际摄影奖项网站、摄影师个人主页等,都是我关注的重点。
最近两年在厂里拍了不少片子,但我自己感觉还需要整理编辑。我认为工业题材纪实摄影需要有主题贯穿,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砌。持续的拍摄、编辑成为更完整的专题,这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事情。在冰冷的钢铁机械之间,点缀着这样一群建设者、劳动者。与坚硬的钢筋铁骨相比,他们有着柔弱的外表与坚强的内心。我想用几年的时间积累,使用平实的手法真实地展现电厂工人工作、生活多方面的状态。
把“工业摄影”还给工人
有一首歌叫“爱与自由”,开头是一句奇妙的歌词:把妻子还给女人,把丈夫还给男人。婚姻关系和个体人性的矛盾,平实的口吻包含激进的倡导。从婚姻伦理角度来看也许欠妥,但从人性角度来说,这句歌词朴素而具深意,值得体会:一种实践和其结果的僵化关系,在这里获得了解放。话说回来,工人郁建良的照片让我想到:工人、工厂、“摄影家”、“工业摄影”,也蕴含这种逻辑……套用此句式,正有此意。
和常见的“工业摄影”影像不同,郁建良的照片不太聚焦于工业建筑物的高大、工人劳作之辛苦敬业、钢花飞溅的激情时刻等固定主题,即使拍的是这些事儿,表现方式也不同,不是带着“工业题材”的一些既有概念,去寻找其视觉说明,而是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比较平实的个人化视角,他对国外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摄影师个人网站等内容的关注,应当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这组照片的视觉样式。尽管他本人仍然用“工业题材”来形容这些作品,也许他的着眼点还有些模糊,作品序列还需要丰富和编辑,但目前这些照片,不是外来“摄影家”所谓“采风创作”样式的“工业题材”作品,而是工人自己拍摄的工厂生活。郁建良每日的工作就在诺大工厂的车间、装置中进行,拍工厂,只要他一朝看到了一些东西,带着这种感情和觉察力,他就慢慢总能看到这些东西,外人来拍,比生动自然,怎么比得过他?
用来方便地形容一种摄影主题,“工业摄影”的提法无可非议,不过,怎么没有“机关摄影”、“白领摄影”、“科研摄影”、“餐饮摄影”、“警察摄影”……?有时候,我们对摄影的分类描述规范和限制着观察方式和想象力,觉得拍不出新鲜感的时候,也许放下既往印象中关于种种题材的概念,只是具体地去观察、观看,具体到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官。
我们看过宁舟浩拍摄的机关单位,看过李宇宁拍摄的女兵连,他们镜头对准具体的生活场景,琐碎的空间角落和人物状态,平实的摄影语言,却透出独特的气息,也还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就在自己的生活和职业里拍出了有意思的照片。还是用自己的视角,拍自己的照片,说起来很简单,但并不容易。
谢锦树
寄情丹霞
广东韶关仁化县的丹霞山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这里是世界丹霞地貌中类型最齐全、造型最独特、景色最优美、地质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也是摄影人进行风光摄影创作的圣地。仁化摄影家谢锦树生活在丹霞山下,十余年来进深山、翻野岭、寻古迹、探地貌,将丹霞山的自然之美凝集于镜头之中,他的每一张照片饱含着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以及对家乡的热爱。这里,我们展示了谢锦树拍摄的一组地貌作品,展示并刻画了丹霞山地貌独特的质感和光影。
钱建华
大地放歌
在高空俯瞰大地,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草原沙漠,无论乡村民居还是都市建筑,都会形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许许多多在地面上看似高大雄伟的场景,变得细如线,渺如点,但整体看去,却不失恢宏之气魄,让人震撼,令人陶醉。所以航拍是许多摄影人的梦想,乘坐民航航拍圆了许多摄影人的航拍之梦。钱建华先生就是经常利用出差机会在民航飞机上航拍大地的摄影人之一。他的航拍作品简洁细腻,对于点、线、面的掌控非常到位,影像、色彩、反差均融入了作者对每一个场景的理解,并藉此传递着自己的艺术情愫。
惠远霖
马鸣坝上
又到冬季,坝上也将迎来皑皑白雪。冰天雪地的坝上有着造型别致的树木,有着炊烟袅袅的民居,有着牧民与骏马,所以即使这里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但是对于执著于光影的摄影人来说,这里依旧是摄影的天堂。惠远霖先生置身于坝上的冰雪之中,用镜头捕捉着雪原中的骏马。他拍摄的这组作品构图简洁,并集形式感、趣味感、美感于一体,寄情于景,借物抒情。既展现了牧民在冰雪中放牧的瞬间,又体现了自然与生灵的和谐。
费建华
蚕房印象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浙江蚕桑文化又是中国蚕桑文化的代表。浙江省湖州市文化馆的费建华先生以桑蚕养殖为题材,以组照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浙江湖州“三月天气暖洋洋,抛叶掸叶馀龙蚕”的场景。费建华拍摄的这组作品构图讲究,用光凝练,形式统一,风格明确。虽为纪实作品,却凭借统一的形式感和低调的黑白摄影手法,为照片融入了作者对桑蚕养殖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蚕农的深厚情感。